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50|回復: 46

[中医理论] 中医诊断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四大部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目录
常识什么是辨证常见症状鉴别辨证与病案
辨证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医药网整理,本站转载】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2:5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诊断学

什么是辨证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病机的概括。

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辨证素材的基础上,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综合,以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的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不断创造的。除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主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病因辨证着重从证候分析入手判别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综合运用其他辨证的方法,直接为治则的拟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辨证和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适用于外感热病中“伤寒病’与外感热病中的“温病”。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各种辨证各有千秋,相互间有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学习时定要细习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掌握好。

学习辨证的另一方面是要认清证与病的区别。

病是指有一定的致病原因,发病有共同的特点,经历不同阶段,虽然不同患者表现可有所不同,但基本特点和病理是一致的。古代,对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认识与当代相近,如疟疾,早在二干年前就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的认识显得不确切,把目前认为的一类证候指为病。现代,对人类的常见病基本都有相当的认识,尤其大量的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已认识到了分子水平。既然这样,辨证还有没有意义?有。这是因为病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病的特点、人体的反应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证,治疗的方法也应有差异的,一方一法包治一病,不是最佳的方案。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古人叫异法方宜,即由于各人禀赋不同、强弱不一、居处环境、饮食结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年龄性别、经受治疗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同一种疾病,表现千差万别,再合理的治疗方法都难适应这样的差异,落实到具体患者身上,往往就不是最佳治疗方法。因而,辨证就是针对每个具体的患者,抓住证给予论治,提供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这样诊治方法,可以达到疗法合理,疗效显著,病期缩短,病痛减轻,生活质量提高,无疑该归功于辨证。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常见症状鉴别

发热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古代医家认为发热是指病人自觉有发热感,或医生在诊察病人过程中觉察有发热,现在还包括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不管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均可出现发热。

发热热型及伴有的其他临床表现,可以反映不同的病证。

【发热恶寒】

是指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即发热恶寒同时并见(恶寒与恶风都是怕冷的症状,性质相同,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分,恶寒重,恶风轻),它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发热恶寒常见于外感热病中,凡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体表,人体卫气受邪,卫气被遏,温煦功能减弱则恶寒或恶风,卫气抗邪,邪正相争则发热。根据发热恶寒这一热型伴有的不同临床表现,可诊察辨别不同的表证。

——发热恶寒伴头痛,自汗,脉浮缓者,是太阳中风证,八纲辨证属表寒证。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所致。

——发热恶寒伴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者,是太阳伤寒证,八纲辨证亦属表寒证。为风寒袭表,营阴郁滞所致。

——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伴头痛,口渴,咳嗽,咽红肿痛,舌边尖红,脉浮数者,是卫分证。八纲辨证属表热证。为温热之邪袭表,肺卫受邪所致。

——发热恶寒伴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身重,胸闷不舒,苔白腻,脉儒缓者,是湿遏卫分证。为湿邪侵袭,卫气受邪所致。

——发热恶寒作头痛,少汗,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口渴,咽干,舌红苔白,脉数,发于秋季者,是燥邪犯表证。为燥邪侵袭,肺卫受邪所致,有温燥与凉燥之区别。

——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伴身重,疼痛,汗出,口渴,脉弦细芤迟,发于夏季者,是暑邪犯表证。为暑邪侵袭,卫气受邪所致。

【壮热】

又称高热。是指发热较高,热势较甚.常不伴恶寒而反恶热,又称『但热不寒』,或『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是里实热证的主要症状之一,为邪正斗争激烈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的中、后期。

——壮热伴汗多,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M,rN.9P7脉洪大或滑数者,是阳明经证及气分证。为阳明气分热盛所致。

—一壮热伴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者,是心包证。为热陷心包,心神被扰所致。

——壮热伴头痛头胀,手足躁动,口干唇燥,甚则抽搐神昏,舌红苔黄燥,脉弦数者,是热盛动风证。

为热盛心神被扰,津伤筋脉失养所致。

——壮热夜甚,伴头痛,口渴,肌肤斑疹隐隐或显露,或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者,是气血两燔证。为里热炽盛,营血被扰,血热妄行所致。

——壮热伴胸痛,胸闷,咳嗽,痰多色黄或粘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是邪热壅肺证。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所致。

【潮热】

是指发热有定时现象,或发热的病人,到了一定的时间其热势升高。为邪正斗争所致,既可见于外感热病,又可见于内伤杂病。

——潮热日前而发,伴有腹胀腹痛,便秘,或下利,心烦,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者,是阳明腑证。为阳明热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

——午后潮热,身热不扬,伴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腹胀便溏,口渴不欲饮,泛恶,舌苔厚腻,脉濡数者,是湿热留恋气分证。为湿热留恋气分,湿遏热伏所致。

——午后潮热,伴颧红,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疲乏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是阴虚内热证。为余热未尽,阴虚内热所致。

——午后潮热,伴干咳少痰,失眠,盗汗,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者,是肺肾阴虚证。为肺肾阴虚,津液亏损所致。

【往来寒热】

是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即发热时不觉恶寒,恶寒时不觉发热,两者交替出现。为邪正斗争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中。

