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4|回復: 1

[成语典故] 纸醉金迷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纸醉金迷〗相关人物

孟斧

〖纸醉金迷〗涵义

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纸醉金迷〗出处

宋·陶穀〖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纸醉金迷〗辨析

〖纸醉金迷〗读音:zhǐ zuì jīn mí

〖纸醉金迷〗近义词: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灯红酒绿、声色犬马

〖纸醉金迷〗反义词:粗茶淡饭、省吃俭用、艰苦朴素、开源节流

〖纸醉金迷〗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纸醉金迷〗造句

1.旧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

2.这乡下姑娘自到城里之后,便被纸醉金迷的生活迷惑了。

3.这个富翁到了纸醉金迷的巴黎后,便乐不思蜀,决定不再回香港了。

4.旧社会,地主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5.历史已经终结,人们将在资本主义的纸醉金迷中获得善终。

6.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对她们的诱惑力是巨大的。

7.袁世凯在这里耳濡目染的,自然是官场的富贵荣华纸醉金迷

8.谁又能知晓在纸醉金迷的世界,我们中的一些人将真情放在了哪个角落?

9.正是这种日益增长的恐惧,使得租界里的人们习惯于纸醉金迷,挥霍无度的糜烂生活,因为没人知道自己吃完上顿之后,还有没有性命去吃下一顿。

10.尤其是贞元以后,社会风气更加淫靡奢侈,纸醉金迷

〖纸醉金迷〗成语典故:

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荒淫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纸醉金迷〗成语接龙:

纸醉金迷→迷途而返→返朴归真→真独简贵→贵人多忘→忘乎其形→形具神生→生荣死哀→哀声叹气→气壮如牛→牛骥同皂→皂白难分→分秒必争→争妍斗艳→艳紫妖红→红衰翠减→减师半德→德洋恩普→普度众生→生死肉骨→骨化形销→销魂夺魄→魄荡魂摇→摇手触禁→禁止令行→行若无事→事在人为→为虎添翼→翼翼飞鸾→鸾歌凤吹→吹篪乞食→食前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厦万间→间不容砺→砺岳盟河→河鱼腹疾→疾言厉色→色胆如天→天生天化→化枭为鸠→鸠居鹊巢→巢毁卵破→破璧毁珪→珪璋特达→达权通变→变俗易教→教导有方→方领矩步→步雪履穿→穿花蛱蝶→蝶使蜂媒→媒妁之言→言不尽意→意兴盎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宫贝阙→阙一不可→可泣可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小慎微→微显阐幽→幽期密约→约定俗成→成群集党→党邪丑正→正容亢色→色厉胆薄→薄物细故→故技重演→演武修文→文武兼备→备多力分→分烟析生→生死长夜

 
田光 發表於 2025-4-4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纸醉金迷"的现代性批判与价值重构》

"纸醉金迷"作为汉语成语的经典表达,其文化内涵远超出字面意义的物质奢靡。考其源流,五代陶穀《清异录》所载孟斧故事,实为士人阶层对晚唐宫廷奢靡风气的隐喻式批判。细究其文本,所谓"金饰""纸光莹白"的视觉符号,恰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金玉其外"的典型意象,与《尚书》"玩物丧志"的训诫形成跨时空呼应。

从语义演变观之,该成语历经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强化,至晚清西风东渐时更添现代性批判维度。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呐喊,正是对当时社会纸醉金迷风气的深刻反拨。值得注意的是,成语中"醉""迷"二字精准把握了物质诱惑导致的精神迷失状态,与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哲学主张形成鲜明对照。

当代语境下,该成语的适用场域已从宫廷贵族扩展至资本社会。观其近义词谱系,"声色犬马"偏重行为放纵,"灯红酒绿"侧重场景描摹,而"纸醉金迷"独具价值批判的深度。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重提此语尤具现实意义——当物质符号异化为身份认同的标尺时,我们是否正集体陷入孟斧小屋的当代翻版?

建议在语言实践中注意三点:其一,避免简单化理解为物质批判,当把握其"精神迷失"的核心要义;其二,可结合"由奢入俭难"等成语构成批判链条;其三,在全球化语境中,可参照西方"conspicuous consumption"(炫耀性消费)理论进行跨文化阐释。如此,方能使这个千年成语在当代焕发新的思想锋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