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79|回復: 0

[成语典故] 七步成诗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4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七步成诗〗相关人物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七步成诗〗涵义

七步之内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此人才思敏捷。

〖七步成诗〗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七步成诗〗辨析

〖七步成诗〗读音: qī bù chéng shī

〖七步成诗〗近义词:七步之才、七步成章

〖七步成诗〗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做形容词

〖七步成诗〗造句

1、如此一来,才有了朝堂上,王居正落井下石,李麟七步成诗,扭转乾坤的一幕。

2、古曹植公七步成诗,不若我同赵公子效法古人,也定个时间如何?

3、二郎,不愧为武功第一才子,这也是七步成诗啊!

4、古人做诗,那也是需要构思推敲的,象曹植那样七步成诗诗者,毕竟凤毛麟角,这钟文博自然不是其中一个。

5、此情此景,颇有几分曹植七步成诗的意思。

6、速度是有了,可质量就未必能跟得上,因为我不是曹植,暂时还没有他七步成诗的能力。

7、衙内并非脾性顽愚,而是智性聪慧,否则这数月时间,可到不了七步成诗的地步。

8、霹雷一声响,祥云压群芳,只见那人一身才气、二目有神、三生有幸、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步成诗、八方好运、久久招财、十分像你,祝元宵节快乐!

9、楼上雅娘拊掌大笑,道:说的妙,说得妙极!才思敏捷,不愧是七步成诗的俊才!

10、方才亲耳听他片刻间接连两首绝美的好诗,比之七步成诗的曹子建犹有过之!谢清仪只觉得自己有些看不懂眼前的少年郎了。

〖七步成诗〗成语典故:

一次,曹植被人告发经常喝酒骂人,他还把曹丕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但他并没有犯什么大罪,也没有招兵买马,要以阴谋反叛的罪名处罚他不能服众,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来治他的罪。

曹丕把曹植从封地召到洛阳,指着大殿上一幅“两牛相斗于墙下,一牛坠井而死”的水墨画,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但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如作不成就要从重处罚他。

曹植答应后,未走完七步就作成一首诗:“两肉齐道行,头上戴凹骨。相遇块山下,欻(xū,忽然)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和群臣都感到吃惊。

曹丕又说:“七步成诗还慢,要你应声而作。”曹植说:“请命题。”曹丕说:“你我是兄弟,以此为题,不许犯‘兄弟’字样。”曹丕心想,成则罢了,不成便痛下杀手。

没想到曹植不假思索,应声赋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中以“煮豆燃萁”为比喻,指责曹丕手足相残。曹丕听后动了骨肉之情,深有惭色,也可能是怕世人耻笑,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只把曹植贬为安平侯作罢。曹植以其超群的文才,逃过一劫。

〖七步成诗文言文〗: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七步成诗白话文〗: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七步成诗〗成语接龙:

七步成诗→诗书发冢→冢木已拱→拱手听命→命辞遣意→意气自若→若无其事→事危累卵→卵与石斗→斗色争妍→妍蚩好恶→恶言厉色→色仁行违→违心之论→论德使能→能伸能屈→屈艳班香→香药脆梅→梅妻鹤子→子曰诗云→云行雨洽→洽博德闻→闻融敦厚→厚积薄发→发纵指示→示贬于褒→褒衣博带→带砺河山→山高水险→险阻艰难→难得糊涂→涂歌巷舞→舞榭歌楼→楼船箫鼓→鼓唇咋舌→舌战群儒→儒雅风流→流水朝宗→宗庙社稷→稷蜂社鼠→鼠入牛角→角立杰出→出幽迁乔→乔松之寿→寿比南山→山眉水眼→眼约心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光焕发→发奸擿伏→伏龙凤雏→雏凤清声→声价十倍→倍道而进→进寸退尺→尺椽片瓦→瓦解冰消→消息盈冲→冲口而出→出门如宾→宾客迎门→门户之争→争鸡失羊→羊头狗肉→肉眼愚眉→眉欢眼笑→笑傲风月→月盈则食→食不兼肉→肉山脯林→林寒洞肃→肃然起敬→敬业乐羣→羣蚁溃堤→堤溃蚁孔→孔席墨突→突梯滑稽→稽古揆今→今愁古恨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3-30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七步成诗:权力倾轧下的诗性突围】