——往来寒热,伴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者,是少阳病证。为邪人少阳,正邪分争所致。

——往来寒热,甚则高热寒战,休作有时,肢体酸痛,周身乏力,头痛,口渴引饮,汗后热退身凉,反复发作,脉弦者,是疟疾病证。为疟邪侵入,邪正相争所致。

【烦热】

是指发热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均可出现。 ——烦热伴胸膈灼热,心中懊(忄农),烦躁不安,口干欲饮,舌红苔黄燥,脉数者,是热扰胸膈证。为热邪留扰胸隔所致。 ——烦热伴身热不得卧,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细数者,是阴虚火旺证。为肾阴虚,心火亢所致。

【微热】

是指发热不高,热势不甚。常见于外感热病恢复期或内伤杂病。 ——身有微热,伴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虚者,是外感病恢复期,肺胃阴伤证。为邪热未.尽,肺胃阴伤所致。 ——身有微热,长期不退,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神疲乏力,舌红绛,少苔,脉虚数者,是外感热病后期,肝肾阴伤证。为余邪未尽,肝肾阴伤所致。 ——身有微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劳累后加剧,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心烦,少气懒言,自汗,食少,舌淡,脉虚者,是气虚发热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

其它常见症状鉴别:出汗咳嗽气喘出血疼痛呕吐泄泻与便秘 小便不利与水肿 黄疸 眩晕 心悸 不寐 抽搐 昏迷 噎膈与积聚 臌胀 痿躄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诊断学

常见症状鉴别

头痛

【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如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本篇所指头痛属内科杂病范围,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

【病因病理】

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有关。此外,外伤跌仆,久病人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亦可导致头痛。

病理变化为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遏清阳,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因于肝者,一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一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为头痛。因于牌者,多系饥饱劳倦,或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牌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阳而致头痛。至于外伤跌仆,久病人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每易致头痛。

【诊断要点】

1.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

2.头痛可发于颞部或头顶,也可无固定部位。

3.头痛发作时可为刺痛、钝痛、胀痛。

4.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发现。

【辩证分型】

1.风寒头痛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性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

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头痛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渡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

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象。

3.风湿头痛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塘。苔白腻,脉儒。

证候分析:风湿外邪,上犯巅顶,清空为邪阻遏,故头痛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湿浊中阻,脾阳为湿所困,故见肢体困重,纳呆胸闷;湿邪内蕴,不能分清泌浊,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湿浊中阻之象。

以上三型为外感头痛。

4.肝阳头痛症状: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口苦面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象。

5.肾虚头痛症状: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

证候分析: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髓不上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象。

6.血虚头痛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s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血分不足,虚火上逆,故头痛而晕;

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心悸易慌:血虚易导致气虚,气虚则神疲乏力;面统,舌淡,脉细弱均为血虚之象。

7.痰浊头痛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候分析:牌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痰浊上这,则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均为痰湿内停之征。

8.瘀血头痛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证候分析:久病人络,或头部外伤,瘀血内停,脉络不畅,故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且如锥刺;舌紫,脉细涩乃瘀血内阻之征。

以上五型为内伤头痛。

【分型治疗】

1.风寒头痛治则:疏散风寒。

方药: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细辛6克薄荷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者,加吴茱萸9克、半夏9克,以温散降逆。

2.风热头痛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东加减。

川芎9克白芷12克菊花9克生石膏30克黄芩15克薄荷6克山桅9克随症加减: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口干渴者,加知母12克、石料15克、天花粉15克,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加黄连3克、大黄9克(后下),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治则: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东加减。

羌活9克独活9克川芎9克防风9克蔓荆子12克??本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者,加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9克、积壳12克,以燥湿宽中;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9克、生姜5片,以降逆止呕。

4.肝阳头痛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黄芩15克山栀9克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夜交藤30克茯神15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随症加减: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脉弦细,舌红者,可酌加生地12克、何首乌15克、女贞子12克、枸杞子12克、旱莲草12克,以滋养肝肾;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红、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肝火偏旺者,可加龙胆草9克、夏枯草12克、郁金12克,以清泄肝火。

5.肾虚头痛治则:养阴补肝。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9克淮山药15克熟地12克杜仲12克枸杞子12克当归12克山茱萸9克炙甘草6克随症加减: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者,可加用附子9克(先煎)、肉桂6克,以温补肾阳;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者,可加麻黄6克、细辛6克、附子9克,以温经散寒。

6.血虚头痛治则:养血调血。

方药:加味四物东加减。

生地12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菊花9克蔓荆子12克黄芩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血虚导致气虚,症见神疲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者,可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细辛6克,以益气养血,散寒止痛;肝血不足,肝阴亏掼,血虚阴虚并见,出现耳鸣、虚烦、少寐、头晕明显者,则加何首乌15克、拘相子12克、黄精12克、酸枣仁12克,以补肝益肾。

7.痰浊头痛治则:化痰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东加减。

半夏9克白术15克天麻1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厚朴6克白蒺藜15克蔓荆子12克甘草6克大枣7枝生姜3片随症加减:痰浊郁而化热,症见日苦、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去白术,加黄芩12克、竹茹9克、枳实9克,以行气清热燥湿。

