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0|回復: 3

[成语典故] 弄巧成拙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14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弄巧成拙〗相关人物

孙知微(孙知微,字太古,生卒年月不详。北宋著名画家。)

〖弄巧成拙〗读音:

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弄巧成拙〗涵义

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指心思);拙:笨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弄巧成拙〗出处

〖出处〗:宋朝·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弄巧成拙〗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弄巧成拙〗近义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事倍功半、弄巧反拙

〖弄巧成拙〗反义词:恰到好处

〖弄巧成拙〗造句

1、但加息将会吸引更多热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弄巧成拙

2、德国耶拿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向医生描述你的疼痛感同样会弄巧成拙--因为这会激活脑部被称作“痛感矩阵”的区域。

3、没想到我这样一说,反而使得大家更尴尬,真是弄巧成拙

4、我不在候选之列,所以选民要是拿我私人的过错来批评他们的话,不但不公正,而且会弄巧成拙

5、他原本想卖乖讨好,不想反而弄巧成拙,讨了个没趣。

6、他在画好的画上补上一笔,谁知弄巧成拙,神韵尽失。

7、她本来有意露一手,慌乱间反倒弄巧成拙,把盐当糖撒了。

8、没想到我这样一说,反而使得大家更尷尬,真是弄巧成拙

9、你就爱耍这种小聪明,但哪一次不是弄巧成拙,整了自己?

10、这衣服本不难看,你硬要加上花边,岂非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历史典故经过:

孙知微是北宋时期一个有名的画家。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草图以后,因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们找来,说:“这幅画的轮廓我已经画好了,剩下着色的工作,你们几人接着做吧,一定要认真做好。”

老师走了以后,弟子们准备上色,可是,忽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个学生说:“老师平时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匆忙当中忘了画上,我们给画上吧。”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于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画上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归来。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莲花时,气愤得吼叫起来:“〖道经〗中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啊!”

弟子们一个个吓得低下头去。

 
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4-1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弄巧成拙"之文化意蕴》

"弄巧成拙"一词,典出黄山谷《拙轩颂》,其文化内涵颇值玩味。此语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巧拙之辨"的深刻智慧,与《老子》"大巧若拙"之说遥相呼应。

考其源流,北宋孙知微作画之事最得神髓。史载其画《湖滩水石图》,本欲显其精妙,反失天然之趣,恰成"为蛇画足"之鉴。此中暗合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哲学,可见文人画追求"拙中见巧"的审美取向。

细究其理,此语实含三重境界:一者警醒世人勿恃巧妄为,二者暗喻"守拙"之智,三者揭示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叹,正与此理相通——过度的机巧反而蒙蔽本真。

今人处世,当记取此训。譬如外交辞令过分雕琢则失其诚,科技应用过度炫技反损其实。老子云"大直若屈,大辩若讷",诚哉斯言!真正的智慧,往往藏于看似笨拙的质朴之中。
野外翻跟头 發表於 2025-4-14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弄巧成拙"的审美悖论与文化意蕴》

"弄巧成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其深层意涵远超出表面的事功失误。北宋黄庭坚《拙轩颂》以"为蛇画足"的意象,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巧"与"拙"的辩证关系。孙知微弟子补画莲花之事,恰成为这一美学命题的经典注脚——当技术性的"巧"僭越了道法自然的"拙",便陷入审美的异化境地。

考诸画史,孙知微的愤怒实有其深刻理据。《宣和画谱》载其"画法精绝,尤得顾(恺之)、陆(探微)遗意",这种传承正强调"以形写神"的绘画本质。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作为道教法器,其"虚空"属性本身即是"道器相即"的体现。弟子们强加莲花,不仅违背宗教仪轨,更破坏了"计白当黑"的绘画哲学。苏轼《净因院画记》所言"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正可为此事作解。

从语源学考察,"弄巧成拙"的生成逻辑值得玩味。"巧"字从"工"从"丂",本义为技艺之精;"拙"从"手"从"出",暗含自然流露之意。二者在先秦典籍中本无褒贬,《老子》"大巧若拙"已将二者统一。至宋代文人画兴起,黄庭坚将这对概念提炼为艺术批评范畴,标志着中国美学从技术本位向心性本位的转向。孙知微弟子之误,恰在于执着"形似之巧"而失"神韵之拙"。

当代语境中的"弄巧成拙"现象,尤需警惕三种异化:一是科学主义的过度干预,如医学案例中神经反馈的悖反效应;二是政治运作的算计失度,黄宗羲《明夷待访访录》所谓"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中";三是艺术创作的炫技倾向,石涛《画语录》批评的"某家皴点可以立脚,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这些皆可视为孙知微故事的现代回响。

返观"九曜图"公案,其启示在于: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遵循"天工开物"的法则。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孙知微"意存笔先,笔周意内",这种创作状态正是对"巧拙之辨"的最佳诠释。当我们理解水晶瓶的"空"恰是其"神"之所在时,便领悟了中国美学"无中生有"的至高境界。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4-16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弄巧成拙"的哲学意蕴与艺术警示》

"弄巧成拙"一词,典出黄庭坚《拙轩颂》,其哲学内涵远超字面所示。北宋画家孙知微弟子补画莲花之事,恰成此语最佳注脚。细究之,此典故实含三重境界:其一显技艺之局限,其二见认知之偏差,其三彰道器之辩证。

考诸画史,孙知微乃北宋释道人物画大家,其《九曜图》本为宗教仪轨服务。水星菩萨所持宝瓶,在《道经》中明确记载为"镇妖伏水"之法器,具有特定宗教象征。弟子们以世俗审美强加宗教圣物,正是混淆了"艺"与"道"的界限。苏轼《净因院画记》有云:"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此之谓也。

从认识论角度观之,"弄巧"之失在于三重迷障:一曰师心自用,不考本源;二曰以俗解圣,错会本意;三曰越俎代庖,僭越本分。朱熹《中庸章句》所谓"过犹不及",正与此理相通。弟子们补画莲花,表面是增益之美,实则破坏宗教绘画"图真"的本质要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强调"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若失其本真,则艺不复为艺。

今人用此成语,多止于讥讽行事之失当,却罕思其深层警示。观当代种种"创新"之弊:或强以西法改造中医,或以科技妄解传统,皆类孙氏弟子之失。王阳明《传习录》云"种树者必培其根",凡背离根本的"巧思",终将沦为"拙工"。故智者当明"大巧若拙"(《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之真谛,知有所为有所不为。

此典故留给后世的启示,非仅艺术创作之忌,实为文明传承之鉴。真正的智慧,在于对传统的敬畏与理解,而非徒逞小智的妄加改造。钱穆先生曾言:"对历史传统保持温情与敬意",正是避免"弄巧成拙"的根本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