"七步成诗"这一典故,承载着中国文学史中最为惊心动魄的创作现场。曹植在生死胁迫下的即兴赋诗,不仅展现了其卓绝的文学天赋,更深层折射出魏晋时期宗室斗争的残酷本质。

据《世说新语》载,魏文帝曹丕为铲除政治隐患,以"七步成诗"为名行问罪之实,实则是借文学命题实施政治清算。曹植在剑刃悬颈之际,以"煮豆燃萁"的意象构建出精妙的隐喻体系:豆与萁的"同根"属性暗喻兄弟血缘,"相煎"过程则直指权力倾轧的本质。这种将伦理悲剧转化为诗性智慧的能力,使该作品超越普通应制诗的范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诗歌的典范。

从文体学角度审视,《七步诗》采用四言古体,通过"持作羹""漉菽汁"等连续动作铺陈,营造出极具张力的叙事节奏。而末句"相煎何太急"的反诘,既是对手足相残的控诉,亦暗含对专制皇权的诘问,展现出文人诗作中罕见的批判力度。这种在受限条件下完成的多重文本建构,恰印证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创作境界。

该典故在后世衍化为才思敏捷的象征符号,但考其本源,实为权力场域中文学救赎的典型案例。曹植以诗歌为盾牌,在七步之间完成从待罪藩王到文学圣手的身份转换,这种将政治危机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能力,深刻影响着中国文人的生存策略。宋人严羽评其"气象浑沌,难以句摘",正是对其在极端情境下迸发的创作能量的精准概括。

当代重读"七步成诗",当超越对急智的简单推崇,而应深入把握其中蕴含的文人命运与文学力量之间的永恒博弈。这个诞生于权力夹缝中的文学奇迹,至今仍在叩问着创作自由与生存困境的终极命题。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4-6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步成诗考释与文思机杼论》

曹子建七步成章之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篇,此事虽载于南朝文献,然其文心之妙、才思之捷,实为探讨中国古代文士急智创作之典型范本。今从三端析之:

一、本事考源
《世说》所载"煮豆燃萁"之诗,当属六朝文人重构之文学叙事。考《三国志·陈思王传》未载此事,然裴松之注引《魏略》有"文帝忌植,每欲治罪"之语,可见兄弟阋墙确有其事。此典故之形成,实糅合了建安文人"援笔立成"的创作传统与魏晋时期"以文论才"的社会风尚。刘义庆采撷此说入《世说》,正反映南朝士族对"文思敏捷"这一文化资本的推崇。

二、诗艺析微
观"煮豆持作羹"四句,其妙处有三:首在比兴之切,以豆萁喻兄弟,将政治迫害转化为日常意象;次在韵律之急,五言四句转三仄韵,符合"应声成诗"的急就要求;末在情理之深,"相煎何太急"六字直指权力伦理之悖谬。这种"即事取譬,托物抒怀"的创作方式,恰是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典型表现。

三、文化隐喻
七步之限实为权力对文才的规训仪式。曹丕以"行大法"相胁,表面考校诗才,实则检验政治忠诚度。而曹植以诗解厄,完成了一场精妙的符号抵抗。后世将此事提炼为成语,既是对急智创作的审美肯定,亦暗含对文字狱的委婉批判。唐宋以降,文人多用此典自况才情,如李白"援笔三叫,文不加点"、苏轼"争标才及七步来",皆是对这一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

要之,"七步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母题,其价值不仅在于展示文思之捷,更揭示了乱世文人如何在权力夹缝中以才自保的生存智慧。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背后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精微的诗学机理,非徒以"才思敏捷"四字概之可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