8.瘀血头痛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东加减。

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麝香3克生姜3片葱白2根菖蒲12克郁金12克细辛6克白芷9克随症加减:头痛甚者,可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3克、蜈蚣2条、地鳖虫9克等;气血不足者,可加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头痛缓解,但有头晕、健忘、不寐多梦者,上方去麝香,加何首乌15克、枸杞子12克、熟地12克、酸枣仁12克等,益肾养心。

【中成药】

1.川芎茶调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

2.全天麻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吞服。

3.杞菊地黄丸每次4粒,每日3次,吞服。

【简便方】

1.山羊角粉15~30克(先煎)、白菊花12克、川芎6克,水煎服。治肝阳上扰引起的头痛。

2.制川、草乌各6克,白芷、僵蚕各6克,生甘草9克,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日1包,分3次用绿茶送服。适用于顽固性风寒头痛。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前头痛,取印堂、攒竹、合谷、内庭穴;侧头痛取太阳、角孙、悬颅、外关、足临泣穴;后头痛取天柱、风池、后溪、申脉穴;头顶痛取百会、上星、太冲、内关穴。针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敷贴法:蓖麻子与乳香、食盐共捣坝G太阳穴,可治气郁头痛。

食疗法:菊花鱼汤:杭白菊10克、鲜河鱼1条(250克),加入酒、姜、葱等调料后一起煮汤食用。适用于肝阳头痛。

梳头法:木梳每天梳头2~3次,每次10分钟,先慢、轻,逐渐加快、加力,10天为工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原因多端,应尽早明确病因,及时对症治疗。

2.注意保持情绪安定,避免过度兴奋与疲劳。

3.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肥甘食物。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3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诊断学

常见症状鉴别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脾阳不振,则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浊内蕴所致。

【分型治疗】

1.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15克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黄羊12克山桅9克菊花9克随症加减:肝火过盛,加龙胆草9克、牡丹皮12克,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大便秘结,加大黄9克(后下)、黄连3克,以清热通腑;眩晕急剧,泛呕,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瞩,有阳动化风之势者,可加龙骨30克、牡顿30克、珍珠母30克,以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平肝熄风之力。

2.气血亏虚治则: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东加减。

党参12克黄茂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获神10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9克远志6克木香9克大枣7枚甘草6克随症加减: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加桂枝9克、干姜6克,以温中助阳;血虚甚者,可加熟地12克、阿胶9克(烊冲)、紫河车粉9克(另冲服),并重用参苗,以补气生血;如伴面白少神,便清下坠,可加升麻9克、柴胡9克、陈皮9克,以升清降浊。

3.肾精亏损治则: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补肾助阳宜有归九为主方。

左归丸: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淮山药12克菟丝子12克川牛膝12克龟版胶9克鹿角胶9克枸杞子12克。

右归九: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肉桂3克附子9克(先煎)鹿角胶9克当归12克淮山药12克枸杞子12克。

随症加减:阴虚内热甚者,见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可在左归丸基础上加炙鳖甲9克、知母12克、牡丹皮9克、菊花9克、地骨皮12克等,以滋阴清热;眩晕较甚者,阴虚阳浮,二方均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等,以潜浮阳。

4.痰浊中阻治则:燥湿祛痰,平肝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东加减。

半夏9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9克、生姜3片,以降逆止呕;脘门不食者,加砂仁3克、蔻仁3克,以芳香和胃;耳鸣重听者,加葱白2根,郁金12克、石菖蒲12克,以通阳开窍;伴头目胀痛,心烦口苦等,可加黄连3克、黄芩12克,以泄热化痰。

【中成药】

1.二陈丸每次6克每日3次,吞服。适用于痰浊中阻型眩晕。

2.归牌九每次12粒每日3次,吞服。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眩晕。

【简便方】

1.天麻10克、生石决明30克,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

2.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菊花9克,水煎眼,每日2次。适用于眩晕肝肾不足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针刺风池、三阴交、丰隆、太冲、太溪,留针15分钟,隔日1次。

敷贴法:草决明60克、石决明10克,研末,以浓茶汁调成糊状,敷两侧太阳穴,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眩晕。

食疗法:首乌煨鸡:童子鸡1只、首乌20克,将首乌放入鸡腹内,入调料文火煨熟后食用,功能补肝益肾,益气补元。适用于气血肝肾不足之眩晕。

蜂螫疗法。取风池、内关、翳风、足三里等穴,用蜂螫石天为1个疗程。可治内耳眩晕。

【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

2.调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

3.痰浊上扰者,饮食宜清淡。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诊断学

常见症状鉴别

失眠

【概述】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眠。作为一种症状,失眠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可出现失眠。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

【病因病理】

失眠的原因都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失眠。

病理变化为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阴血黯耗,营血亏虚,上不奉心,以致心神不安;或素体虚弱、久病之人,肾阴耗伤,水不济火,心阳独亢及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均可扰乱神明而致心神不宁;或为情志所伤,气郁化火及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尚有宿食酿痰,胃气不和,痰热上扰,而致失眠。

