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5|回復: 2

[成语典故] 人琴俱亡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24 05: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琴俱亡〗相关人物

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人琴俱亡〗涵义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人琴俱亡〗出处

〖晋书·王徽之传〗:“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辨析

〖人琴俱亡〗读音:rén qín jù wáng

〖人琴俱亡〗近义词: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

〖人琴俱亡〗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

〖人琴俱亡〗造句

1、每次看到他的遗物,都有人琴俱亡之感。

2、一串串的忧伤滑过,跌宕在欲言又止的哽咽里,谁说过人琴俱亡

3、沉心反思韩寒十年来的轨迹和蜕变,人琴俱亡

4、桑心欲绝,肝肠寸断,人琴俱亡,我此刻心情。

5、人琴俱亡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年老后,儿子王徽之随父从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王献之留在了南京。

6、志摩死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

7、大哥,我对不起你呀!我真不该偷懒打盹啊!你对我情深意重如池塘春草,而我却如此不小心,以至人琴俱亡,我不是人啦!

8、“我”内心那凄美的孤寂。人琴俱亡

9、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10、“子敬啊子敬,如今你是人琴俱亡啊!”不久,王徽之也离开了人世。

〖人琴俱亡〗成语典故: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在书法上几乎都有成就。其中五子王徽之的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七子王献之。王献之的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徽之少年博学生性洒脱,不拘小节。他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他不修边幅,也不处理府中公务。后来担任了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桓冲的骑兵参军。有一次,桓冲问他:“你负责哪项工作?’王徽之答道:“好像是管理马的。”桓冲接着问:“你管理多少匹马?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马的数量!桓冲又问:“马匹死了多少?王徽之答道:“我不知道生是怎么回事,怎么能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呢!”

王徽之性情放诞不羁,无法忍受朝廷中各种规矩的束缚,担任黄门侍郎一职后不久,就弃官归隐,退居山阴。王徽之生性酷爱竹,曾说:“怎么可以没有竹子相伴呢!’归隐后,他亲手在所住房子周围栽满了绿竹并且每天在竹林之下,吹箫咏竹。

王献之,字子敬。少年时声名远播,超然洒脱,不受拘束。即便整天闲居在家举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

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共处一室。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不改色,神情坦然,慢慢呼喊仆人扶他走出来。

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小愉,都快把东西偷光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在七个兄弟之中,王徽之与七弟王献之的感情最深。王献之身患重病,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家人怕王徽之接受不了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就没把王献之病重去世的事告诉他。可王徽之时刻都在惦念着病中的弟弟,有些日子没有听到弟弟的消息了,便问家人:“子敬的病怎么样了?为什么好久都没有他的消息?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家人支支吾吾不放回答,王徽之见此情状,随即便泣不成声。王徽之自言自语说:“看来子敬已经先我而去了!”

王徽之来到了王献之的家,取来王献之的琴,一边弹琴,一边回忆着兄弟间的深情厚谊。他越想越痛心,弹不成曲调于是高举起手中的琴向地上掷去,琴被摔碎了。他长叹道:“子敬啊!子敬啊!如今人琴俱亡啊!”不久,王徽之也随着王献之驾鹤西去了。

〖人琴俱亡文言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白话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子猷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乘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没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王子猷哭了很长时间,几乎要昏死过去,一个月后子猷也死了。

〖人琴俱亡〗成语接龙:

人琴俱亡→亡国之器→器满意得→得其三昧→昧地谩天→天长日久→久负盛名→名利双收→收缘结果→果于自信→信而有证→证据确凿→凿龟数策→策马飞舆→舆死扶伤→伤风败化→化民易俗→俗下文字→字字珠玉→玉石俱焚→焚林而田→田父献曝→曝骨履肠→肠肥脑满→满脸春色→色厉胆薄→薄唇轻言→言来语去→去邪归正→正法眼藏→藏诸名山→山崩海啸→啸傲湖山→山水相连→连珠合璧→璧坐玑驰→驰风骋雨→雨消云散→散伤丑害→害羣之马→马角乌头→头破血流→流落他乡→乡利倍义→义气相投→投刃皆虚→虚应故事→事齐事楚→楚得楚弓→弓折刀尽→尽态极妍→妍蚩好恶→恶积祸盈→盈盈秋水→水母目虾→虾兵蟹将→将夺固与→与虎添翼→翼翼小心→心平气定→定倾扶危→危急存亡→亡猿祸木→木坏山颓→颓垣败井→井井有法→法力无边→边尘不惊→惊采絶艳→艳色绝世→世世代代→代为说项→项庄舞剑→剑胆琴心→心去难留→留连不舍→舍身为国→国无二君→君臣佐使→使乖弄巧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6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琴俱亡"的审美意蕴与生命哲思》

