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8|回復: 1

[成语典故] 名不虚传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1 0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名不虚传〗相关人物

薛道衡

〖名不虚传〗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薛道衡(540~609年), 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隋朝大臣,著名诗人。

〖名不虚传〗读音:

míng bù xū chuán

〖名不虚传〗涵义

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名不虚传〗出处

出处 〖史记·游侠列传〗:“然其私意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言,士不虚附。”晋·陈寿〖三国志·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名不虚传〗近义词:名副其实、名符其实、实至名归

〖名不虚传〗反义词:徒有虚名、名不副实、徒负虚名、有名无实

〖名不虚传〗造句

1、虽然中国山寨网站之众多依旧是名不虚传,但激烈的竞争也带来了不少的创新。

2、故宫博物院果真是名不虚传的文化宝库。

3、这家餐馆口碑甚佳,今日前来饱餐一顿,果然是名不虚传

4、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自助磁带刻录和噪音场所名不虚传

5、眼前的一座座冰雕,巧夺天工,北海道雪祭确实名不虚传

6、由于他的重大发现,几乎没有人不把他称作名不虚传的军事天才人物。

7、久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到桂林一游,果然名不虚传

8、卢卡申科被冠名为欧洲最后一个独裁者,可谓名不虚传

9、那是那些名不虚传的英国骑兵的一半。

10、看来,李世石我行我素的性格不仅在棋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中也是名不虚传

11、初见的印象果然名不虚传,像是个花园绿洲,环境优美,设施发达,生活从容,人性真诚

12、这只熊果然名不虚传,笨得出奇。

13、那是那些名不虚传的英国骑兵的一半。

14、久闻她的琴艺非凡,今日亲自聆听,果真名不虚传

15、"真是名不虚传啊,"他自言自语地说。

〖名不虚传〗历史典故经过:

薛道衡是北朝时代的人,他的诗作得很好,闻名于当世;因此,常常有慕名的人前来求教于他。

有一次,齐国邀请他前去观光,因为当地的人民过于热情,他不忍拂逆他们的好意,就一直这样在那住了下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称的人日,薛道衡就在这一天作了一首纪念人日的诗。这时,齐国有个慕名者前来拜访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诗,就念着头两句:“立春才七日,离家已半年。这是什么诗呀?”那个人失望的问,“人家都说薛道衡很会作诗,但这首诗中说的是什么话呀?看来只是虚有其表,被人误传罢了。”那人说着,又接下去看后面两句诗:“人归落雁,思发在花前。”这时他不禁大加赞赏,点点头说道:“薛道衡的诗果然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的成语,就这样成了恭维之词,它本来是指一个人既然有了名气,一定会有些本领,绝不会是虚传的。现在则广泛的被运用,只要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都会用“名不虚传”这句成语来夸赞他。


佷强 發表於 2025-4-6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名实相副的千古佳话:薛道衡"人日诗"与成语"名不虚传"的渊源考

"名不虚传"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史记·游侠列传》中"名不虚言"的表述,后经《三国志》定型为今日习用之语。然其典故内涵的完美诠释,当属隋代文豪薛道衡"人日诗"的轶事。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乃隋代诗坛巨擘。其诗才早负盛名,《隋书》称其"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北齐武平年间,薛道衡出使邺城,适逢正月初七"人日",北齐文士慕其诗名,设宴相邀。席间,众人以"人日"为题请其赋诗。薛道衡略作沉吟,挥毫写下《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此诗以简练笔墨道尽羁旅之思,尤其"思发在花前"一句,将未归之愁绪与将放之春花相对照,构思精妙绝伦。北齐文人读罢,无不叹服,纷纷感慨:"名下固无虚士"。

此典故生动诠释了"名不虚传"的核心要义——声名与实质的完美统一。薛道衡以二十字短诗,既展现了"构思迟速"的敏捷诗才,又体现了"情辞兼美"的艺术造诣,恰与其盛名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北齐文坛大家如卢思道、颜之推等皆在座,这些眼界极高的批评家的一致叹服,更从侧面印证了薛道衡诗艺之精湛。

从语源学角度考察,"名不虚传"由"名"(声誉)、"不虚"(不虚假)、"传"(传播)三个要素构成,强调名声传播的真实性。薛道衡的案例恰构成这三要素的完美闭环:先有诗名远播(传),后有即席赋诗验证(不虚),最终达成名实相符(名)。这种名实关系,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理想人格的体现。

薛道衡轶事之所以能成为"名不虚传"的典范,关键在于其展现了才学修养与道德践履的统一。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提这则典故,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成语的本真含义,更对治学修身具有启示意义——唯有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方能使声名与实质相得益彰,不负"名不虚传"之美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