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相关人物
元志,字猛略,河间公拓跋齐孙。
李彪(444-501年),字道固,顿丘卫国(今河南清丰县)人,北魏杰出大臣。
魏孝文帝(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
〖分道扬镳〗涵义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分道扬镳〗出处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分道扬镳〗辨析
〖分道扬镳〗读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分道扬镳〗近义词:各奔前程、一拍两散、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各行其是
〖分道扬镳〗反义词:志同道合、并驾齐驱、齐头并进
〖分道扬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分道扬镳〗造句
1、误会是一种心灵的隔阂,它与默契分道扬镳。心灵的隔阂由误会产生,它使心灵之间无法自由连通。误会割断了默契的脉搏,使人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再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2、这次争吵是造成他们俩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
3、我们虽然是好朋友,但自从那一次争执后,便分道扬镳了。
4、一场误会后,这两个昔日好友终于分道扬镳l。
5、他们已分道扬镳闯自己的事业去了。
6、还没来得及拥抱,就已经分道扬镳,却忍不住思念那些缠绵和依靠,你的温柔和妖娆,是我最后的毒药,让我甘心追你到天涯海角,永不忘!
7、他俩同居多年,终因志趣不合分道扬镳。
8、如果他现在不敢与这种经济谬论分道扬镳,为什么要设想他将来愿意对谬论会提出?
9、与黄金分道扬镳之后,美国想印多少美元就印多少,。足以应付全世界对于储备货币的需求。
10、误会是一种心灵的隔阂,它与默契分道扬镳。心灵的隔阂由误会产生,它使心灵之间无法自由连通。
〖分道扬镳〗成语典故: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
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