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5|回復: 1

[成语典故] 风声鹤唳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7 2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风声鹤唳〗相关人物

苻坚(338年——385年),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风声鹤唳〗涵义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风声鹤唳〗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风声鹤唳〗辨析

〖风声鹤唳〗读音:fēng shēng hè lì

〖风声鹤唳〗近义词:草木皆兵、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风声鹤唳〗反义词:所向无敌、所向披靡、望风披靡

〖风声鹤唳〗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风声鹤唳〗造句

1.敌人如惊弓之鸟,白天夜里都觉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步也不敢离天炮楼。

2.这些罪犯从狱中逃出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每天都心惊胆战地过日子。

3.这个月股市里风声鹤唳,从受到可怕经济消息到不断亏损的美国保险公司,即美国国际集团。

4.一听到敌人来了,土匪们个个风声鹤唳,不被打败才怪呢。

5.狼狈逃窜的匪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被警车声吓得魂不附体。

6.在那一段风声鹤唳的日子里,只要外头一有声响就紧张得不得了。

7.公司裁员名单尚未公布,同仁间已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了。

8.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对未来供应预测变得风声鹤唳

9.那厮见大势已去,慌张逃跑,心虚所致沿途风声鹤唳提心吊胆慌不择路地乱窜。

10.局势也许真的很糟,否则怎么会连一点小道消息都搞得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风声鹤唳〗成语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风声鹤唳文言文〗:

决战肥水南,坚中流矢,临阵斩融。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风声鹤唳白话文〗:

东晋和前秦的军队在淝水的南面展开决战。苻坚身中流箭,苻融被杀。苻坚的军队溃败逃命,自相践踏与落水而死的人不计其数,淝水也因死者堵塞而断流。残余的人都丢弃兵甲,连夜逃跑,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了来,他们在草丛中奔走,在野外歇息,加上又饿又冻,有十之七八的人都死了。

〖风声鹤唳〗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不能骄傲自大,以为自己比别人厉害,要不你接受的只是失败。

 
杨懿轩 發表於 2025-4-1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风声鹤唳"的军事心理学意涵及其历史镜鉴》

"风声鹤唳"作为源自淝水之战的经典成语,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修辞,更蕴含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原理。前秦苻坚率百万之众南征东晋时,其军队在战略相持阶段表现出的群体性恐慌,实为古代战争史上典型的心理崩溃案例。考《晋书·谢玄传》所载"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揭示的正是优势兵力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产生的认知扭曲现象。

从军事组织角度分析,前秦军队存在三重结构性缺陷:其一,民族构成复杂,氐族核心部队与鲜卑、羌族等附属军团缺乏有效整合;其二,指挥体系僵化,苻坚拒绝诸将"阻淝水以待众集"的正确建议;其三,情报系统失灵,将自然界的鹤鸣误判为敌情。这种组织脆弱性在谢玄"退军决战"的心理战术诱导下,最终导致战术误判演变为战略溃败。

该典故的现代启示在于:任何组织的强大表象下都可能存在系统性风险。当代管理学中的"黑天鹅理论"与"群体性恐慌"现象,均可在此找到历史原型。成语中"风声"与"鹤唳"的意象组合,恰揭示了人类在压力情境下容易将中性刺激灾难化的认知特点。东晋军队8万之众能击溃十倍之敌,本质上是对《孙子兵法》"攻心为上"原则的完美实践。

在文化传播层面,"风声鹤唳"与"草木皆兵"构成互文关系,共同塑造了中国战争文学中的心理战叙事传统。值得注意的是,房玄龄在《晋书》中刻意将自然意象与军事行动并置,通过视听通感的文学手法,强化了历史事件的戏剧张力。这种书写策略使该成语获得超越具体战事的隐喻功能,成为描摹群体性焦虑的经典语码。

今人运用此成语时,当知其不仅形容惊慌状态,更暗含对决策者风险评估能力的警示。观当下国际局势变幻、金融市场波动,诸多"风声鹤唳"现象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的复合作用。历史虽已越千年,然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心理反应机制,仍与淝水畔的前秦士卒有着惊人的相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