【诊断要点】

1.失眠轻症可有入睡困难,多梦,容易惊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

2.失眠重者可见彻夜不眠,白天精神疲乏,记忆力减退。

3.体检一般无异常。

【辩证分型】

1.肝郁化火症状:不寐,情绪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日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青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候分析:忧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测急躁易怒;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火热上扰,故目赤口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2.痰热上扰症状:不寐,心烦,痰多胸闷,恶食暧气,吞酸恶心,口苦,头重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宿食停滞,积湿成痰,因疾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痰湿壅遏于中,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胸闷,恶食暧气或呕恶;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宿食内停之征。

3.阴虚火旺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头晕,耳鸣,健忘;腰府失养则腰酸;精关不固,故而梦遗;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4.心脾两虚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多梦易醒,健忘,心悸;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血虚不荣,故面色少华,舌淡;

牌失健运,则饮食无味;血少气虚,故肢倦神疲,脉虚弱。

5.心胆气虚症状: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证候分析:心虚则心神不安,胆虚则善惊易恐,故多梦易醒,心悸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为气虚之象;舌淡,脉弦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表现。

【分型治疗】

1.肝郁化火治则:疏肝泄热,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9克、黄芩12克、山栀9克、泽泻12克、木通5克、车前子12克(包前〕、当归9克、生地12克、柴胡9克、朱茯神9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9克、青皮9克、佛手6克,以疏肝开郁。2.痰热内扰治则;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竹茹9克、枳实9克、北秫米12克(包煎)、黄连3克、山栀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心悸惊惕不安者,加珍珠母30克,以镇惊定志;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加神曲9克、山楂12克、莱菔子12克,以消导和中。

3.阴虚火旺治则: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减。

黄连3克、朱茯神12克、生地15克、当归9克、麦冬12克、甘草3克、酸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随症加减:心烦甚者,加阿胶9克(烊冲)、鸡子黄2枚滋阴清火;阴虚阳浮,面热面红,眩晕耳鸣者,加牡蛎30克、龟版9克、灵磁石30克,以重镇潜阳。

4.心脾两虚治则: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东加减。

党参12克、白术15克、黄芪15克、茯神9克、龙眼肉9克、酸枣仁12克、运志6克、木香9克、炙甘草6克随症加减:不寐较重者,加五味子9克、柏子仁12克,以养心安神,或加夜交藤30克、合欢皮12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以镇静安神;面悴唇淡,眩晕甚者,加熟地12克、白芍12克、阿胶9克(烊冲),以养心血;脘闷纳呆,苔滑腻者,加半夏9克、茯苓12克、厚朴9克,以健脾理气化痰。

5.心胆气虚治则:『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党参12克、茯神15克、茯苓15克、远志3克、石菖蒲9克、生龙齿10克随症加减:血虚阳浮,虚烦不寐者,加枣仁12克、川芎9克、知母12克,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惊惕甚者,加灵磁石30克,以重镇安神。

【中成药】

1.柏子养心丸每次12粒每日3次,吞服。

2.枣仁安神胶囊每次2粒,每日1次,吞服。

睡前服用。

3.珍合灵片每次4片,每日3次,吞服。

【简便方】

1.合欢花10克、枣仁10克、远志3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2次。

2.黄连3克、栀子6克、灵磁石30克、百合12克,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失眠兼见急躁易怒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针刺神门、三阴交、心俞、肝俞、内关等穴,留针20分钟,以下午针刺为宜。

熨目法:取半夏12克,朱茯苓9克、陈皮9克、胆星9克、石菖蒲9克、远志9克、淡竹叶9克、枳实6克、炙甘草5克,水煎取什。以纱布浸取药液,略拧干后热熨双目,凉则再易,临睡前熨目,每次15~30分钟。功能化痰宁心安神。

食疗法:麦冬百合汤:麦冬15克、百合15克、莲子15克、大枣7枚,加水适量,煎汤服用。功能安神除烦。

药枕法:取黑豆、灵磁石、决明子、菊花各等份,作枕心。功能镇静清心安神。

【注意事项】

1.本病与精神因素关系极大,故当消除思想顾虑,重视心理调节。

2.晚间宜人静,不宜多语谈笑、情绪激动、剧烈活动。

3.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进食浓茶、咖啡、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39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诊断学

常见症状鉴别

汗证

【概述】

汗证是指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发于病危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者为黄汗;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为战汗。临床一般以自汗、盗汗最为多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结核病等均可见汗出异常。

【病因病理】

汗证的病因为病后体虚,耗伤肺气,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或烦劳邪热亡血耗阴,情志不遂,肝火湿热内盛,均可致汗液外泄异常。

病理变化为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或为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腠理开泄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诊断要点】

1.根据汗出时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黄汗、战汗。

2.自汗、盗汗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辩证分型】

1.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气亏虚,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而汗出恶风,且易感冒;动则耗气,气不摄汗,故汗出益甚;面色少华,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或局部汗出。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

