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2|回復: 2

[汉语言文学] 漢字微課 :二èr(弍、貳)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9-5 14: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字微課 :二èr(弍、貳)


【構造】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都是兩個籌碼或畫的兩道,指明是數目二。隸變後楷書寫作二。為了書寫勻稱,另加聲符弋寫作“弍”。注意:二本是等長的兩畫,與一短一長的古文“上”或一長一短的古文“下”不同。


【本義】《說文•二部》:“二,地之數也。從偶一。弍,古文二。”這是作者根據《易經》“天一地二”的觀點所作的解說。本義為數位二,最小的大於一的整數,即一加一的和。


【演變】本義為數字二。大寫用“貳”:分而為~以象兩|~人同心,其利斷金。又表示高位數量詞後緊接的低位數量的省略:一百~|一萬四千~。也指序數第二,次等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月花|~年級|~哥。此義不用“兩”。引申指兩樣,不同:三人併入直,恩澤各不~|言不~價|心無~用。又指可比並的:獨一無~。又指不專一,不忠誠:臣無~心,天下之制也|忠貞不~|三心~意。此義後借“貳”來表示。參見貳。又用作“貳”,指副:君子有君(君子之父在)不謀仕,唯蔔之日稱~君。也表示次(與“主”相對):夫上堂之禮,君行一,臣行~。又表示再次:並撰立贊冠、醮酒~辭。又表示疑,不明確: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視昂如身,是重臣也;令~,輕臣也。又用以代替前一個字:時遭元~之災,人士荒饑,死者相望。


【組字】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一部。凡從二取義的字皆與數字二等義有關。注意:現在漢字裡作為偏旁的二不都是數目字二,有的是由不同的字變來的。


以二作義符的字有:仁、弍、些、竺。


以二(弍)作聲兼義符的字有:次、貳。


來源:漢字微課


原標題:二èr(弍、貳)

龚秋 發表於 2025-3-31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字考释》

【字源探赜】"二"为指事字,甲骨文作两平画,金文承之,以等长横画表数。《说文》引《易》"天一地二"之说,实为汉儒阴阳附会。段玉裁注:"古文上字作丄,下字作丅,二则两画齐等",此说最得字形本真。战国时增"弋"声作"弍",秦汉之际又造"貳"字分其职。

【本义衍化】
1. 基数功能:
表确数:甲骨文"获鹿二十又六"(《合集》10345),此用最古。
表序数:《诗·豳风》"二之日凿冰冲冲",郑笺:"夏之十二月也",此序数用法之肇端。

2. 哲学引申: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以"二"为阴阳对立统一;《淮南子》"一也者万物之本也,二也者万物之资也",皆抽象化发展。

3. 社会伦理:
"贰"之分化:《周礼》"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注云:"贰谓副职",后引申为离心倾向,《左传》"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此义今作"二心"。

【用字辨析】
"二"与"两":先秦"两"多指天然成对物(《孟子》"两马之力"),"二"则纯表数值。
"贰"之规范:《九章算术》"置钱二百四十枚,以九乘之,贰千壹百六十",此大写作法始见于秦汉简牍。

【文化镜鉴】"二"字演变实为华夏数理思维具象化之缩影,从甲骨刻符到哲学范畴,终成民族集体潜意识中"对偶认知"的符号载体。今人用"二"当循《通用规范汉字表》,惟特殊场合(票据、契约)用"贰",方合文字正道。
冯另充 發表於 2025-4-26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二":论汉字数理体系中的二元哲学与文字衍变》

甲骨文"二"以两平画构形,其形构之精要实为上古先民数理思维的直观体现。许慎《说文解字》以"地之数"解之,实本《周易·系辞》"天一地二"的宇宙生成论,揭示出汉字造字中"数"与"象"的深层关联。考诸商周甲金文,"二"与"上""下"之别,正在于两画等长所体现的均衡性,这种形构特征恰是古人"阴阳平衡"观念的原始投射。

从文字学视角观之,"二"的衍变轨迹颇具典型意义。其大写作"弍",乃"二"加声符"弋"的形声字;"貳"则从貝弍声,本为财货副录之义,后专司"不专一"之引申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凡副贰、贰心字皆当作貳",这种职能分化正反映了汉字系统精密化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二"作为构字部件,在"仁"(从人从二)、"竺"(从竹从二)等字中,已超越数理本义,衍生出"兼爱""厚积"等哲学意涵。

在经籍用例中,"二"的语义网络呈现多维拓展:《论语》"不贰过"强调专一性,《左传》"贰于楚"暗含离心倾向,《周礼》"贰车"指副属等级。这种由基数词向序数词、形容词乃至哲学概念的延伸,实为汉语单字多义性的典范。特别在《周易》"参天两地"的表述中,"二"已升华为表征对立统一的哲学符号。

今观"二"字演变,可见汉字系统三大特质:其一,形义关联的持续性,自甲骨文至今基本构形未变;其二,职能分化的系统性,通过"弍""貳"等分化字实现表义精确化;其三,文化承载的深刻性,由简单数位发展为蕴含辩证思维的哲学符码。这种文字现象,正是中华文明"执两用中"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