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6|回復: 1

[成语典故] 司马昭之心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19 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司马昭之心〗相关人物

司马昭(211年-265年),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

〖司马昭之心〗涵义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司马昭之心〗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司马昭之心〗辨析

〖司马昭之心〗读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司马昭之心〗造句

1、别再拿班做势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然而,处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特定历史年代,黑暗险恶的政治局势使其理想志向无从实现。

3、泰尔亲王都不敢往下想了,那表情,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你还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不要为他掩饰。

〖司马昭之心〗成语典故:

司马懿杀了曹爽,掌握了魏国实权。他死后,他儿子司马师又掌了权。司马师对反对他的大臣大开杀戒,废除了魏少帝曹芳,改立曹髦。对不服从的地方势力东征西讨。司马师死后,他弟弟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魏帝曹髦忍耐不住了。

有一天,曹髦对三个近臣说:“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我不能再忍受了。今天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从怀里掏出一道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个死也不怕。”说完他进宫去了。这三个近臣当中,有两个人马上溜出去向司马昭报信。当二十岁的曹髦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的从宫里杀出来,就被司马昭的人马保围。曹髦最后被杀。

 
徐始 發表於 2025-4-17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司马昭之心的历史意蕴与当代启示》

司马昭"路人皆知"的政治野心,实为中国历史上权臣篡位的典型范式。此典出自《三国志》裴注引《汉晋春秋》,其深层意涵远非简单的野心昭彰,而是折射出魏晋之际权力更迭的特殊政治生态。

从历史语境考察,司马氏三代(懿、师、昭)的专权过程,呈现"积威渐劫"的权力演进规律。司马昭承父兄之业时,曹魏政权已如"腐木不可雕",其"心"之所以"路人皆知",实因权力结构失衡已达临界。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指出:"魏晋兴替非骤变,实为士族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司马昭的野心,本质上是河内司马氏作为顶级门阀与皇权博弈的终极表现。

此典故的修辞艺术极具特色。"路人皆知"的夸张表述,通过将政治秘密公共化的反讽手法,强化了权谋的荒诞性。这种表达方式开创了后世"指桑骂槐"的政治修辞传统,如明代"严嵩之奸,童谣可证"等表述皆承其绪。

在当代语境中,该成语的适用性已超越政治领域。当用于批判显性化的不良意图时,其效力在于:一者揭示意图与行为的一致性判断(如商业恶性竞争),二者警示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如公职人员的廉政规范)。但需注意避免滥用,应当严格限定在"意图明显且具有危害性"的范畴内使用。

考其历史教训,司马氏代魏的进程印证了《韩非子·孤愤》"人主失势,则大臣制主"的论断。曹髦"宁死不为汉献帝"的悲壮反抗,恰反衬出制度性制衡缺失的恶果。这对现代组织管理中的权力制衡机制建设,仍具镜鉴价值。

要之,"司马昭之心"作为凝固的历史记忆,既是政治伦理的警示牌,也是权力运行规律的观察窗。其价值不在贬斥个体野心,而在揭示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的制度危机。读史者当由此深思:如何构建使"野心"必须隐匿的制度环境,方为治国安邦之要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