3.阴虚火旺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有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故见盗汗;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潮热,颧红;阴虚有热,津液不足,故而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4.邪热郁蒸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火亢盛或湿热内蒸,故见面热,烦躁,口音,小便色黄;热蒸津液外泄,故汗出;湿热内蒸,湿性黏腻,故汗液易黏而黄染;苔薄黄,脉弦数为内有积热之象。

【分型治疗】

1.肺卫不固治则: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15克防风9克白术12克浮小麦30克糯稻根30克大枣5枚甘草6克随症加减:气虚甚者,加党参12克、黄精12克,以益气固摄;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12克、五味子9克,以养阴敛汗;着汗出较甚,可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以敛汗固涩。

2.营卫不和抬则: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6克白芍12克大枣5枝生姜3片甘草3克随症加减:汗出较多者,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以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15克,以益气团表;兼阳虚者,加附子9克(先煎),以温阳敛汗;半身或局部汗出者,可加浮小麦30克,以甘润缓急。

3.阴虚火旺治则: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东加减。

生熟地各15克当归9克黄连3克黄芪9克黄柏9克黄芪12克随症加减:汗出较多者,加牡蛎30克、浮小麦30克、糯稻根30克,以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泰充9克、银柴胡9克、白薇12克,以清退虚热;火热不甚者,可去黄连、黄芩、黄柏,加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牡丹皮12克,以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4.邪热郁蒸治则: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东加减。

龙胆草9克黄芩9克山栀9克柴胡9克泽泻龙胆草9克黄芩9克山栀9克柴胡9克泽泻12克木通6克车前子15克(先煎)当归12克生地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湿热甚者,可加茵陈30克、赤茯苓12克,以清利湿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甚者,可去黄芩、栀子、木通等苦寒之品,加苍术9克、生薏苡仁15克,以清热除湿。

【中成药】

1.玉屏风冲剂每次15克,每日3次。适用于气虚汗出者。

2.甘露消毒丹每次12克,每日3次,吞服。

适用于湿热郁蒸汗出者。

【简便方】

1.黄芪15克、大枣5枚、浮小麦15克,水煎服,每日2次。可治气虚自汗。

2.乌梅10枚、浮小麦15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2次。治阴虚盗汗。

3.五味子、桑椹子各10克冰煎服,每日2次。

可治自汗、盗汗。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肺俞、心俞、合谷、内关、阴部穴,留针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可用于自汗、盗汗。

敷贴法:取郁李仁6克、五倍子6克,研末,用生梨汁调成糊状,敷两内关穴,适用于自汗。取五倍子、五味子等量,共研细末,加入70%乙醇适量,调成『双五子』糊剂,将适量的『双五子『糊剂放在塑料薄膜上,贴于肚脐正中,24小时更换1次,一般7~8天即可见效,可固涩敛汗。适用于自汗和盗汗。

食疗法:芪枣粥:黄芪3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将黄芪先煎取浓汁,与粳米红枣同熬成粥,每日食用2次。适用于自汗易感冒者。

【注意事项】

1一出汗因其他慢性疾病引起者,止汗的同时还应治本。

2.汗证患者应注意饮食起居,避风寒,防感冒。

3.汗出较多者,应经常更换内衣,保持干燥清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诊断学

常见症状鉴别

呕吐

【概述】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经食道反流出口腔的病证。

常见于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梗阻、胰腺炎、胆囊炎或颅脑疾病,某些药物也能引起呕吐。

【病因病理】

呕吐病因为外感六淫,邪气犯胃,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引起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病理变化为外邪侵袭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而致呕吐;饮食不节,伤胃滞脾,而致食滞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情志失调,肝失调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牌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也可发生呕吐;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以致寒浊中阻或聚饮成痰,饮邪上逆而引起呕吐。

【诊断要点】

l.呕吐常为消化系统疾病及中枢神经或与中枢神经有关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见于其他全身性疾病中,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等。

2.中枢性呕吐呈喷射状,多伴有明显头痛;消化性呕吐常先有恶心。

【辩证分型】

1.外邪犯胃症状:突然呕吐,可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或夏令暑湿秽浊之气,内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邪束肌表,营卫失和,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湿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儒缓,皆是湿浊蕴阻之征。本证以突然呕吐,头身疼痛或有寒热为临床特征。

2.饮食停滞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暧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秽臭或搪薄或秘结。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食滞内阻,浊气上逆,故呕吐酸腐;

升降失常,传导失司测大便不正常,或秽臭,或溏薄,或秘结;食滞中焦,气机不利,故院腹胀满,暧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为食滞内停之候。本证以呕吐酸腐,暧气厌食为临床特征。

3.痰饮内阻症状: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门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牌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不降,则脘闷不食,呕吐痰涎;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故头眩;水气凌心则心悸;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本证以呕吐清水痰涎与头眩心悸为临床特点。

4.肝气犯胃症状: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白腻,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呕吐吞酸,暧气频繁;胸胁闷痛,舌红,脉弦为气滞肝旺之征。本证以呕吐伴暧气胁痛为临床特点。

以上四型为呕吐之实证。

5.脾胃虚寒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s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熟腐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时作时止;阳虚不能温布,则面色?s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中焦虚寒,气不化津,故口干而不欲饮;脾虚则运化失常,故大便塘薄;舌质淡,脉懦弱乃脾阳不足之象。本证以饮食稍有不慎即吐,肢冷便溏为临床特点。

