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0|回復: 0

[儒家学说] 〖中庸〗之和谐思想 『中庸』之内涵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17 2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庸〗之和谐思想 『中庸』之内涵

〖中庸〗之和谐思想 『中庸』之内涵

    如果要想了解〖中庸〗这本书的内在价值,那就必须了解『中庸』二字的具体涵义。由这个词可以看出,『中庸』是由『中、庸』二字的合成,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的涵义,『中』是中庸的中心意义,了解了『中』也就了解了『中庸』思想的一大半了,这是毫无疑义的。

    『中』在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中间、折中的意思,是量上的中点。这引起了许多人对『中庸』的误解。其实我们现在讲的『中庸』的『中』并非指量上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它在不同的学者眼中,其解释是众说纷纭,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来解释『中』。一是从方法论上说,这是适度之义,做事运用的是一种不过分,也无不足,而且是恰到好处的方法,就如朱子所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这是运用上的一种策略;二是在行为上,〖说文〗:『中,内也,从口|,下上通也。』段玉裁〖说文解说注〗:『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就是说在处理人际关系与做事之中,要圆滑、合宜、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这是施行中庸的实践性;最后就是从道德层面上说,陆九渊说:『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就是说中庸是一种道德,还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而且还是一种被称为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这是从思想上做到中庸。从上面可知,学者对『中』的解释虽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的,但其内在意义即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有恰当好处、中和、和谐之义。

    而庸在现代汉语的解释是平庸。中庸的『庸』也是哲学层面上讲的,其也有两层涵义。一是常理,定理。这在何晏的〖论语集解〗中就有此解释,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在使用的道理、正道,这是比较多人认同的一种解释;二是运用。〖说文〗『庸,用也,从用庚。庚,更事也。』是表示在规律不变的原则下,合理的变更与变通使用。总的来说,庸是平常、平易而行的意思,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其本质、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而有适当的灵活性和掌握与变化的通常之理。

    把『中』『庸』二字的解释结合起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庸』二字的实在意义,就如程子嗣所说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明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大概意思是说无所偏倚的就叫『中』,不改变常理的就叫『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不变的定理。而『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这是必须坚持不能改变的法则。如果要用简单的话来解释中庸的话,那就是正确而普遍的真理,它不是平庸而简单的中点而言,而是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用的思想观念。


    中庸与和谐

    〖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由子思根据孔子平常的言行阐发出来的文本。其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庸之道、治国经学及治学方法的论述,着重讲述的是『中和、中庸』以及『诚』的思想,并在于阐述中庸之道是最完美、最高的道德。其思想涉及到了各各领域,方方面面,可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在方法论上,认为我们要在认识和处理事情问题时,不应过头与不及,而是找到一个最佳的处理方法,也就是选择一个正确的处理切入点。也只有这样,做事才能够事半功倍;从宇宙观上看,〖中庸〗主张的是『天人合一』,就是我们要在天道与人道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才能使我们进修人道,最终迈向天道这个圣人才能拥有的至德;从政治观上看,〖中庸〗主张的是人治、德治(即孔子的仁政),那些统治者认识到了中庸思想,就会知道他与老百姓的关系,从而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而在学习上,〖中庸〗倡导的是在『诚』的基础上,采取『博学之、审问学、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也就是诚心的自学自省。可以说本书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基础与灵魂,更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范畴,其基本特征是适中、和谐、适得事理之宜。

    〖中庸〗其价值是大家都认同的,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高度赞美。朱熹:『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功;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无论从言语上说,还是其功用上看,其都是其得我们去欣赏与学习的。而二程对其更加崇尚。程颐说:『善读〖中庸〗者,只得此一卷书,终身用不尽也』程颢说:『〖中庸〗之言,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大家都说半本论语走天下,而二程则认为读中庸获益终身。由此可知,它的理论观念至今仍有极大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深究探讨的。那我们来看看它在我们现实生活是到底怎么运用的。

