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9|回復: 2

[成语典故] 木已成舟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1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木已成舟〗涵义

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木已成舟〗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据你说来,则木已成舟,实难挽回了?”

〖木已成舟〗辨析

〖木已成舟〗读音:mù yǐ chéng zhōu

〖木已成舟〗近义词:米已成炊、覆水难收、木已成桌

〖木已成舟〗反义词:变幻莫测

〖木已成舟歇后语〗:生米煮成熟饭

〖木已成舟〗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

〖木已成舟〗造句

1、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可谓木已成舟,后悔也来不及了。

2、暂等两天,让事情定了案,到时木已成舟,我看他们还能怎办?

3、他们俩的事已经木已成舟,就不必再去阻止了。

4、事到如今,木已成舟,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5、她的辞职案公司都已批准了,木已成舟,难有转还余地。

6、哦,我无力改变,木已成舟,不过你该知道没有一天我不在自责。

7、她都嫁作人妇,木已成舟,你再追悔也没用。

8、这个婚不该结,但木已成舟,它也不能再人为地解除。

9、这已经是木已成舟的事情了,因此我们还是提前开始计划细节部分吧。

10、等到米已成炊,木已成舟,风悦知道了又怎么样,大不了就是翻脸,他又不是非得求着风悦和他做朋友,再说现在,他也只是假意,并非真心。

〖木已成舟〗成语接龙:

木已成舟→舟车劳顿→顿首之礼→礼崩乐坏→坏法乱纪→纪纲人论→论心定罪→罪恶贯盈→盈盈秋水→水火无情→情比金坚→坚不可摧→摧锋陷坚→坚额健舌→舌锋如火→火妻灰子→子夏悬鹑→鹑衣百结→结舌钳口→口口相传→传为美谈→谈空说有→有一得一→一成不易→易如翻掌→掌上观纹→纹风不动→动荡不定→定于一尊→尊古卑今→今雨新知→知止不辱→辱国丧师→师出无名→名利双收→收成弃败→败于垂成→成算在心→心活面软→软香温玉→玉汝于成→成败论人→人事不醒→醒聩震聋→聋者之歌→歌舞升平→平地楼台→台阁生风→风流潇洒→洒扫应对→对牛鼓簧→簧口利舌→舌战群儒→儒雅风流→流离失所→所作所为→为民父母→母难之日→日新月异→异木奇花→花样翻新→新婚燕尔→尔汝之交→交淡若水→水米无交→交头互耳→耳闻目染→染指于鼎→鼎足而立→立少观多→多凶少吉→吉祥如意→意在笔先→先覩为快→快刀斩麻→麻痹不仁→仁义之师→师直为壮→壮发冲冠→冠绝一时

梁姑 發表於 2025-4-1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木已成舟"之文化意蕴》

"木已成舟"一典,实为华夏民族实践智慧之结晶。其语出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以树木经匠人斧凿终成舟楫为喻,形象揭示事物发展至不可逆转阶段之理。此成语之妙,在于将物质转化过程升华为哲学认知,较之"覆水难收"更显主动创造之意蕴,较之"生米煮成熟饭"尤见文明演进之轨迹。

考其语法结构,"木"为主语,"成舟"为完成态谓语,中间"已"字尤具时间张力,暗示从原料到成器的质变过程。古人造舟,必经选材、斫削、组装诸工序,一旦舟成下水,则断无返木之理。此与《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相通,皆言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今人用此语,多含三重境界:其一为认清现实之智,如例句中"事到如今"之叹;其二为尊重规律之度,如"不必再去阻止"之达观;其三为前瞻谋划之识,如"提前计划细节"之务实。此三者,恰合《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之义。

至若"木已成桌"之变体,虽属戏谑,然可见汉语构词之活性。然则文化传承贵在守正,运用之际,当存敬畏之心,方不负先人造语之深意。
风清云逸 發表於 2025-4-10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木已成舟"的哲学意蕴与处世智慧》

"木已成舟"一词语出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其字面义指树木经匠人斧凿已成形为舟船,引申为事态发展已成定局,难以更易。此四字虽简,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性不可逆"的哲学思考。《淮南子》有云:"圣人之制物也,因其可而为之",正与此成语相呼应,揭示出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力难以强行改变已成形之势。

考其近义,"覆水难收"出自《后汉书》,喻事态如泼水不可复收;"米已成炊"则典出《五灯会元》,言事成如饭熟不可返生。三者皆以具象喻抽象,体现汉民族"观物取象"的思维特征。然细辨之,"木已成舟"更强调人为改造的不可逆性,暗含《易经》"形乃谓之器"的造物哲学——当原材料经人工塑造成器,其形质转变便成永恒。

此成语在当代语境中的运用,往往体现两种处世智慧:其一为《菜根谭》"事豫则立"的预见性,警示人们当在"木未成舟"前审慎决策;其二则近于王阳明"在事上磨练"的实践哲学,教导人们对既定事实应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务实态度。如企业并购案尘埃落定时,用"木已成舟"既承认现实,又隐含对决策时机的反思。

其反义词"变幻莫测"形成有趣对照,二者恰如《周易》恒卦与革卦的辩证关系。成语接龙中"舟车劳顿"至"成败论人"的链条,暗合《史记》"原始察终"的历史观,揭示事物发展的因果关联。值得注意的是,"木已成桌"等变异说法虽不合传统,却反映语言流变中"器以载道"的认知拓展。

在当代社会急速变迁中,"木已成舟"的智慧启示我们:既要如荀子所言"制天命而用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又需具备老子"知止不殆"的理性认知。当面对已成定局之事,不妨参悟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在承认客观现实的同时,寻找新的发展可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