6.胃阴不足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热不清,耗伤胃阴,以致胃失濡养,气失和降,故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津不上承,故口燥咽干;舌红津少,脉细数为津液耗伤,虚中有热之象。本证以干呕,口燥咽干,舌红津少为临床特点。

以上二型为呕吐之虚证。

【分型治疗】

1.外邪犯胃治则:疏邪解表,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为主。

蕾香9克紫苏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厚朴6克半夏9克陈皮6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3克随症加减:宿滞,胸闷腹胀者,去白术、甘草、大枣,加神曲9克、鸡内金9克,以消导积滞;寒热无汗者,加防风9克、荆芥9克,以祛风解表;夏令感受暑湿,呕吐而并见心烦口渴者,去香燥甘温之药,加黄连3克、佩兰9克、荷叶9克,以清暑解热;如感受秽浊之气,突然呕吐者,可先吞服玉枢丹,以辟浊止呕。

2.饮食停滞治则: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为主。

山植9克神曲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陈皮9克连翘9克莱菔子12克随证加减:腹满便秘者,可加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厚朴6克,以导滞通腑,浊气下行,则呕吐可止;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者,加付茹10克、生姜3片,以清胃降逆。

3.痰饮内阻治则: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东加减。

半夏12克生姜3片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15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脘腹胀满者,去白术,加厚朴9克、大腹皮9克,理气除满;呕吐清水痰涎多者,加牵牛子、白芥子各2克,研未装胶囊,每日分3次吞服,可增强化痰蠲饮之力;痰浊上蒙,症见眩晕呕吐者,可加天麻10克、代赭石12克、权实9克,以化痰降逆;

痰郁化火者,可加黄连3克、全瓜萎12克,以清热化痰,和胃止呕。

4.肝气犯胃治则: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9克积壳6克白芍12克黄连6克吴茱萸10克半夏6克苏梗6克郁金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随症加减:口苦嘈杂,大便秘结者,稍加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以通腑降浊;热象较甚者,加竹茹9克、栀子12克,以清肝降火;暧气呕逆严重者,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2克,以降逆止呕。

5.脾胃虚寒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尤为主。

党参12克白术12克干姜3克甘草6克茯苓15克砂仁3克(后下)陈皮9克半夏9克随症加减;呕吐清水不止,院冷肢凉者,可加附子9克(先煎),以温阳止呕;兼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3克,以温中散寒,降逆上呕。

6.胃阴不足治则: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东加减。

党参12克麦冬15克半夏6克竹茹6克粳米20克天花粉12克知母9克甘草3克大枣5枚随症加减:口干明显者,可加石斛15克,以清热生津;大使干结者,可加火麻仁15克、桃仁9克,以润肠通便;兼郁热者,可加黄连3克,以清热除烦。

【中成药】

1.蕾香正气软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吞服。

2.左金丸每次6克,每日3次,吞服。

【简便方】

1.黄连3克、苏叶6克,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呕吐兼暧气吞酸者。

2.半夏6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呕吐清水痰涎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双侧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强刺激,或留针30分钟。寒者多灸,热证针刺疾出,并可加委中穴点刺出血,适用于呕吐实证。呕吐虚证取内关、建里、足三里、肝俞、脾俞等穴,有温中止呕作用。

推拿法:点揉中庭、鸠尾,直推膻中至鸠尾,点缺盆、太阳穴,有健脾和胃降逆之功。

刮痧疗法: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可祛邪和胃止呕。

握药法:取半夏、陈皮各9克,研为细末,加葱白6克、生姜10克,共捣泥为丸,握于手中,有和胃降逆止呕作用。同时服用生姜汤,效果更佳。

食疗法:砂仁藕粉:砂仁末10克、三七末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四者和匀,食时沸水冲入,拌匀即可。功能健脾和胃止呕。

【注意事项】

1.呕吐为临床常见症状,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若呕吐反复,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故应及时治疗。

2.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3.某些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也应避免应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诊断学

常见症状鉴别

水肿

【概述】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

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中。

【病因病理】

水肿的病因有内外二因。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水湿浸渍,而致肺失通调,脾气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而成水肿。

病理变化为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而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而横溢肌肤;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而致膀胱气化失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诊断要点】

1.轻者可仅有眼睑、头面浮肿;重者可见四肢腰背及全身浮肿。

2.功能性水肿一般体检无异常,器质性水肿则有相应的体征,如心脏性水肿,可有器质性杂音或心脏扩大;肾性水肿可有明显下肢凹陷性压迹;肝性水肿可有腹部移动性浊音等。

3.器质性水肿一般均有相应理化检查,可助诊断。

【辩证分型】

1.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水相搏,推波助澜,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及全身;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

2.湿毒侵淫症状: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者溃烂,恶风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肌肤乃肺脾所主之域,湿毒侵淫,故肌肤疮痍;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脏腑,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使肺不能通调水道而小便不利;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迅及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是风邪夹湿毒所致。

