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3|回復: 2

[成语典故] 天翻地覆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2 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翻地覆〗相关人物

贾母,又称史太君,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娘家姓史,也是四大家族之一。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位者。

〖天翻地覆〗涵义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天翻地覆〗出处

〖红楼梦〗第二五回:“宝玉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的天翻地覆。”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天翻地覆〗辨析

〖天翻地覆〗读音:tiān fān dì fù

〖天翻地覆〗近义词:天崩地裂、翻天覆地、时移俗易、事过境迁、时过境迁、东海扬尘、沧海桑田

〖天翻地覆〗反义词:一成不变

〖天翻地覆歇后语〗:玉皇大帝翻跟头——天翻地覆

〖天翻地覆〗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天翻地覆〗造句

1、我们的家乡近几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3、他两兄弟感情不睦,经常吵架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让父母伤透脑筋。

4、出现了问题,要平心静气地解决,不要吵得天翻地覆的。

5、近年非洲许多国家独立了,这一大转变,可说是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事。

6、她脾气不好,一生气就会闹得天翻地覆

7、公司因为改组,所以经历一场天翻地覆的人事调动。

8、他们把厨房和整个房子搞得天翻地覆见此情景,逼得我和他们吵了一架。

9、你曾经恋爱过,这并不意味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并没有证明是件大事。

10、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天翻地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

〖天翻地覆〗成语典故:

贾府的赵姨娘和马道婆合谋陷害凤姐与宝玉,马道婆用纸剪了两个纸人,上写凤姐和宝玉的生日,然后作法。

宝玉和凤姐顿时生病快没了气息,有人给他们准备了棺材,贾母气得要打做棺材的人,又哭又闹,把贾府闹得天翻地覆。

〖天翻地覆〗成语接龙:

天翻地覆→覆车之鉴→鉴往知来→来者不拒→拒虎进狼→狼吞虎咽→咽苦吞甘→甘冒虎口→口诵心惟→惟利是逐→逐浪随波→波骇云属→属词比事→事不过三→三媒六证→证据确凿→凿坯而遁→遁迹桑门→门庭若市→市不二价→价增一顾→顾影自怜→怜贫恤老→老马识途→途途是道→道尽途穷→穷凶极暴→暴风疾雨→雨过天青→青蝇之吊→吊古寻幽→幽期密约→约定俗成→成败利钝→钝学累功→功成身退→退食自公→公私两便→便辞巧说→说短论长→长幼尊卑→卑谄足恭→恭默守静→静极思动→动如参商→商彝周鼎→鼎足而三→三星在户→户限为穿→穿宵连夜→夜阑人静→静言令色→色授魂与→与世浮沉→沉毅寡言→言谈举止→止沸益薪→薪尽火传→传宗接代→代人说项→项庄舞剑→剑及履及→及瓜而代→代为说项→项背相望→望穿秋水→水落石出→出乎意外→外强中干→干霄凌云→云交雨合→合两为一→一穷二白→白丁俗客→客死他乡→乡壁虚造→造因得果→果不其然→然糠自照→照本宣科

徐始 發表於 2025-4-9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天翻地覆"的语象流变与审美张力》

"天翻地覆"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语义场域经历了从天文异象到人间剧变的转喻过程。刘商《胡笳十八拍》"天翻地覆谁得知"尚保留原始天文意象,至《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则完成世俗化转型,形成"空间颠覆-秩序混乱-情感激荡"的三重语义结构。

考其语源,《周易·系辞》"天尊地卑"的宇宙观实为反衬。贾府宝玉"拿刀弄杖"的癫狂状态,恰是对封建礼教"乾坤定位"的剧烈反叛。曹雪芹以"天翻地覆"四字,既写实相府内帷之乱,更暗喻整个贵族阶层"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图景。脂砚斋批本在此处特注"鬼神不测之笔",正见其语象张力。

此成语在《红楼梦》中的运用尤具深意。贾母作为宗法家长,其"又哭又闹"的失态与"天翻地覆"形成镜像——当最高权威亲自瓦解秩序时,整个伦理体系便产生自反性崩溃。这种以家庭琐事映射王朝兴衰的笔法,实承《左传》"郑伯克段"的微言大义传统。

现代语境中,"天翻地覆"渐褪去消极色彩,转为中性描述巨变之词。然细察其语法组合,"天/地"的空间对立与"翻/覆"的动作重复,仍保留着汉语特有的对称美学。在"玉皇大帝翻跟头"的民间歇后语中,更可见神圣世俗化的语言狂欢精神。

要之,该成语的价值不仅在于修辞功能,更在于其承载的华夏认知范式:将抽象的社会变革具象为宇宙图景的颠倒,这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特征,正是汉语意象性的精髓所在。
孔世 發表於 2025-4-10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天翻地覆"的语象流变与文本实践》

"天翻地覆"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语义场域经历了从天文异象到人事变迁的转喻过程。刘商《胡笳十八拍》"天翻地覆谁得知"尚保留原始天象特征,至《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则完成世俗化转型,形成"剧烈变动"的核心义项。本文试从训诂学、叙事学双重维度解析该成语的文本实践。

从构词法观之,"天""地"作为空间坐标,"翻""覆"构成动作对文,四字形成严密的时空动态结构。唐以前文献多用于描述星象异动,《晋书·天文志》"斗柄倒悬"即其雏形。宋元话本始见世俗化用例,至明清小说完成语义定型。《红楼梦》中贾母"又哭又闹"的戏剧性场景,恰体现该成语从物理空间向情感空间的隐喻迁移。

在叙事功能层面,该成语在《红楼梦》中具有三重张力:其一,通过宝玉"拿刀弄杖"的异常举动,凸显贵族家庭的伦理危机;其二,以赵姨娘施术为引线,暴露封建家族的内部倾轧;其三,借贾母失态反应,暗示礼法秩序的脆弱性。脂砚斋批本在此处特批"大家气象,一旦扫地",正与成语的颠覆性内涵形成互文。

当代语用中需注意三个层级:描述性用法(例1、2)强调客观巨变;评价性用法(例3、6)暗含批评立场;隐喻性用法(例5、7)拓展至社会变革领域。其中"玉皇大帝翻跟头"的歇后语构造,体现民间叙事对经典成语的戏谑化解构,这种语言现象可追溯至元代散曲的俚俗化传统。

该成语的接龙序列亦具深意。"覆车之鉴"延续其警示功能,"鉴往知来"则转向历史认知,最终归于"门庭若市"的世俗图景,恰构成从剧烈变动到秩序重建的完整叙事闭环。这种语言自组织现象,印证了汉语成语系统的隐喻网络特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