"人琴俱亡"作为魏晋风度的经典意象,其深层意涵远超字面所示。王徽之抚琴长叹"呜呼子敬"的瞬间,实则是中国美学中"物我同构"境界的绝佳体现。琴在此不仅是乐器,更是人格精神的物质载体,当王献之逝去,其琴虽存而神韵已失,这种"器存神亡"的悖论状态,恰是魏晋玄学"形神之辨"的生动注脚。

考其文化语境,此典故产生于永和九年兰亭雅集之后的书圣家族。王氏兄弟的书法艺术追求"意在笔先"的境界,这种艺术观投射到音乐领域,则表现为"琴人合一"的审美理想。王献之生前弹琴必"得之心而应于手",其琴技已臻化境,故其逝后,琴器虽在却再难复现当年神韵。这种艺术生命的不可复制性,正是"人琴俱亡"最深刻的悲剧内核。

细究《晋书》记载,王徽之"久而不调"四字尤具深意。琴弦失调非技之不足,实乃知音永逝的心灵震颤。古代琴学讲究"移情"之道,《溪山琴况》所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当审美主体消亡,客体便沦为无生命的器物。这种主客关系的断裂,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生命有限性与艺术永恒性的矛盾。

相较于西方悼亡文学常见的情感宣泄,中国文人的哀思往往寄托于物象观照。"人琴俱亡"与"西州恸哭"形成互文,共同构建起魏晋士人独特的悼亡范式。后世苏轼"琴里若能知贺若"、纳兰性德"赌书消得泼茶香"等典故,皆可视为这一范式的诗意延续。

当代语境中,这个典故的误用现象值得警惕。常见将"人琴俱亡"简单等同于睹物思人,实则忽略了其中"器存神灭"的哲学维度。真正的文化传承,当如王徽之抚琴时的凝神静气,在物我对话中叩问生命本质,方不负这千年典故的深邃意蕴。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4-9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人琴俱亡"的审美意蕴与生命哲思》

"人琴俱亡"作为魏晋风度的经典注脚,其价值远超出成语词典的简单释义。这个凝结着王徽之生命体验的典故,在《晋书》的记载中呈现出三重精神维度:器物(琴)作为生命印记的载体,艺术(琴音)作为精神共鸣的媒介,以及死亡(俱亡)作为存在意义的终极叩问。

从文献学角度考察,《晋书·王徽之传》的记载具有典型的魏晋叙事特征。王徽之在弟弟王献之去世后"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的细节,暗合《礼记·乐记》"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的深层寓意。琴之不调非技之不及,实乃心之不通,这种"物我同构"的审美体验,正是庄子"鼓盆而歌"生死观的晋代回响。琴在此已超越乐器本体,成为士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象征。

就文化史脉络而言,这个典故浓缩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典型特征。王氏兄弟的互动模式,展现出门阀士族"以艺证道"的生命态度。王献之的"琴"与王徽之的"叹",构成艺术传承与生命延续的双重对话。值得注意的是,《世说新语·伤逝》篇记载的诸多悼亡场景中,唯此例以器物为媒介,这种"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后世"睹物思人"的抒情传统。

在现代语境中重新诠释这个成语,其价值在于揭示艺术与生命的本质关联。当徐志摩悼念陆小曼时说"展对遗书,只感到人琴俱亡",实则是将魏晋士人的生命美学移植到现代语境。琴之"不调"与人之"俱亡"构成的隐喻系统,为现代人处理死亡焦虑提供了古典参照——艺术既是抵抗遗忘的武器,也是安顿哀思的容器。

这个穿越千年的成语提醒我们:真正的悼亡不是沉溺悲伤,而是通过艺术媒介实现精神的超越。王徽之在琴音断绝处的顿悟,恰如海德格尔所言"诗意的栖居",在器物与心灵、存在与消亡的辩证中,开辟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超越之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壬戌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六日未時| 2025/4/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