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5|回復: 1

[成语典故] 兵不血刃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12 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兵不血刃〗相关人物

主角:郭默 陶侃

〖兵不血刃〗涵义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血刃〗出处

〖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兵不血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不战而胜、所向披靡、旗开得胜、乘风破浪、所向无敌
〖反义词〗血流成河、血流漂杵、浴血争战、尸横遍野、望风披靡

〖兵不血刃〗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郭默,河内怀县人,晋朝将领。出自〖晋书·卷六十三·列传第三十三〗。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兵不血刃〗历史典故经过: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西门土豆 發表於 2025-4-4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兵不血刃"的军事智慧与政治伦理》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体系中,"兵不血刃"作为战略艺术的至高境界,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荀子在《议兵》篇中将此概念与"远迩来服"的政治理想相联系,揭示出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核心价值。东晋陶侃平定郭默叛乱之役,恰为此理念提供了经典注脚。

考诸史籍,陶侃之胜实非偶然。首先体现于其"先声夺人"的战略威慑。《晋书》载郭默"闻侃至,将出迎",可见陶侃的威名已形成心理震慑。这种威慑力源自其三十年戎马生涯积累的军事声望,正是《孙子兵法》所谓"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的体现。其次在于"以正治国"的政治智慧。陶侃致王导书中"岂可杀害宰相便为宰相"的诘问,直指权力伦理的核心问题,将军事行动提升至政治道义高度,使平叛获得充分合法性。

从军事学角度分析,此役呈现三个关键节点:其一,陶侃迅速完成战略部署,实现"其疾如风"的机动性;其二,实施"围三阙一"的经典战术,既形成军事压力又留出生路;其三,善用敌方内部矛盾,促使叛将倒戈。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战略布局,完美诠释了《吴子》"因形用权"的军事原则。

更深层观之,"兵不血刃"的实质是军事与政治的辩证统一。陶侃在行动中既展现将领的果决,又恪守臣子的本分——先上书朝廷再行讨伐,严格遵循程序正义。这种将军事行动纳入政治轨道的做法,正是东晋门阀政治下维持统治平衡的智慧。郭默之败,败在恃勇而乏政治智慧;陶侃之胜,胜在武德与文治的有机统一。

当代重审这一典故,可发现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兵不血刃"不仅是战术选择,更是政治伦理的体现。它提示我们,真正的军事艺术不在于杀伤多寡,而在于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战略价值。这种思想对于现代冲突解决仍具启示意义——最高明的胜利,永远是让对手心悦诚服的胜利。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