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4|回復: 1

[成语典故] 素面朝天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31 0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素面朝天〗相关人物

虢国夫人(?年—756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宠妃杨玉环的三姐,唐朝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

〖素面朝天〗涵义

本义指妇女不施脂粉,入朝觐见天子。

〖素面朝天〗出处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唐玄宗﹞封大姨为 韩国夫人,三姨为 虢国夫人,八姨为秦国夫人。同日拜命,皆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然虢国不施粧粉,自衒美艷,常素面朝天。”

〖素面朝天〗辨析

〖素面朝天〗读音:sù miàn cháo tiān

〖素面朝天〗反义词:淡妆浓抹

〖素面朝天〗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素面朝天〗造句

1、在姹紫嫣红的百花争艳之中,这素面朝天的淡定,也是一种绚烂吧。

2、那些素面朝天的城市,那些洗尽铅华的容颜。

3、素面朝天不是美丽女人的特有的专利,而是每个女人都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

4、如果再看你一眼是否还会有感觉,当年素面朝天要多纯洁就有多纯洁,不画扮熟的眼线不用抹匀粉底液,暴雨天照逛街偷笑别人花了脸。

5、如果再看你一眼,是否还会有感觉;当年素面朝天要多纯洁就有多纯洁!

6、即使素面朝天、清汤挂面也无妨,娇妍粉嫩的桃红色就能让你气色瞬间满格,肌肤显得白皙柔嫩,两颊衬着若有似无的淡淡红晕,让人看着心跳不已。

7、尽管自己和淑芳生活了二十多年,但她从来都是素面朝天,衣着简朴,直到今天,于心远才第一次从这个日本女人身上真切感受到女性的娇柔与妩媚。

8、粉红色的长裙,露出一段纤细白嫩的小腿,素面朝天,未施粉黛,就这样俏生生地站立在灯光下。

9、看着身穿居家服素面朝天的凌悦,洛尘不解的问道“凌悦,你这是?”。

10、白天,她是清纯可人,素面朝天的幼教见习老师,晚上,她是妩媚妖艳,心计谨慎的夜店女歌手。

〖素面朝天〗成语典故:

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去世后,他便常常郁郁寡欢,寝食不安,也无心料理朝政,有时还发无名火。

当时他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是一位绝色美人。玄宗一见到她就神魂颠倒,虽然从辈分上说,她是自己的儿媳妇,但他顾不得辈分了,千方百计将她弄到自己的身边,封她为贵妃,宠爱有加。自从得到杨贵妃,唐玄宗便整天沉溺于歌舞声色中了。

杨贵妃集后宫三千宫女嫔妃的宠爱在一身,杨家顿时鸡犬升天,兄弟姐妹都得到封赏,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三人都美貌出众,玄宗经常与她们一起寻欢作乐,每年都要赏赐大量的脂粉钱。

三人中虢国夫人最漂亮,又很会卖弄风骚,讨皇上喜欢,玄宗对她也是怜爱有加,虢国夫人自恃美艳,常常不施脂粉,素面入朝,觐见天子(素面朝天)。诗人杜甫曾有诗讽刺道: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上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娥眉朝至尊。

宫中女子为了讨皇上欢心,都要描眉画唇,施以厚厚的脂粉,虢国夫人别出心裁,不施脂粉,在六宫粉黛中反而更显得美若天仙,玄宗由此更加宠爱她。她家的宅第,豪华比得上皇宫,气派没有哪家能比,虢国夫人享尽荣华富贵。安史之乱后,她逃到陈仓,死在那里。

chocoba 發表於 2025-4-9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素面朝天"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张力》

"素面朝天"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其内涵远超出字面所示的妆容仪态。考其本源,《杨太真外传》所载虢国夫人"不施粧粉,自衒美艷"的典故,实为盛唐审美多元化的典型表征。在杨氏姐妹皆以浓妆示人的宫廷环境中,虢国夫人反其道而行之的素颜姿态,构成了对程式化宫廷美学的解构。

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审视,"素面"与"朝天"的意象组合颇具深意。"素面"指向道家"见素抱朴"的哲学理念,而"朝天"则暗含儒家"正色朝仪"的礼制要求。虢国夫人以天然姿容直面皇权的行为,恰似在礼制框架内进行的审美突围。这种矛盾统一体,正是唐代文化包容性的生动体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言"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可为注脚。

在当代语境中,"素面朝天"已演变为女性主体意识的象征符码。其反义词"淡妆浓抹"出自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之句,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美学谱系中的二元对立。值得注意的是,虢国夫人的"自衒美艷"本质上仍属被观看的客体,而现代女性选择素颜的权利意识,则实现了从客体到主体的根本转变。李清照"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的焦虑,在今天已转化为自主的审美表达。

该成语的现代转义过程值得玩味。当用于描述城市风貌时,"素面朝天"暗含对过度修饰的批判;指涉人格特质时,则强调本真性的价值。这种语义迁移印证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生能力。王阳明"心外无物"之说,恰可解释素颜选择背后的心性哲学。

"素面朝天"现象最终指向一个永恒的命题:在礼制与天性、修饰与本真之间,中国文人始终在寻找动态平衡。虢国夫人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正因其触及了人类共通的审美困境。在当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焕发活力,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自信,源于对本质的坚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