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79|回復: 1

[成语典故] 煮豆燃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25 0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煮豆燃萁〗相关人物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至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煮豆燃萁〗涵义

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煮豆燃萁〗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煮豆燃萁〗辨析

〖煮豆燃萁〗读音:zhǔ dòu rán qí

〖煮豆燃萁〗近义词:兄弟阋墙、骨肉相残

〖煮豆燃萁〗反义词:情同手足

〖煮豆燃萁歇后语〗:煮豆燃萁——自相残杀

〖煮豆燃萁〗用法:紧缩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煮豆燃萁〗造句

1、煮豆燃萁,只能令亲者痛,仇者快。

2、马家为富不仁,老父死后几个儿子便煮豆燃萁,互相残害,争夺家产。

3、同派政治集团内,煮豆燃萁,同室操戈的事,屡见不鲜。

4、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盘根错节”和“煮豆燃萁”。

5、这算是煮豆燃萁,还是老顽童的左右互搏呢?道德经中最有用的一句话,就是道生一二三。

6、为了钱,人们可以卖儿卖女;为了钱,人们可以丢弃良知;为了钱,人们可以抛弃道德;为了钱,人们可以骨肉相残煮豆燃萁

7、骨肉相残,煮豆燃萁;兄弟相爱,灼艾分痛。

〖煮豆燃萁〗成语典故:

三国时的曹操有三个儿子,他看中了聪明的二儿子曹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这可惹恼大儿子曹丕,他对曹植嫉妒得牙根直痒痒。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史称魏文帝。虽然是自己当了皇帝,可他很怕曹植会有一天篡权,总想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以除心腹之患。

这一天,曹丕想出了一个阴招。他把曹植找来,对他说:听说你的诗写得很好。今天我要你以兄弟为题作一首诗,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而且要在七步之内成诗,不然就以欺君之罪处死你!

曹植眼含着热泪,还未走到七步,便满腔悲愤地吟出了着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不由羞得面红耳赤,放过了弟弟。曹植虽然以自己的机敏逃过一劫,但此后他一再被贬,最后四十一岁时忧郁而死。

〖煮豆燃萁〗成语接龙:

煮豆燃萁→萁豆相煎→煎水作冰→冰消冻解→解民倒悬→悬车之岁→岁月不居→居心险恶→恶衣粗食→食方于前→前倨后卑→卑鄙无耻→耻言人过→过为已甚→甚嚣尘上→上替下陵→陵弱暴寡→寡信轻诺→诺诺连声→声泪俱下→下车之始→始乱终弃→弃易求难→难于上天→天空海阔→阔步高谈→谈玄说妙→妙手空空→空穴来风→风檐刻烛→烛照数计→计日可待→待字闺中→中流底柱→柱石之坚→坚定不移→移日卜夜→夜光之璧→璧合珠联→联袂而至→至尊至贵→贵人贱己→己溺己饥→饥火烧肠→肠肥脑满→满腔怒火→火急火燎→燎若观火→火烛银花→花攒锦簇→簇锦团花→花信年华→华星秋月→月坠花折→折胶堕指→指麾可定→定于一尊→尊贤使能→能者多劳→劳思逸淫→淫心匿行→行同能偶→偶变投隙→隙大墙坏→坏植散群→群雌粥粥→粥少僧多→多愁善病→病国殃民→民心不壹→壹败涂地→地老天荒→荒诞无稽→稽古揆今→今昔之感→感慨激昂→昂然自若→若隐若显→显姓扬名→名山大川

〖煮豆燃萁〗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亲人、兄弟之间应该团结、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而不应该自相残杀。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4-2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煮豆燃萁"的伦理困境与文化隐喻》

"煮豆燃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典故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现的精妙,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权力场域中血缘伦理的异化过程。曹植七步成诗的文学奇迹,实则是士人在专制皇权压迫下的精神突围。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解析这一典故的深层意涵。

一、文本生成的权力语境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践祚后的政治清洗,构成了这个典故的历史底色。据《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曹丕即位初期即诛杀丁仪兄弟,这种肃清政敌的行为为"七步诗"事件提供了真实的权力背景。值得注意的是,《世说新语》将此事系于"文学门",暗示了文学在政治博弈中的特殊功能——曹植以诗赋才华作为生存策略,正是建安文人"以文存身"的典型体现。诗中"漉菽以为汁"的工艺描写,暗合《周礼·考工记》中"饴盐"的制法,这种将日常劳作诗化的手法,实为对权力暴力的审美消解。

二、意象系统的伦理张力
该典故构建了完整的象征体系:豆与萁的生物学同源关系,对应着兄弟的血缘纽带;釜中泣与釜下燃的空间结构,隐喻着权力结构的压迫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曹植原诗采用乐府体裁,延续了汉乐府"饥者歌其食"的写实传统,与曹丕《典论·论文》主张的"诗赋欲丽"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创作取向的差异,恰恰折射出权力中心与边缘文人的不同美学立场。陆机《文赋》所言"诗缘情而绮靡",在此被赋予了更沉重的政治内涵。

三、典故流变的文化反思
唐代李善注《文选》时已指出此诗存在不同版本,说明该典故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多重阐释。宋代理学家特别看重其中"本是同根生"体现的天地之性,朱熹《诗集传》即以"天性"解之。至明清时期,该典故更成为宗法教育的典型案例,《幼学琼林》将其纳入"兄弟"类目,强化了其伦理教化功能。这种诠释史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血缘伦理的持续焦虑。

当代学者应当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从政治文化学角度重新审视这个典故。曹植诗中的"相煎何太急",不仅是对具体兄弟关系的诘问,更是对专制制度异化人性的深刻揭露。在权力与亲情的永恒博弈中,这个诞生于三国时期的文学经典,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现代性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