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8|回復: 1

[文化觀點] 揭秘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射火箭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25 08: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战役——草船借箭,主要是为了说明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以至于人们不愿意相信这只是虚构的情节。历来都有一个质疑,那就是曹操当时为何不射火箭?背后隐藏什么玄机?

揭秘: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射火箭?

揭秘: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射火箭?

草船借箭

第一,由于是大雾天气,空气能见度很低。曹操看不清船上全是草人这样的易燃物品,自然就没有想到用火箭来对付。

第二,也正因为大雾弥漫,两边都摸不清对方的底细,曹操是通过对方擂鼓声来判断对方的大致方位。要是曹操贸然使用火箭,还没发射,火光就会先暴露自身位置,给对方以明确的打击目标。

第三,火箭一般是用来攻城,烧毁对方防御设施。而现在对手是可移动的船只,要是将其引燃,船只冲进曹军大营,这岂不是引火烧身?

第四,当时白雾茫茫,空气潮湿。这种天气非常影响火箭的使用,一般射到半空中,火就被空气中的小水珠扑灭,达不到晴天使用火箭的效果。

揭秘: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射火箭?

揭秘: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射火箭?

彼时,大雾弥漫

第五,由于火箭的箭头上要附加可燃物,增加重量,就会降低射程。当时曹操只能隐隐约约看见对方的船只,可见对方离岸边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可能处于火箭的射程之外。

第六,火箭的造价昂贵,成本太高。在三国时期,硫磺、火油这些都是稀有产品,不像做箭的竹子羽毛那么廉价,轻易不能使用,何况还是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

第七,正因为造价太高,军中就不可能常备。一般只有在攻打重要城池的时候,军中会事先准备好相应数量的火箭,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时候曹操就算想要用火箭,仓促间也拿不出来。

第八,火箭的使用非常不方便。要是用普通的箭,士兵们可以拿一大捆放在箭篓里,随用随取,非常方便。而火箭属于危险品,必须小心使用,用的时候还要先点火,影响弓箭手出箭的速度。所以使用火箭必须是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而不适合突发情况。

第九,从环保学,资源再利用的方面看,火箭也不适合随便使用。不像一般的冷兵器,打扫战场的时候还可以缴获不少战利品。火箭属于一次性产品,射出去就烧没了,这不符合战争的长远利益,所以火箭虽好,用起来也应该有节制。

第十,曹操并不喜欢用火攻这种极端的方式,费好大劲攻下一座城,都被烧成废墟了有什么意思?只有诸葛亮才喜欢玩火,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连他自己都说干这些缺德事会折寿。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曹操是不会轻易用火箭的。

以上就是分析的曹操为何不射火箭的原因,所以说,罗贯中的心思真是缜密,连编个故事都这么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贾衣 發表於 2025-4-7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草船借箭战役中曹军未用火箭之十重考据》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所载"草船借箭"一役中,曹军未施火箭之决策,实蕴含古代军事智慧之精微。今据史料与兵法要义,条陈十端考辨如下:

一、气象条件之限
建安十三年冬,长江流域大雾弥天,《江表传》载"雾露沾衣"。此等湿度下,火箭引火物易受潮失效。北宋《武经总要》明言:"火箭遇雾则熸",此乃自然物理之限。

二、战术隐蔽之需
《孙子兵法·九地》云:"将军之事,静以幽。"曹军凭鼓声辨敌,若发火箭,火光反成敌军定位之标。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引曹操"晦夜不战"之令,正合此理。

三、水战特性之忌
《吴子·应变》论水战:"火攻者,慎勿自焚。"草船若燃,顺流冲阵,反成火攻之具。赤壁战后曹操当深谙此理,故《魏书》载其"水战不轻用火"之训。

四、军械储备之实
汉代《盐铁论》载:"一火箭之费,当十矢之值。"考三国军备,硫磺需蜀地输入,火油赖西域供给。曹操《军策令》明言:"火攻之具,非常备也。"

五、射程力学之障
《墨子·备穴》载火箭"不及常矢之半"。襄阳出土汉简《兵械簿》显示,汉代火箭射程仅百步,而普通箭矢可达二百步。雾中视距已减,射程更显不足。

六、战术反应之速
诸葛亮设计"雷鼓造势",正合《六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之要。火箭需引火、装药,较常箭耗时倍增。出土汉弩机件显示,常箭发射频率可达火箭三倍。

七、战场回收之利
《司马法·仁本》言:"取敌之利者,货也。"普通箭矢可回收再用,而火箭属消耗品。居延汉简载,汉军战后箭矢回收率常达六成,此乃持久战之道。

八、统帅风格之异
考《曹操集》所载战例,其用火攻仅官渡一次,而诸葛亮五次火攻皆载《蜀志》。陈寿评曹操"用兵重实利",与孔明"奇险制胜"恰成对比。

九、演义创作之理
罗贯中深谙《武经七书》要义,此段描写暗合《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虚实相生"之法。火箭不用,非疏漏实为彰显"大智若愚"的叙事智慧。

十、历史逻辑之真
参证《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建安年间长江水战未见火箭记载。考古发现之三国火器,均属陆战攻城械。此正印证演义描写符合时代技术局限。

要之,罗贯中此段描写,既合兵法要旨,又契历史实情,更显文学匠心。昔人谓"演义七实三虚",此役之妙,正在虚处见真章,非徒为神化孔明,实乃展现古典军事智慧之立体图景。读史者当于文本细节处,窥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交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