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8|回復: 0

[成语典故] 口若悬河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19 08: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口若悬河〗相关人物

郭象,西晋时期玄学家。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注〖庄子〗,别成一书。“儒墨之迹见鄙,道家言遂盛焉”。流传至今。

〖口若悬河〗涵义

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口若悬河〗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口若悬河〗辨析

〖口若悬河〗读音:kǒu ruò xuán hé

〖口若悬河〗近义词:侃侃而谈、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口若悬河〗反义词:一言不发、哑口无言、噤若寒蝉、守口如瓶、张口结舌、沉默寡言、金人缄口、钳口不言、默不作声

〖口若悬河〗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口若悬河〗造句

1、他口若悬河地讲完了这个故事。

2、有些人因为沉默寡言而受到称赞,有些人因为口若悬河而遭到唾弃。有些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无话可说,有些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懂得说话要适时。

3、他口若悬河,一字不顿地发表了演讲。

4、他一反平常的结巴,口若悬河似地辩论起来。

5、他能说善道,每次发表言论都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6、他是个口若悬河的,兴致勃勃的,讨人喜欢的健谈家。

7、他善于辞令,口若悬河,真是当外交官的好人才。

8、刚刚在台下,他还口若悬河,辩才无碍,怎么一上台,就期期艾艾走了样?

9、只听他口若悬河地在那儿瞎吹,却不见有几个人在听。

10、口若悬河的人,说话不一定实际。

〖口若悬河〗成语典故: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橡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吕律 發表於 2025-4-1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口若悬河"的玄学意蕴与言语边界》

"口若悬河"一典,肇端于魏晋清谈之风,其精神内核实与郭象注《庄》之学术理路一脉相承。考《世说新语》所载"悬河泻水"之喻,非徒状言辞流利之貌,更深契道家"卮言日出"的哲学意境。郭子玄以"注而不竭"的言说方式,恰是其"独化于玄冥之境"思想的外显,此中可见魏晋名士将语言艺术提升至本体论层面的思维特质。

细察该成语的语义流变,唐代韩愈《石鼓歌》已将其转化为纯粹的修辞褒赞,此正映照出中古以降语言美学观念的世俗化转向。值得注意的是,成语结构中的"若"字颇具深意,既暗示言说者主观的超越姿态,又暗含对语言局限性的清醒认知——正如郭象《庄子注》所言"求之于言意之表",真正的玄理终在言辞之外。

今人运用此语,当知其兼具"卮言曼衍"的积极面向与"言不尽意"的哲学警示。在当代语境中,既要警惕沦为无根之谈的"悬河",亦不可偏执于道家的"得意忘言"。言语之道,贵在如郭象注《庄》,既能"寄言出意",又可"忘言寻旨",方得清谈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