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孝道与感恩审视亲情人情
提要
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
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必须有内在的诚心,在外面又有恭敬的礼节,才可以叫做孝。
报父母养育之恩是天下道理
中国有句古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这句话很引人深思。这种亲情让我们的心灵无限感怀。如果没有母亲的羽翼,孩子的生命就难以保全。母与子的联系,实际上是用生死来印证的。
人是多么善忘啊。我们感谢在人生路上给自己奉献一箪食,一瓢饮的人,但常常忘了感谢给予了我们生命的人。我们把父母的爱视之当然,不断索取,但心中却不思报恩。在追溯人生意义的时候,我们要问一问自己:到底应当怎样对待给予自己生命的人?我们要不要孝养,要不要恭敬,要不要感恩呢?
记得司马迁在〖屈原贾谊列传〗中说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是人之始,父母是人之本,人要经常返璞归真。
想要偿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真是天下的道理,但是我是怎么样一生也是难以报答的啊!父母的恩你能报答吗?你想的是,他们不就是生了我吗?但是,生你,对你的爱,怀你的苦楚,对你的养育、对你的担忧,多少的爱和烦忧才能抚养你成人。
我们有时候听到或者看到很孝道的一些消息或者事件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上次我们看到『感动中国』里,一个做儿子的,为了自己的母亲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他一直瞒着母亲,因为他告诉母亲以后,母亲一定不让他这样做,而他非要这样做,很令人感动的。
孝为儒家文化起点
以前我们在讲道家的时候,道家其实是讲天地自然的,都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这样一些,他认为是『生者寄,死者归』。就是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寄存在这个世界上,而死去才是真正的归于大道。但是,儒家不会是这样的想法,虽然儒家也有一颗超脱的心,但是我们人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想着自己怎样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怎样对父母尊敬、孝敬,对长者尊敬,对兄长恭敬,等等方面的关系我们都要处理,我们疾痛惨怛的时候也要喊父母啊,劳苦倦极的时候也会喊天啊,所以说,人活在这个城市和人群之中,人和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道家能够临尸而歌,人死了,他认为是归于大道,鼓盆而歌。但是儒家绝对不这样想,儒家有一个『三年之丧』的故事。过去就是父母死了以后儿女要守三年的丧,孔子的学生宰予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三年礼乐都不做,都礼崩乐坏了。孔子那么重视礼乐的一个人,在孝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让步的,他说了一段话:『予之不仁也。』(你这个没有仁义道德的啊!)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予亦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圣人五情是与凡人相同的,有情有义,有孝有敬。
孝为儒家文化起点。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
孝道从心开始
孝道从心开始。孩子对父母一定要爱。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他是不会爱天下人的,一个人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他也一定不会爱天下人的。这是天下的道理,这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儒家讲孝道特别讲人情味,他特别讲血缘人情。血缘关系表现出人情味,血缘之爱、亲子之爱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吧,所以,儒家坚持亲子之爱是最最根本的。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所以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就是说他人有的心,我能想得到,体会得到。所以,一个人他能孝顺的话,『他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以及人之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很自然的,最后才能大人君子抚爱万民,养育万物,从这里头引申出来的,所以,不爱父母、不爱老者、尊者,怎么爱兄弟?怎么会爱同事朋友?所以,冷酷的心常常是由不爱身边的人慢慢生发出来的,冷酷的情感就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所以,若是教小孩,一定要从感恩、从亲情、从孝顺这个地方生发,这是德性和教养的根苗。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从幼苗慢慢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以礼相待谓之孝
以礼相待谓之孝。孔子论孝论的地方很多,他在〖论语〗主要是〖为政〗这一篇当中论的很多的。第一个是『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违反礼节,父母在活着的时候,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仪来侍奉,去世以后要以礼来安葬,以礼来祭祀。人类的文明就在这里,这是有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人是活在世界上的,人类是有文化的,文化的作用就是有一个社会的礼节、礼貌、礼仪在这里面,有一个传统、一个人文精神在里面。孝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我们经常说以前有一些父母在的时候不孝,完了之后,等父母去世的时候才大肆地进行殡葬进行悼念。那就是做给人看的。父母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以礼来侍奉,要很精心的、竭尽全力地来侍奉自己的父母,来报答养育之恩。父母有一天故去的时候,你所能够做到的,以这样最大的孝心来安葬,来祭祀,来怀念自己的父母。
尽心尽性谓之孝
第二个就是『子游』来问孝,因为这个是对话形式的。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说得更加深一层,刚才说的是生的时候要事之以礼,孔子说了:现在说的孝啊,就是说养活父母就行了,我给你寄点钱就行了,你还说那么多话干什么?还老让我回去看你干什么?你有病自己上医院吧。就是说,你养的犬养的马同样是养,没有恭敬的话,没有内在爱的心的话,有什么区别呢?必须有内在的诚心,在外面又有恭敬的礼节,才可以叫做孝,如果说只是给他一点吃,一点用的就完了,没有交流,不打电话,不写信,怎能叫孝?
没有亲切的话语、没有思念的感觉,好像是一个累赘一样,把钱寄去就完了,那么这个不能叫做是孝。因为孝它不仅是在于这个形式,最重要还是你的心对你的父母要敬爱。
不是饮食的问题,不是金钱的问题,而是你心中割舍不了的亲情、割舍不了的爱。
将心比心谓之孝
『孟武伯问孝』孔子也说了很有意思的话,孟武伯问他什么叫孝啊?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父母唯独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你做子女的,没有病痛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啊。可他最深的含义是什么?就是说做人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的子女的,爱之深,忧之切,是这样的。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你急得不得了,我看有人的孩子生大病的时候,父母跪在地上求医生给他治好,父母的心是多么的深切啊。所以说,如果我们能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孝,知道以后怎么样来报答我们的父母。
行善不能等,报恩不能等。〖里仁〗里讲,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就是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得,一是因为其高寿而欢喜,一是因为其高寿而有一种恐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父母康宁、承欢膝下当然是欢喜、高兴,但是父母又年纪衰老了,来日无多,岂不是可惧吗?所以,为了什么?这一忧一惧,都是因为爱啊,父母添寿我们为他高兴,但是父母老了一岁,离人生的终点又近了,所以,想想以后尽孝不能了,所以,心里难过啊,不忍啊,所以有句老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想想,多少遗憾都是这样发生的,想再侍奉父母的时候但是已经看不到人了,心中无限悲凉。所以,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每一天都要尽到自己的爱。
孝敬是普适性观念
孝敬父母的观念一定是普适性的,没有一种文化是叫你不尊重父母,不怀念父母的,不挂记父母的。所有的文化都是,西方的世界都是这样讲的,没有爱、没有尊重的话,这个人完全不称其为人,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感恩心是人类美德。孝是普适性的,我们今天讲孝道与感恩,是因为感恩心是我们行孝道的重要的推动力,内在的力量,为什么强调感恩?因为天是人之始,父母是人之本,人要知道生命与血缘的来源。〖诗经〗上也说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以,感恩心永远是来激励我们行孝道的。
今人为何要尽孝道。我们经常捧读〖论语〗或者聆听圣人言,尽管从书面上看语言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这些道理却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内心。
中华文化是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性关怀的文化,孝敬的理念已经渗透进我们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行为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人类的基本东西是不会变的,中华文化对我们的人生信念也有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中国人的特质,很多人受这个文化的影响。所以,我希望大家真的能从中得到启发,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亲情、人情,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道路。
韩望喜(作者系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