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6|回復: 1

[成语典故] 司空见惯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18 10: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司空见惯〗相关人物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司空见惯〗涵义

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司空见惯〗出处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司空见惯〗辨析

〖司空见惯〗读音:si kong jian guan

〖司空见惯〗近义词:不足为奇、层见迭出、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家常便饭、多如牛毛、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反义词: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天下无双、千载难逢、见所未见、少见多怪

〖司空见惯〗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司空见惯〗造句

1、股票市场中小户被大户套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2、我们见非洲人吃蚂蚁,大感惊奇,但导游却说,那是司空见惯的事。

3、在封建社会里,官吏敲诈勒索,搜刮民脂民膏,是司空见惯的事。

4、失恋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

5、人们对电灯收音机电视和电话早已司空见惯,以致很难想像没有它们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6、从初一到现在,我们没少开班会,早已经司空见惯了。

7、孩子们对于每日在眼前司空见惯的东西容不得有丝毫改变。

8、对于明刚的无理取闹,同学早已司空见惯

9、中学生早恋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

10、爬上最高的境界,你会陡然发现:那里的景色竟然是你司空见惯的。

〖司空见惯〗成语典故: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付巧 發表於 2025-4-8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司空见惯"的审美异化与当代启示》

刘禹锡"司空见惯浑闲事"一语,实为唐代士大夫阶层审美异化的精妙注脚。此典出自孟棨《本事诗》,记载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司空李绅设宴款待,席间歌妓云鬓高髻,奏《杜韦娘》曲。刺史见惯风月却仍觉断肠,司空习以为常视作等闲,二者审美体验的强烈反差,恰成中国美学史上"审美疲劳"现象的经典案例。

考"司空"一职,《周礼》列为六卿之一,主掌土木工程。至唐代,司空已渐成荣衔,多由勋贵重臣担任。李绅以司空身份蓄养家妓,反映中唐时期贵族文化的奢靡常态。刘禹锡将这种奢靡称为"浑闲事",其批判锋芒直指统治阶层的感官麻痹。值得注意的是,《全唐诗》收录此诗时,"苏州刺史"作"江南刺史",地理概念的扩大,使批判意涵更具普遍性。

从接受美学视角观之,"司空见惯"揭示出审美活动的二律背反:一方面,重复性体验导致感知钝化;另一方面,新鲜刺激终将归于平淡。这种悖论在当代尤具警示意义。当短视频的视觉轰炸成为日常,当热搜话题以小时为单位更迭,现代人正集体陷入比唐代司空更严重的感知危机。苏轼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恰可为此现象作注。

该成语的结构演变亦耐人寻味。刘诗原指特权阶级的麻木,今义已泛化为对常见事物的漠视。这种语义迁移本身,恰是语言"司空见惯"化的明证。在信息过载时代,保持对寻常事物的敏感,或许正是抵御精神异化的良方。如王阳明所言"心外无物",唯有重建主体感知的能动性,方能在"见惯"中见出不寻常。

当代运用此语,当知其本为批判之辞,而非客观描述。若将"股票套牢""官吏贪腐"等负面现象简单归为"司空见惯",实则是以语言的惯性消解了批判的锐度。刘禹锡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正在于对"习以为常"的持续警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