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9|回復: 1

[成语典故] 一鸣惊人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11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鸣惊人〗的故事简介:

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参与〖一鸣惊人〗相关人物

主角:楚庄王 伍举
主角:齐威王 淳于髡

〖一鸣惊人〗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一飞冲天、一举成名、飞必冲天、平地一声雷、石破天惊
反义词:身败名裂、默默无闻

〖一鸣惊人〗涵义

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例句:在全国体操比赛中,不少新手一鸣惊人,创造出良好的记录。)一鸣惊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鸣惊人〗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伍举(?~?),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封于椒(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又称椒举(出自〖册府元龟●卷七百三十三〗)。曾任春秋楚庄王时期负责军事兵员管理的武职右司马。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原为齐侯,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齐王。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然与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一鸣惊人〗事件经过:

〖楚庄王  伍举版本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齐威王  淳于髡版本一鸣惊人〗

“淳于髡这个人,是齐人的赘婿。身高不足七尺,聪明机智擅长辩论,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统治时,喜欢猜谜语,爱好荒淫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散乱,各诸侯国同时侵犯,国家存亡危在旦夕,齐王左右的人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对齐威王,说:“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于是就诏见各县令七十二人,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发兵出城,各国诸侯感到惊恐,都归还齐国被侵占的土地。齐王的声威持续了三十六年。”

〖一鸣惊人〗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网友:劝解要有艺术,不慢不急、不揉不刚,既要简明扼要达到规劝的目的,又要让对方自己考虑自身错在哪里。这就是语言的艺术。而被劝者,要怀着理智的心态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规劝,不能死不认账,黑白不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对自己不是坏事。
网友: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平时不露声色是为长远观察问题,蓄积力量,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时机。
亲亲窝窝 發表於 2025-4-9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一鸣惊人"的治国智慧与处世哲学》

"一鸣惊人"作为流传千载的成语典故,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修辞,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与处世智慧。本文将从历史源流、政治隐喻、处世哲学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典故源流考辨
此典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载楚庄王事,后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又记齐威王典故。两则记载看似重复,实则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谏言"的典型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楚庄王三年不鸣的记载(《吕氏春秋·重言》作"三年不翅"),与《易经·乾卦》"潜龙勿用"的哲学暗合。这种"先隐后显"的治国策略,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实为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

二、政治隐喻解析
1. 君主治国层面:楚庄王"不飞不鸣"的三年,实为观察政局、培植势力的蛰伏期。其以"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为喻,展现的是古代政治家"谋定而后动"的决策艺术。这与《管子·霸言》"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的论述一脉相承。

2. 臣子进谏智慧:伍举以"有鸟三年不鸣"设喻,淳于髡用"国中有大鸟"进言,均体现了《鬼谷子·谋篇》"言有曲而中,事有晦而明"的谏言艺术。这种"隐语进谏"的方式,既规避了直言犯上的风险,又达成了劝诫目的,堪称古代政治沟通的典范。

三、处世哲学启示
1. 蓄势待发之道:《文子·上德》云"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楚庄王、齐威王的蛰伏期,正是"厚积薄发"的生动诠释。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沉默期效应"不谋而合。

2. 时机把握智慧:《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鸣惊人"的本质是对时机的精准把握。齐威王在邹忌、淳于髡等人才储备充足后始展抱负,印证了《孟子·公孙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的哲理。

结语:
此典故超越时空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显隐之道"的永恒命题。无论是楚庄王的"问鼎中原",还是齐威王的"稷下兴学",都证明真正的"惊人"之举,必以深厚的积累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种"沉潜—爆发"的智慧模式,依然对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