3.水湿浸渍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证候分析:水湿之邪,浸渍肌肤,壅滞不行,以致肢体浮肿不退;水湿内聚,三焦决读失司,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短少,水湿日增而无出路,横溢肌肤,所以肿势日甚,按之没指;牌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故见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等症;苔白腻,脉沉缓,亦为湿胜脾弱之象;湿为黏腻之邪,不易骤化,故病程较长。

4.湿热壅盛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水湿之邪,郁而化热,或湿热之邪壅于肌肤经隧之间,故遍身浮肿而皮肤绷急光亮;由于湿热壅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故见胸脘痞闷;若热邪偏重者,津液被耗,故见烦渴,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均为湿热之征。

以上四型为水肿之阳水。

5脾阳虚衰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院腹胀问,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候分析: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门纳减,腹胀便搪;脾虚生化无权,阳不温煦,故面色萎黄,神疲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见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

6.肾阳衰微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s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故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

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促;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湿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故尿量减少,或因下之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肿与多尿并见;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阳气不能温煦上荣,故面色灰滞或眈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

以上二型为水肿之阴水。

【分型治疗】

1.风水泛滥治则: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东加减。

麻黄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白术15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浮萍12克生姜3片大枣7枚甘草3克随症加减: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15克、桔梗6克、连翘9克,以清咽散结解毒;热重尿少者,加鲜茅根30克,以清热利尿;风寒偏盛者,去石膏,加苏叶9克、防风9克、桂枝9克,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

咳喘较甚者,加前胡9克、杏仁12克,以降气止喘。

2.湿毒侵淫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9克杏仁12克桑白皮12克连翘9克赤小豆15克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5克随症加减: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至30克、紫地丁30克;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9克、土茯苓12克,以清热燥湿;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12克、地肤子12克,以祛风燥湿止痒;大便不通者,加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以清热通腑。

3.水湿浸渍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

桑白皮12克陈皮9克大腹皮12克茯苓皮12克生姜皮3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苍术9克厚朴9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桂枝9克随症加减: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9克、杏仁12克、莱菔子15克,以宣肺泻水而平喘;胸脘病问,纳呆者,加杏仁12克、砂仁3克、蔻仁3克,以宣畅气机。

4.湿热壅盛治则:清热利湿,分消水邪。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羌活6克秦艽9克大腹皮12克茯苓皮12克生姜皮3克泽泻12克木通3克椒目6克赤小豆30克商陆6克槟榔9克随症加减:腹满,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9克(后下)、防己9克、葶苈子12克,以助攻泄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5.脾阳虚衰治则: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

附子9克(先煎)干姜3克草果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大腹皮9克木瓜9克木香6克厚朴9克大枣7枚甘草3克随症加减:气虚乏力者,可加黄芪12克、党参12克,以健脾补气;小便短少者,可加桂枝9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6.肾阳衰微治则: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东加减。

熟地12克淮山药12克山茱萸9克丹皮9克茯苓12克泽泻15克附子9克肉桂3克牛膝12克车前于15克(包煎)白术12克白芍12克生姜3片随症加减:小便清长量多者,去泽泻、车前子,加补骨脂12克、菟丝子12克,以温固下元;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水邪上逆凌心,瘀血内阻者,宜重用附子,加桂枝9克、丹参15克、炙甘草9克,以温阳化瘀;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水邪凌肺,肾不纳气者,宜加人参9克、五味子9克、牡蛎30克,益气摄纳,以防虚脱之变。

【中成药】

1.济生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用于肾虚水肿。

2.健脾丸:每次12克,每日3次。用于脾虚水肿。

【简便方】

1.赤小豆30克、玉米须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功能利水退肿。

2.冬瓜皮15克、车前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各种水肿。

【其它疗法】

热浴法:取麻黄、羌活、苍术、柴胡、荆芥、防风、紫苏梗、柳枝、葱白各等量,煎汤热浴,令汗出。功能疏风清热,利湿行水,适用于水肿属实证者。

食疗法:

(1)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100克,鲤鱼1条(约250克),加调料一起煮汤食用。功能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2)黄芪炖猪腰:黄芪100克,猪腰2只,入调料一起炖煮后食用。功能益肾补腰,利水退肿。

【注意事项】

1.水肿当明确病因,及时治疗,这是根本解决水肿的关键。

2.注意饮食调摄。水肿初期,忌盐,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注意摄生,慎起居,避风寒,戒房劳。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6-9-25 23:45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诊断学

常见症状鉴别

便秘

【概述】

便秘即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便秘可由肠道器质性疾病引起,但大多数属单纯性便秘。食物残渣不足、肠道应急减退、排便动力缺乏、肠腔闭塞,或神经精神病变等均可导致便秘。

【病因病理】

便秘的病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

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引起便秘。

病理变化为体素阳盛,肠胃积热,以致津液耗伤,肠道失润,于是大便干结,难于排出;忧思过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劳倦内伤或病后、产后、年老体虚之人,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不能滋润大肠,甚至损及下焦精血,以致本元受亏,真阴一亏,肠道失润而更行干槁;真阳一亏,则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均使大便排出困难,秘结不通。此外,阳虚体弱,阴寒内生,留于肠胃,于是阳气不通,津液不行,故肠道艰于传送,从而引起便秘。

