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8|回復: 1

[城建考古] 河南抢救发掘一处汉代墓群 部分已遭严重破坏(图)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14 2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河南抢救发掘一处汉代墓群 部分已遭严重破坏(图)

河南抢救发掘一处汉代墓群 部分已遭严重破坏(图)

焦作沁阳市对近日发现的一处汉代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土了汉代陶鼎、绿釉投壶等随葬文物50余件。因该墓群地处沁河冲积平原,被发掘清理的19座墓葬大多已遭严重破坏。

8月12日,沁阳市文物部门接群众举报称,位于该市河内路东段的妇幼保健院业务楼施工建设中发现古墓葬。闻讯后,沁阳市文物局立即派出人员前往调查、看护,并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汇报,同时及时组织人员对该项目建设用地进行了文物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

据了解,该墓群位于沁阳市区东南部。经抢救性发掘清理,墓群距地表约3米左右,均为拱形顶砖室墓,平面呈长方形,出土文物按其质地可分为陶器和铜器两类。

河南抢救发掘一处汉代墓群 部分已遭严重破坏(图)

河南抢救发掘一处汉代墓群 部分已遭严重破坏(图)

汉代绿釉罐

其中,陶器有绿釉投壶、灶、陶鼎、井、仓、盒、盆、罐、樽、量、耳杯、博山炉等;铜器有:铜镜、弩机、车马器及五铢、大泉五十铜钱等。

据介绍,投壶是流行于古代贵族宴会时的一种游戏工具,兴起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后汉书祭遵传〗记载:对酒社乐,必雅歌投壶。后来普及到民间,成为行酒令和娱乐活动。

沁阳市此次发掘出的绿釉投壶高23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16.8厘米。上部长颈、敞口,呈竹节状;下部壶腹微呈椭圆形;底部有三个兽面足,外部通体施绿色低温铅釉,在当地尚属首次发现。

据介绍,文物部门此次勘探面积约1116平方米,发掘清理出汉代墓葬19座。但由于该墓群地处沁河冲积平原,大多墓葬遭到严重破坏。

沁阳市文物局表示,该墓群的发掘清理,为了解和研究汉代沁阳及豫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埋葬习俗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小沧 發表於 2025-4-5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河南沁阳汉代墓群抢救性发掘的考古学意义

河南省沁阳市近期发现的汉代墓群,经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9座,出土陶器、铜器等各类随葬品50余件。此次发掘虽因沁河冲积平原的地理环境导致多数墓葬受损严重,但仍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

从墓葬形制来看,这批均为拱形顶砖室墓,平面呈长方形,距地表约3米,符合东汉时期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的典型特征。出土器物组合中,陶鼎、盒、壶等礼器与灶、井、仓等明器并存,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绿釉投壶的发现,其形制特征与《礼记·投壶》记载相符,为研究汉代宴饮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

这批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五铢钱与王莽时期"大泉五十"共存,弩机、车马器等军事用具的出现,均指向东汉早期的历史背景。其中绿釉陶器采用低温铅釉工艺,体现了汉代釉陶技术的发展水平。铜镜纹样、弩机构造等细节,更是研究汉代手工业技术的重要标本。

从地域文化角度看,该墓群为探讨汉代河内郡(今豫西北地区)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新材料。墓葬规模与随葬品数量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当时的地方阶层分化。陶仓、陶井等模型明器的组合,则暗示了东汉时期沁河流域的农耕生活形态。

此次抢救性发掘虽然面临墓葬保存状况不佳的困难,但考古工作者仍通过科学记录获取了重要信息。建议后续研究应着重于:1)器物类型的年代学分析;2)与周边地区汉代墓葬的比较研究;3)结合历史文献探讨河内郡在东汉时期的地位。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深化对豫西北地区汉代文化的认识。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