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5|回復: 0

[儒学动态] 略谈孔子塑像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1 1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略谈孔子塑像

近日,诸多媒体报道孔子像这一新闻,指出雕像内藏三大看点:一、『位置特殊,意义非凡』;二、『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名片』;三、『雕像造型似巨石似高山,象征孔子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泰山,是我们膜拜的丰碑。』

这雕像面向车水马龙的长安大街,巍峨夺目,吸引过往公众驻足瞻仰,从而得到心灵感应,生发时代的联想和岁月的慨叹。它不仅是一尊艺术的圣像,而且是一种思想的载体;不仅是一脉历史的传承,而且是一面现实的旗帜。

孔子过世已两千四百九十年,孟子过世两千三百年。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各时期的知识阶层,把儒学当经典,尊为修身的规范。而今,标示儒家风范的雕像,矗立在天安门旁……

1974年,神州曾折腾起一场『批林批孔』。那时代的当权者认为:『儒家是开倒车的。林彪是尊孔的。』为防止『复辟倒退』从而否定『文化大革命』,『四人帮』把『批林批孔』矛头指向正主持整顿的所谓『现代党内大儒』。

『五四』时期也曾『打孔家店』,但跟『批林批孔』实质不同。前者,为的是反封建,如李大钊所说:『非掊击孔子本身,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后者,则为的是维护专制。历史的发展在实践中证明,大革文化命的『批林批孔』等运动,才是倒行逆施。

儒学传承至今仍有其活力,表明它剥蚀掉糟粕后更凸显为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普遍价值。因而,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指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诸多国家有识之士表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孔子学说的核心在『仁』与『礼』。『仁』,人与人相互亲爱,『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礼』,用道德和礼教治理国家,『为政以德』,体现的是高尚精神和科学秩序。『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何尝不可借鉴『仁』与『礼』内涵。

论及当权执政和道德修养,孟子所言更具体:『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文革』浩劫首恶,就在教唆人性之恶。斗争要天天讲,造成了人与人间猜忌、拼搏,以致『无法无天』、『你死我活』。

幸而进入了新时期,人性之善逐渐复归。但已被摧毁的信仰,需要在漫长的救赎过程中重生。而新时期又出现新课题:经济迅猛增长,却未有效遏止新形态的『礼崩乐坏』:权力与金钱勾结,腐败和不仁肆虐……

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教导,千百年被奉为人生的座右铭。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儒学在历史长河中既保持其仁爱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之文化烙印,为世界文明的延续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民族精神,必将继续发挥其纯净人类心灵的作用。

新年伊始,孔子雕像矗立在天安门旁,何止增添了文化的新地标,更是使人们领悟感召,增进仁爱之心,儒学在全社会和全世界必将更深远地鸣响合乎历史发展与人类利益的时代强音。

真衣 發表於 2025-3-29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塑像的文化象征与历史辩证》

孔子塑像之立,非徒为艺术陈设,实乃文明精神之具象化。其选址长安街,既承"轴心时代"之文化正统,复启当代价值重构之深意。此中三义,尤值深思:

其一,空间政治学之隐喻。塑像面朝通衢,恰似儒家"道统"与现代化进程之对话。司马迁谓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今立于国家中枢,暗合"政教相维"传统,然非复旧时王权附庸,实为文明主体性之彰显。

其二,造型美学之深旨。"如山如岳"之态,正应《论语》"仁者乐山"之喻。顾炎武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像以巨石质感凝铸士人风骨,使抽象之"文化泰山"获物质载体,诚如钱穆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其三,历史辩证之维度。自汉武尊儒至近代批孔,儒学命运实为传统与现代性张力之缩影。章太炎辨"儒家之真"与"专制之伪",恰可解"五四"与"文革"批孔本质差异:前者乃启蒙者对制度异化之批判,后者系权力斗争之工具。今日塑像重立,非简单复古,乃经历史淬炼后之文化自觉。

昔朱熹注《论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当代立像之意义,不在追慕圣贤,而在激活"仁""礼"等范畴的现代转化。雕像巍然,既为民族集体记忆之锚点,更为文明创新性发展之起点。学者当以"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观之,方不负此文化符号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