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6|回復: 2

[成语典故] 鸡犬不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0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鸡犬不宁〗涵义

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鸡犬不宁〗出处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鸡犬不宁〗辨析

〖鸡犬不宁〗读音:jī quǎn bù níng

〖鸡犬不宁〗近义词:鸡飞狗走、鸡飞狗跳

〖鸡犬不宁〗反义词:鸡犬不惊

〖鸡犬不宁〗用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鸡犬不宁〗造句

1、这个小偷把山村搞得鸡犬不宁

2、越是在人心不定鸡犬不宁的当口,我们越是要心里有谱。

3、她们俩越吵越厉害,搞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

4、这些摊贩日夜播音,真是弄得大家鸡犬不宁

5、她在家里整天吵得鸡犬不宁,我头都痛了。

6、你如果把他带回家,我保证不须多久的时间,府上就会鸡犬不宁了。

7、原本是件小事,想不到他借题发挥,弄得全公司鸡犬不宁

8、她的出走闹得全家鸡犬不宁

9、我的隔壁总是半夜三更搞乐器,吵得附近是鸡犬不宁

10、那个无赖整日弄得邻里鸡犬不宁人无安日,人们无不恨得咬牙切齿。

〖鸡犬不宁〗成语典故:

有一个姓蒋的人,祖父和父亲在捕蛇的时候被蛇咬死了,但是他却继续捕蛇。当柳宗元劝他不要在捕蛇的时候,这个人竟大哭起来,宁愿被设咬死,也不愿意放弃捕蛇。因为他必须靠捕蛇才能上缴官府的赋税。姓蒋的捕蛇人还告诉柳宗元说,如果他要是捕到毒蛇,命运就会比他的乡邻好多了。有的乡亲早已倾家荡产,食不裹腹了。差役们到进村子里收税赋的时候,横冲直撞,粗声叫骂,大打出手,乡亲们胆战心惊,苦苦哀求。这种场面连鸡狗都的不到安宁(鸡犬不宁),何况人呢!

〖鸡犬不宁〗成语接龙:

鸡犬不宁→宁死不辱→辱国殃民→民生国计→计穷力尽→尽善尽美→美益求美→美如冠玉→玉砌雕阑→阑风伏雨→雨打风吹→吹弹得破→破门而出→出夷入险→险阻艰难→难进易退→退让贤路→路不拾遗→遗俗绝尘→尘羹涂饭→饭囊酒甕→甕里酰鸡→鸡肠狗肚→肚里泪下→下笔成文→文房四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伛影曲→曲突徙薪→薪尽火传→传为佳话→话中有话→话里带刺→刺心裂肝→肝肠寸断→断长补短→短绠汲深→深知灼见→见兔放鹰→鹰睃狼顾→顾复之恩→恩重泰山→山呼海啸→啸聚山林→林林总总→总总林林→林寒涧肃→肃然起敬→敬天爱民→民心不壹→壹倡三叹→叹为观止→止沸益薪→薪桂米珠→珠槃玉敦→敦诗说礼→礼尚往来→来之不易→易于反手→手零脚碎→碎琼乱玉→玉树芝兰→兰因絮果→果然如此→此恨绵绵→绵里藏针→针芥相投→投井下石→石火风烛→烛照数计→计将安出→出言不逊→逊志时敏→敏而好学→学书学剑→剑戟森森→森罗万象→象简乌纱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4-4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鸡犬不宁"的语象建构与社会批判维度》

"鸡犬不宁"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语义场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编码。从语源学考察,柳宗元《捕蛇者说》所载"虽鸡狗不得宁焉"的原始语境,实则构建了双重批判维度:表层描绘差役横行导致的物理骚乱,深层则暗喻封建赋税制度对基层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种以家畜不安折射人间疾苦的修辞策略,恰合《诗经》"比兴"传统,体现了中国文人"托物言志"的批判智慧。

在语义演化层面,该成语经历了从特指政治压迫到泛指各类扰动的意义泛化过程。唐宋时期多用于描述战乱赋税(如陆游《农家叹》),明清小说则扩展至市井纠纷(《醒世恒言》),现代汉语更侧重个体行为导致的秩序紊乱。这种历时性演变印证了语言学"隐喻辐射"理论——核心意象"鸡犬"作为农耕文明符号,始终维系着成语的文化基因。

语法结构上,"鸡犬不宁"采用主谓倒装式强化被动状态,与"鸡飞狗跳"的主动形态形成微妙差异。前者强调外力施加的持续性侵扰(如赋税、噪音),后者侧重突发性骚动(如受惊),这种区分在《佩文韵府》等古籍中已有体现。王引之《经义述闻》指出,此类成语的否定结构"不宁"较肯定式更具批判张力。

当代社会语境下,该成语的应用呈现新特征。都会生活中,"邻里噪音"(案例9)替代传统赋税成为主要喻指对象,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冲突。网络时代更衍生出"热搜话题搞得粉圈鸡犬不宁"等新用法,体现传统语汇的现代适应力。但需警惕语义泛化导致的批判性稀释,避免将系统性社会问题简化为个体行为失范。

建议在运用时注意:1)历史语境还原,如教学《捕蛇者说》应关联中唐"两税法"背景;2)区分程度差异,偶发纠纷不宜与长期骚扰混用;3)慎用于正式文书,因其口语化色彩较浓。若需典雅表达,可选用"物议沸腾""闾阎不安"等书面变体。
天魔 發表於 2025-4-4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鸡犬不宁"之文化深蕴》

"鸡犬不宁"一典,出自柳河东《捕蛇者说》,其文曰:"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此语非独状扰攘之貌,实乃中唐赋税苛政之血泪实录。柳宗元以白描笔法,通过蒋氏三代捕蛇之惨剧,揭示"苛政猛于虎"的深刻命题。鸡犬之不安,实为生民涂炭之象征。

考其字义,"宁"字本作"寍",从宀从心从皿,象屋宇下心定食足之态。《说文》云:"安也。"鸡犬之宁,乃农耕社会最基础之安定标准。孟子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正是此理。故"不宁"之状,实指基层秩序之彻底崩坏。

此成语之妙,在于以微观映宏观。鸡犬虽微物,其安宁与否可验治乱。古人观物取象,早有"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尚书·牧誓》)之训,将家禽异常与国运相联系。柳宗元承此传统,以"鸡犬不宁"四字,写尽暴政下乡邻"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惨状。

今人用此语,多止于形容琐碎纷扰,已失其沉痛本义。察其近义"鸡飞狗跳",仅状混乱之形;而反义"鸡犬不惊",则典出《晋书·谢安传》,形容治军严整。两相对照,愈见柳文批判力度之深。

成语接龙"宁死不辱"以下诸语,恰成一条社会崩溃之链:从个体受辱到民生凋敝,终至"甕里酰鸡"的困局。此中暗合《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的循环悲剧,可见语言深层之文化基因。

今当重读此语,当思柳子厚"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警世恒言。成语非徒文字游戏,实为历史记忆之结晶。用"鸡犬不宁"而不解其痛,犹食其肉而弃其骨,岂不惜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