    现在我国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这里的和谐,其本质就是『中庸』,只是换一种说法而已。从古至今,『贵和尚中』都是东方文明的精髓所在,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而中庸思想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是此升华。要想使社会得到安稳、文明、富裕,最终迈向共产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中和』二字,也就是说凡事要以『中和』作为出发点、方法论甚至是最终目标,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包括集体、社会、国家)、人与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中庸』思想可谓是古代时期儒家学者用来教导人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至高道德,这与我们现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其共同目标都是指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首先中庸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从人类的诞生之日起,我们就以依赖自然而生存着,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自然世界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存活。所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现在的生存问题,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是否可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们日益发展的社会里,金钱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并且有些人甚至以金钱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这个利益驱使着他们从自然界中掠夺更多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多利益的途径,可以说为了满足他们心里的欲望,不断的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这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使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洪灾、沙尘暴、沙漠化等侵害。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明显,汶川大地震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对自然有多少残忍,自然就会加倍的奉还,从中夺去了多少条人命,多少个孩子成为孤儿并失去了家园。这个现象的发生,除了自然现象之外,罪魁祸首其实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不断砍伐树林,不断的开山种田,这都损害了我们与自然的友好关系。这场地震把人类从掠夺自然利益中清醒了过来。觉得如果再这样无节制的掠夺,将会使人类灭绝。于是一些人就开始反思,并提出了以非人类即自然为中心的思想,反驳以人类为中心。但我们试想想,如果真的以自然为中心,那我们必将对自然呵护有加,最终演变成溺爱。那我们人类不是一点也不能碰自然了吗?那人类不是也要走向灭亡吗?那又何必反省呢?所以说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有将问题绝对化的倾向。我们只有清楚的意识到人类既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仆人,按照中庸思想强调的适度原则,人类与自然应该是朋友,是应该和谐相处的邻居。我们如果能够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那么,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其次就是在人与人和谐上的作用。人与人的关系简称为人际关系,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畅行,达到无往不胜,首先要懂得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要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要有容人之量。古人语:『宰相肚子能撑船』这把宽容的人比喻为宰相,试想一下,一个再有能力的人,要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宰相,那要有多大的阻碍呀?有属下的与其它臣的嫉妒与陷害,也有伴君如伴虎的君臣关系。应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那就要用中庸的容人之度,如果事事都与他人斤斤计较,那他不是竖立更多的敌人,俗话说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战友。只有拥有宽容之心的人,才不会对人对事斤斤计较,才能释怀尽情与别人交往。从而交更多的朋友,这对自己的前途有很大的帮助哦。第二,做人要厚道。也就是说做人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人家成功不要嫉妒,别人衰败了也不要嘲笑。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成功与失败,如果今天你嘲笑他,有一天你失败了,他也会反过来嘲笑你的。何不多一点忠厚,大家彼此互助互勉,从而大家都更快的迈向成功的道路。第三,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在人与人相处之时,人情味使人温馨,『火药味』则使人烦燥。那为什么不多点人情味,多点关心别人,使大家都感到舒服呢?只有你的几句真诚的关怀话语,与伸出援助之手,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热情,下次有难也不会弃你而去。第四,要以诚待人。诚实是中华第一美德。〖中庸〗里的思想可归结为三个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而诚也是中庸的主要思想。其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至高的真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本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也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最终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我们只有待人真诚,别人才会反过来对我们真诚,从而使我们的友谊更加牢固。

    最后中庸对人与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有促进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用『中』的原则下来做到自我修养,最终实现个体的身心和谐。中庸的思想内容里包含了自省、克己、慎独的方法论,这是被评为增进自我修养的最有效的方法。一、自省。孔子就承认自省是自我修养的最重要的方法,其对弟子曾参曾论述道:『 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对三件事进行自我反省,帮别人谋事是否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无认真的复习?这看似平常,但其论述了通过自我反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从而不断的改进,最终达到身心内外能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二、克己。克己就是自我克制,做到严于律己,这体现了中节的思想。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其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就叫做仁。我们都知道孔子提倡的是以礼来驾驭情的,而仁是中庸的一种形式,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使其与礼想谐和,否则就会像孔子所说的:『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 非惑与?』就是说如果不克制自己,就会冲动做出伤害自己或朋友甚至亲人的事情来。就像马加爵事件中,有很多人都在说,人少点歧视,多点关怀,那就不会出现这个事件,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克己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够严于律己,就不会去取笑别人,而主人公也就不会一冲动之下去买个锤子,回来后把取笑他的舍友全杀光啦,因为如果他做到克己,做到对自我仇恨的情感的控制,那他就能像孔子一样用礼即中庸的宽容与忠厚之心来驾驭恨与怨的情感,从而有的原谅这些无知的人,因此不会发生如此的悲剧。二是慎独。慎独是中庸思想的原则之一,可见慎独的重要性,而且它要比克己更要求自觉性,它是独处的一种自我监督。〖中庸〗上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们不能片刻离开道,如果可以离开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之时要谨慎,别人听不到之时要有所畏惧。越是隐秘的事情越是容易显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是容易显现,也就是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就更应该谨慎。这与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是一样的。这三个自我应该贯穿于我们一生当中,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三个自我,而且还要将其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全部过程,而这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约束精神。这种精神就叫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总之一句话,在独处之时也要以中庸之道来要求自己。不然就算你掩饰得再好,多会有泄漏的时候,因为纸永远也是包不住火的。

    中庸之道虽然是至高之德,孔子认为只有圣人与伟人才能够做到的,其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由此比较可知中庸是很难做到的,就算是选择了中庸,也会像孔子所感叹的:『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就是说不能够坚守呀。因此其再次感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中庸是至德,但很少能做到呀。孔子也只认为两个人能够做到中庸。一是舜能够『用中于民』;二是颜回,其能够『拳拳服膺而弗失』。但别看孔子把中庸说得高高再上,好像是高不可攀似的,其实不然。它的存在就像老子的道一样,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用的,我们虽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我们是时时刻刻都在运用它的。小到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所说的吃饭要吃七分饱(吃少会饿,吃多会太饱)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实这是中庸思想的一种小表现;大到国家政策、全球治理当中,我们前面所讲的构建和谐社会,这可是国家的政策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人类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这也要运用到中庸之道的思想。我们人生当中是没有离开中庸之道的。(谢丽玲)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