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0|回復: 2

[成语典故] 捕风捉影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1 12: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捕风捉影〗相关人物

刘骜(前51年—前7年),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与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

〖捕风捉影〗涵义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捕风捉影〗出处

〖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捕风捉影〗辨析

〖捕风捉影〗读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捕风捉影〗近义词:疑神疑鬼、系风捕影

〖捕风捉影〗反义词:实事求是

〖捕风捉影〗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捕风捉影〗造句

1、拿着,你们这些爱捕风捉影的西方记者!

2、在此呢,有几种方法来确保你不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成为捕风捉影者的。

3、做事情要确实,捕风捉影地瞎搞,徒劳无功。

4、孩子是否被绑架都尚未证实,你先别捕风捉影地胡思乱想。

5、为了强调对方人品的不是,他更捕风捉影地捏造了许多传闻。

6、他指责媒体捕风捉影,蓄意制造麻烦。

7、当你是抱着学习和分享的渴望去接触博客帖子的话,就会避免变成说教和捕风捉影了。

8、找东西也得费心想想从那儿着手较好,像这样捕风捉影地乱找,有什麽用?

9、那些传闻只不过是捕风捉影,不必理会。

10、那些指责一点根据都没有,完全是捕风捉影

〖捕风捉影〗成语典故: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

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

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捕风捉影〗成语接龙:

捕风捉影→影形不离→离乡背土→土阶茅屋→屋乌推爱→爱理不理→理所当然→然荻读书→书生之见→见始知终→终始如一→一技之长→长目飞耳→耳鬓撕磨→磨棱刓角→角巾东路→路见不平→平白无故→故作玄虚→虚度年华→华不再扬→扬名显亲→亲上做亲→亲当矢石→石沉大海→海水群飞→飞鹰走马→马齿徒长→长歌当哭→哭天喊地→地狱变相→相差无几→几尽一刻→刻薄寡思→思患预防→防微虑远→远年近岁→岁寒三友→友风子雨→雨丝风片→片鳞只甲→甲第连天→天崩地解→解纷排难→难能可贵→贵人善忘→忘恩背义→义不反顾→顾犬补牢→牢不可破→破坚摧刚→刚肠嫉恶→恶语中伤→伤心惨目→目语额瞬→瞬息之间→间不容发→发凡起例→例行差事→事在萧墙→墙面而立→立身行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而不野→野没遗贤→贤良方正→正经八本→本固邦宁→宁缺勿滥→滥竽充数→数黄道白→白日见鬼→鬼哭狼嚎→嚎天动地→地广人希→希奇古怪→怪诞不经→经纬万端→端本澄源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3-26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捕风捉影"的认知陷阱与治学态度》

"捕风捉影"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认知价值远超出字面意义。考其源流,《汉书·郊祀志》以"系风捕景"喻方士虚妄,朱熹《全书》更将之上升为治学态度问题,二者共同构建了该成语的双重意蕴:既指认知层面的虚妄无据,又含实践层面的怠惰因循。

从认识论角度审视,"捕风捉影"揭示人类认知的典型误区。王充《论衡》早有"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之论,恰与此成语形成互文。司马光《资治通鉴》载汉成帝刘骜惑于谶纬之事,正是"捕风"之害的史鉴。故陆九渊云:"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见",恰成反照。

治学当以"实事求是"为圭臬。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强调"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章学诚《文史通义》主张"即器明道",皆与捕风捉影的治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今人治学,尤当以实证精神破除虚妄,以严谨态度对待未知,方不负先贤"格物致知"之训。
蒋枇 發表於 2025-4-10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捕风捉影"的认知迷障与历史镜鉴》

"系风捕景"之喻,最早见于班固《汉书·郊祀志》,其认知价值远超普通成语。从汉成帝祭祀求子的典故观之,这种思维模式实为人类认知史上的持久病症。谷永谏言中"荡荡如系风捕景"的批判,恰构成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系统性反巫术思维。

考其词源结构,"风""影"皆属《周易》八卦中的巽、离二象。巽为风,主入;离为火,主明。二者组合本应形成"明察入微"之意,却反转为"虚妄无据"之解,这种语义反转暗示着先民对认知边界的清醒认识。朱熹在《全书》中以"悠悠似做不做"点破其惰性思维本质,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形成鲜明对照。

历史维度中,该成语的演变折射出中国理性主义传统。自谷永批判方士始,经王充《论衡》"疾虚妄"思想,至颜元"手格其物"的实证主张,形成一条反"捕风捉影"的认识论脉络。值得注意的是,成语中"捕"与"捉"的主动性动词,恰恰揭露了这种思维看似积极实为怠惰的认知悖论。

今人使用此语,多止于表象批评。实则当深究其三层认知陷阱:一是将相关性误作因果性,如汉成帝求子与祭祀的虚假关联;二是用情绪替代证据,此即"洋洋满耳"的听觉欺骗;三是将可能性等同现实性,所谓"若将可遇"的心理暗示。现代网络时代的谣言传播机制,与此三陷阱完全吻合。

《韩非子·显学》云"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正可为"捕风捉影"作注。从汉成帝的祭祀台到当代的信息场,人类始终需要与这种认知惰性抗争。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捕捉虚无的风影,而在于培养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认知习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