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0|回復: 0

[成语典故] 凿壁偷光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15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凿壁偷光〗相关人物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

〖凿壁偷光〗涵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

〖凿壁偷光〗辨析

〖凿壁偷光〗读音:záo bì tōu guāng

〖凿壁偷光〗近义词: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废寝忘食

〖凿壁偷光〗反义词:不学无术

〖凿壁偷光〗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凿壁偷光〗造句

1、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2、韦编三绝,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卧薪尝胆,圆木警枕。

3、古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4、后来人们总结了一个成语叫做“凿壁偷光”,其实我们读书人的是不能说“偷”,读书人的事…

5、凿壁偷光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6、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7、大家还记得那位凿壁偷光的车胤吗?

8、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9、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10、我被他凿壁偷光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我走过去同他谈起来了,一番话语又把我给感染了他的求知精神。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文言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偷光白话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成语接龙:

凿壁偷光→光焰万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绝色佳人→人亡物在→在所不辞→辞不达义→义结金兰→兰摧玉折→折箭为誓→誓同生死→死声淘气→气骄志满→满谷满坑→坑家败业→业业兢兢→兢兢战战→战无不克→克逮克容→容头过身→身做身当→当头对面→面无人色→色若死灰→灰容土貌→貌合形离→离心离德→德胜头回→回山倒海→海枯石烂→烂额焦头→头晕目眩→眩碧成朱→朱楼碧瓦→瓦器蚌盘→盘根究底→底死谩生→生机勃勃→勃然变色→色胆迷天→天假因缘→缘木希鱼→鱼书雁信→信步而行→行不苟合→合而为一→一无所有→有气无力→力尽筋疲→疲精竭力→力殚财竭→竭力虔心→心惊胆战→战火纷飞→飞鸟惊蛇→蛇珠雀环→环肥燕瘦→瘦骨零丁→丁一卯二→二三君子→子子孙孙→孙康映雪→雪月风花→花簇锦攒→攒三集五→五花杀马→马入华山→山童石烂→烂若披掌→掌上观纹→纹丝不动→动心怵目→目下十行→行思坐忆→忆苦思甜→甜言媚语→语近词冗

〖凿壁偷光〗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在学习生活中困难是经常有的,但我们应努力克服,有学知识的欲望尽全力去完成学业,在困难面前不气馁,要像匡衡一样

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面对没有油灯的困难下并不气馁,反而迎头向上,想办法面对困难,以聪明的智慧来帮助自己,但面对钱财,仍然在乎读书,这种高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石良 發表於 2025-4-8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匡衡"凿壁偷光"的治学精神及其当代启示》

"凿壁偷光"典出《西京杂记》,乃西汉经学大家匡衡少年勤学之事。此事虽微,然其中蕴含的治学精神,实为中华学术传统之精髓,值得今人深味。

一、典故本义考辨
匡衡"穿壁引光"之举,非止于物理层面的借光读书,更彰显三重精神境界:其一为"求知的纯粹性",其读书不为功利,只因心向圣贤;其二为"为学的专注力",于农耕之暇仍力学不辍;其三为"思维的创造性",能于困境中发现求学之径。此三者,实为古今治学之根本。

二、历史语境还原
西汉之时,简册珍贵,"学在官府"传统犹存。匡衡以佣工换书读,复以凿壁求光,正是对"学术下移"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诠释。其后来能官至丞相,实非偶然,恰是汉代"通经致仕"制度的典型例证。班固《汉书》称其"经明行修",正是对其学术造诣与道德修养的双重肯定。

三、文化象征意义
此典故与"囊萤映雪"等事共同构成中华勤学文化的意象群。值得注意的是,匡衡之法虽显"拙",然其精神至"巧"。这种"拙中见巧"的智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守经达权"思想的具体体现。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特别指出:"衡之好学,盖天性也。"此评可谓的当。

四、当代教育启示
今人读书条件远胜往昔,然学术浮躁之风日盛。重提"凿壁偷光",非教人效其形,而在劝学其神。所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此孔子之教,与匡衡之行,实相表里。当代学人当思: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是否仍保有那份对学问的纯粹热忱?

结语:
匡衡之事,小矣;其精神,大矣。观今之学界,设备精良而创见寡少,资料易得而深耕罕见。回望两千年前那缕穿越壁缝的微光,或许能照见我们内心已然黯淡的向学初心。学术之道,不在条件优劣,而在精神存亡,此即"凿壁偷光"给予今人的最大启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