【诊断要点】

1.排便不畅,粪质干燥坚硬。

2.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1次,无规律性。

3.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4.体检一般无明显异常。

【辩证分型】

l.热秘症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征候分析:胃为水谷之海,肠为传导之官,若肠为积热,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干口臭,面赤身热:热积肠胃,腑气不通,故腹胀腹痛;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苔黄燥为热已伤津化燥;脉滑数为里实之征。

2.气秘症状:大便秘结,欲便不得,暧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苔薄腻,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传导失常,故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故暧气频作,胸胁痞满,糟粕内停,气机郁滞,则腹中胀气;肠胃气阻测脾气不运,故纳食减少;苔薄腻,脉弦为肝脾不和、内有湿滞之象。

以上二型为便秘实证。

3.气虚症状: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s白,神疲气怯。

舌淡嫩,苔薄,脉虚。

证候分析:气虚为肺脾功能受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虽有便意,临厕须竭力努挣,而大便并不坚硬;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故挣则汗出短气;脾虚则健运无权,化源不足,故面色?s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便后疲乏,均属气虚之象。

4.血虚症状: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甲色淡。舌淡,脉细涩。

证候分析: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故大便秘结;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心失所养则心悸;血虚不能滋荣于脑,故头晕目眩;舌淡,脉细涩为阴血不足之象。

5.冷秘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s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背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阴寒内盛,气机阻滞,故腹中冷痛,喜热怕冷;阳虚温煦无权,故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面眈,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虚内寒之象。

以上三型为便秘虚证。

【分型治疗】

1.热秘治则:清热润肠。

方药:麻于仁丸加减。

生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厚朴6克、火麻仁20克(打)、杏仁12克、白芍10克随症加减:积热重者,加黄连3克、芒硝9克(冲),以清热通腑;若津液已伤,口干欲饮者,加生地12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以养阴生津;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芦荟3克、栀子12克,以清肝通便;热伤血络,出血者,加槐花12克、地榆15克,以清热凉血。

2.气秘治则:顺气解郁,行滞通便。

方药:六磨东加减。

木香10克、乌药12克、沉香3克(吞)、生大黄9克(后下)、槟榔12克、权实12克、香附12克、柴胡9克随症加减:气郁日久化火,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加黄芩12克、山桅9克,以清热泻火;痰阻气闭,咽中梗者,加全瓜萎12克、芒硝9克(冲),以化痰通腑。

3.气虚治则:益气润肠。

方药:黄芩东加减。

黄芪20克、党参12克、陈皮9克、火麻仁20克、白蜜12克(冲)、白术15克随症加减:气虚下陷脱肛者,加升麻12克、柴胡9克、桔梗6克,以益气升举;气虚兼阴虚,伴有口于,舌红者,可加麦冬12克、五味子9克、太子参12克,以益气养阴。

4.血虚治则:养血滋阴,润燥通便。

方药:润肠九加减。

生地12克、当归12克、火麻仁20克、桃仁10克、枳壳9克、生首乌15克、玄参12克随症加减:血少而阴虚内热,出现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者,加知母12克、大黄9克,以清热;阴亏甚者,加麦冬、玉竹各12克,以养阴润燥;肠枯津亏甚者,加白蜜15克(冲)、郁李仁15克,以润燥通便。

5.冷秘治则: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加肉桂。

肉苁蓉12克、牛膝12克、当归12克、升麻3克、肉桂3克、枳壳9克随症加减:气虚,神疲乏力者,加党参12克、白术15克,以益气健脾;肾气虚明显者,加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枸杞子12克,以补肾益精;

命门火衰,见腰膝冷痛,带下、滑精、阳萎者,加半硫丸9克,以补命门,通阴阳,行寒滞,降浊通便。

【中成药】

1.麻仁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功能润肠通便。

2.当归龙荟九每次6克,每日2次,功能清热泻火通便。

3.青宁丸每次3克,每日3次,功能清热通便。

【简便方】

1.番泻叶6克,开水泡服,每日1次,适用于燥热便秘。

2.炒莱菔子6克、皂荚1.5克(研末),开水泡服,每日1次,适用于气滞痰壅便秘。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足三里、天枢、支沟、照海穴,配上巨虚、气海穴,留针20分钟,每日1次,功能润肠通便。

敷脐法:取皮硝9克,加水溶解,与皂角末1.5克调和敷脐,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热秘。

食疗法:黑芝麻、胡桃肉、瓜子仁等份,研细,稍加白蜜冲服,功能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体疗法:每日晨起作轻便运动,如太极拳。慢跑等,有利于大肠蠕动加快,改善症状。

摩腹法:以脐为中心,两手绕脐,由小到大,顺时针螺旋式转摩36圈,再逆时针方向转摩36圈,对习惯性便秘有良效。

【注意事项】

1.保持大便通畅是许多疾病整体治疗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一项重要措施,如脑卒中、重症高血压、心肌梗塞等。

2.饮食宣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3.保持情志舒畅,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