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21|回復: 1

[成语典故] 千钧一发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7 21: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千钧一发〗相关人物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千钧一发〗涵义

钧:三十斤;千钧:古代三十斤为一均。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现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

〖千钧一发〗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千钧一发〗辨析

〖千钧一发〗读音:qiān jūn yī fà

〖千钧一发〗近义词:危如累卵、迫不及待、死里逃生、间不容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九死一生、迫在眉睫、急不可待、燃眉之急、刻不容缓、奄奄一息

〖千钧一发〗反义词:安如磐石、稳如泰山、安然无恙

〖千钧一发〗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千钧一发〗造句

1.毽子调皮地向右边飞去,眼看就要着地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绢绢机灵地向右边一弯腰一伸腿,毽子就像被磁铁吸住了似的,又让她给控制住了。

2.黄继光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用他那宝贵的身躯堵住了机枪口。

3.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国家财产。

4.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5.每个人皆有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在能力。无论是谁,在千钧一发之际,往往能轻易解决从前认为极不可能解决的事。

6.李先生吉人天相,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逃出这栋倒塌的大楼。

7.说来也巧,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野猪被树枝卡住了,召盘趁机将野猪打死。

8.飞行员们会学习到,当他们面临千钧一发的时刻时,他们不该逃避他们的恐惧,而该迎向它。

9.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月光中出现了一个黑影,接着是一阵细小的吼叫,大灰狼你死定了!

10.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爸爸一个箭步跨过来,把我推在一边,自己却被那几块石头刺伤了脸。

〖千钧一发〗成语典故: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

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千钧一发〗成语接龙:

千钧一发→发引千钧→钧天广乐→乐尽哀生→生炒热卖→卖剑买犊→犊牧采薪→薪桂米珠→珠沉玉陨→陨身糜骨→骨瘦如豺→豺狼当路→路无拾遗→遗老孤臣→臣门如市→市井之臣→臣心如水→水月镜花→花堆锦簇→簇锦团花→花遮柳掩→掩目捕雀→雀角鼠牙→牙牙学语→语笑喧哗→哗世动俗→俗下文字→字顺文从→从容应对→对答如流→流星赶月→月中折桂→桂酒椒浆→浆水不交→交臂历指→指山说磨→磨杵成针→针锋相对→对牛弹琴→琴剑飘零→零丁孤苦→苦口婆心→心惊胆寒→寒蝉僵鸟→鸟声兽心→心花怒发→发策决科→科班出身→身败名裂→裂石穿云→云涌风飞→飞鸿印雪→雪窗萤几→几尽一刻→刻肌刻骨→骨鲠在喉→喉长气短→短兵接战→战火纷飞→飞黄腾踏→踏故习常→常年累月→月值年灾→灾难深重→重望高名→名闻遐迩→迩安远至→至善至美→美如冠玉→玉友金昆→昆弟之好→好生之德→德胜头回→回肠荡气→气得志满→满城风雨→雨旸时若→若明若昧→昧死以闻→闻风远遁

 
ldk8 發表於 2025-4-11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千钧一发"之典与韩愈的危局意识》

"千钧一发"作为汉语成语之精粹,其演变过程实为中华文化意象积淀之典范。考其源流,当溯至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一缕系千钧"之喻,至唐代韩愈《与孟尚书书》提炼为"一发引千钧"的经典表述,完成了从具体物象到抽象概念的哲学升华。

韩愈运用此典的特殊价值,在于其身处中唐儒学式微、佛老盛行的思想危局。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因《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贬谪潮州,在"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绝境中,仍以"欲为圣明除弊事"的担当精神维系儒道。其《与孟尚书书》正是此际所作,文中以"千钧一发"喻儒道存续之危,展现了士大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自觉。这种将个人命运与道统存亡相联系的危局意识,正是中国士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生动体现。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千钧一发"的修辞艺术极具张力。钧为古代重量单位(约合30斤),"千钧"与"一发"构成十万比一的悬殊对比,通过极端化的意象并置,创造出惊心动魄的修辞效果。韩愈将枚乘原文的"缕"改为"发",更强化了这种危殆感——发丝之微已近视觉极限,而千钧之重远超人体负荷,二者组合将危机状态推向极致。

观诸后世运用,此成语多用于描述物理性危急情境,如黄继光堵枪眼、抗洪抢险等壮举。然韩愈本意实为文化命脉的存续危机,这种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意义拓展,恰印证了汉语成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生成机制。今日重温此典,当知文化传承亦常处"千钧一发"之境,需以韩愈"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的魄力守护精神命脉。

(全文798字)
董车 發表於 2025-4-26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千钧一发"之典与韩愈的修辞艺术》

"千钧一发"作为汉语成语之精粹,其演变过程恰如韩愈所倡"陈言务去"的修辞实践。考其源流,当溯至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一缕系千钧"之喻,然至韩愈《与孟尚书书》"一发引千钧"方定型为今之成语。韩文公此语非徒袭古,实乃以"师其意不师其辞"之法,将枚乘的政治寓言转化为哲学论述,此中可见唐代古文运动"以复古为革新"的学术理路。

细究韩愈《与孟尚书书》语境,其言佛老之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乃以具象喻抽象,将儒学道统存续之艰危,凝练为惊心动魄的视觉意象。这种"因事设喻"的修辞手法,正体现韩愈"气盛言宜"的文学主张。钱锺书《管锥编》曾指出,韩文善用"缩龙成寸"之法,将宏大命题浓缩为精警比喻,此语即其显例。

就训诂角度论,"钧"为古代重量单位,杜预注《左传》云"三十斤曰钧";而"一发"取《诗经·小雅》"一发五豝"毛传"矢十二曰发"的计量义,二者构成悬殊对比。韩愈将枚乘原文"缕"易为"发",不仅强化了视觉张力,更暗合《孟子·尽心》"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的危机意识,使儒家的忧患意识获得新的修辞载体。

此成语在当代语境中的生命力,恰印证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的预言。观今日用例,多用于描述物理性危机(如救火、抢险)或道德抉择时刻,其语义重心已从韩愈的"道统危殆"转向普遍的"紧急状态"。这种语义迁移,实则延续了韩愈"以故为新"的创造精神——每个时代都在重释经典,正如韩愈重释枚乘。

韩愈在《进学解》中主张"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千钧一发"的演变史恰为此语作注。成语之价值,不仅在于凝固智慧,更在于为后人提供"点铁成金"的创造范式。吾辈研习国学,当如韩文公之既"师古"又"能自树立",方不负此"百代文宗"之遗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