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0|回復: 1

[成语典故] 噤若寒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2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噤若寒蝉〗相关人物

杜密 刘胜

〖噤若寒蝉〗怎么读:

jìn ruò hán chán

〖噤若寒蝉〗涵义

成语“噤若寒蝉”,原指像深秋的蝉那样不鸣叫。形容不敢做声。中含贬意。蝉嘶于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为蝉到寒天,不能发声,形容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

〖噤若寒蝉〗出处

〖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噤若寒蝉〗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噤若寒蝉〗近义词:缄口结舌、守口如瓶、沉默寡言

〖噤若寒蝉〗反义词: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直言不讳

〖噤若寒蝉〗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杜密(?-169年),字周甫。颍川阳城(今中国河南省登封市)人。东汉名臣。

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母为贾夫人,西汉中山靖王。

〖噤若寒蝉〗造句

1、母亲只用眼角一瞄,我们马上闭紧嘴巴,噤若寒蝉。

2、这国家如此不自由民主,也难怪大家噤若寒蝉,不敢发表言论。

3、人群挤满了广场,他们秩序井然,噤若寒蝉。

4、爸爸正在气头上,大家都噤若寒蝉,深怕再惹他生气。

5、平日高谈阔论,但该他们说话时,却又噤若寒蝉。

6、当知识分子对政治都噤若寒蝉时,国家的活力也就丧失掉了。

7、我们噤若寒蝉地站着,眼看那条蛇逍遥自在地游来游去。

8、道不行则隐,莫怪我噤若寒蝉,不谈国事。

9、美国的建筑市场可能噤若寒蝉,但是在中国、印度的建筑工地、矿井和农场中,卡特彼勒的黄色大机器正发挥着几倍的速度。

10、在这关键时刻,你要作一个讜论直发的勇者,还是噤若寒蝉的懦夫?

〖噤若寒蝉〗历史典故经过:

东汉杜密在任太守期间,秉公办事,为政清廉,执法严明,对官宦子弟的违法行为,都能有罪必究。当他被革职回家乡颖川郡后,仍爱憎分明,关心国家大事,常向当地官员推荐好人好事,揭发坏人坏事。同郡的刘胜虽也是个告官还乡的太守,却闭门谢客,对世事不闻不问。

颖川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胜真清高。杜密回答:刘胜虽然地位很高,但他对贤士不推荐,对坏事不指责,只求保全自己,像冬天的蝉一样不声不响。这种人其实是社会的罪人。寒蝉:冬天的蝉。这个成语比喻人像冬天的蝉一样不声不响,不敢说话。

 
猴子捞月 發表於 2025-4-9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噤若寒蝉"的士人风骨与当代启示》

"噤若寒蝉"典出《后汉书·杜密传》,其深层意蕴远超字面所示不敢发声的表象。杜密以"寒蝉"喻刘胜"知善不荐,闻恶无言"的处世态度,实为东汉士人阶层对政治伦理的深刻思辨。细究此典,当从三个维度解其真义。

一、历史语境中的政治隐喻
东汉桓灵之际,宦官专权达到顶峰。杜密作为"党锢之祸"的受难者,其批判刘胜"隐情惜己"实为对当时士大夫群体生存困境的折射。据《后汉书》载,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时,杜密与李膺同被下狱自杀,而刘胜式的明哲保身者却得以善终。这种"寒蝉现象"实为专制政治下知识分子的异化表征,范晔在史论中特记此典,暗含对士人风骨沦丧的痛惜。

二、儒家伦理的实践困境
杜密所秉持的"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论语·季氏》)精神,与刘胜"自同寒蝉"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刘胜身为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其沉默更具象征意义。汉代经学强调"大夫有争臣三人"(《孝经·谏诤》),而杜密以"罪人"斥之,实指其违背了"士志于道"的儒家根本准则。这种伦理冲突在《白虎通义》中已有预兆:"知而不言,是不忠也。"

三、当代社会的镜鉴价值
在现代语境下,"噤若寒蝉"现象已演变为组织行为学中的"沉默螺旋"理论。观察发现,当个体感知自身意见属少数时,约76%会选择保持沉默(诺依曼,1974)。但杜密式的诤言传统启示我们:真正的士人精神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此乃"噤若寒蝉"反义的最佳注脚。

结语:
该成语的价值不在其贬义本身,而在其揭示的永恒命题:知识分子当在"道统"与"政统"间保持何种张力?杜密以生命践行的"鸣蝉"精神,恰是对"寒蝉"现象最有力的批判。当代人重温此典,当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语)的深刻警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