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辨証
【氣病】【血病】【氣血同病】【津液病】
氣血津液辨証,是運用臟腑學說中氣血津液的理論,分析臨証錯綜複雜的証候,以辨別氣、血、津液病變的一種辨証診斷方法。
氣血津液與臟腑有著密切的關係。氣血津液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屬於五臟六腑,它們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其生成以及運行等新陳代謝過程,都必須依賴於臟腑的功能活動。因此,如果臟腑發生病變,必然會影響到臟腑的功能。所以,氣血津液的病變和臟腑是密切相關的,在學習和運用氣血津液辨証時,都應與臟腑辨証互參。
通常把氣血津液病証劃分為氣病辨証、血病辨証、氣血同病辨証、津液病辨証四個方面。
氣病
氣過証
氣過証是指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証候。臨床以肺胃、肝膽之氣上逆的証候較為多見。
主要臨床表現:肺氣上逆,則見咳嗽、喘息渭氣上逆測見呃逆、曖氣、噁心、嘔吐;肝氣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等。
病機分析:不同臟腑之氣上逆証,其病因以及臨床表現各不相同。肺氣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濁阻肺所致,使肺氣失于宣發肅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
胃氣上逆,多因寒飲,痰濁,食積停滯於胃,阻礙氣機所致,胃氣上逆,則見呃逆、曖氣、噁心、嘔吐等症;肝氣上逆多因鬱怒傷肝,肝氣升發太過,氣火上逆則見頭痛、眩暈、昏厥,血隨氣逆而上湧,可導致嘔血。
氣滯証
氣滯証是指人體某一部分,某一臟腑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証候。多由情志不舒,邪氣內阻,陽氣虛弱、溫運無力等因素造成。
主要臨床表現:以問脹、疼痛,疼痛攻竄或陣陣發作為主症。
病機分析:本証以悶脹、疼痛為辨証要點。人體氣機以暢順為貴,如有鬱滯,輕則問脹,重則疼痛,且常呈攻竄發作。無論臟腑經絡肌肉關節,都能反映這一特點。引起氣滯的原因很多,脹、痛出現的部位狀態也不同。因此必須辨因辨位相結合。如食積胃院,以致胃氣鬱滯,故引起院腹脹問疼痛;肝氣鬱滯則以脅肋竄痛;胸痛以心肺病變為多;四肢關節痛,大多見於經絡病,等等。
氣陷証
氣陷証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致下陷的証候,常由氣虛証進一步發展而來,或者勞動用力過猛,過久損傷某一髒氣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氣虛証加上下陷証。即頭暈眼花,少氣倦怠,久泄久痢,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弱。
病機分析:本証以內臟下垂為審証關鍵。本証多由氣虛証進一步發展而來,故見頭暈眼花,少氣倦怠;脾氣不升,清陽下陷,則久泄久痢;正氣不足,升舉無力,則導致內臟下垂,臨床常見脫肛,子宮脫垂等症;舌淡苔白,脈弱皆為氣虛之象。
氣虛証
氣虛証是指全身或局部氣的減少,而導致臟腑組織功能減退的証候。多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營養不足等原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症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其中乏力、無力是其主要症狀。
病機分析:氣是人生命活動的動力,氣盛則臟腑功能旺盛,氣衰則臟腑功能減退。所以,氣虛以全身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為辨証要點。元氣不足,臟腑組織功能減退,故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氣虛則毛竅疏鬆,肌表不固故自汗;勞則氣耗,使氣更衰,故活動時諸症加劇;
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榮於舌,故見舌淡苔白;
運血無力,故脈虛無力。
血病
血行脈中,內流臟腑,外至肌膚,無處不到,血對全身各組織器官起營養、滋潤的作用。如果外邪侵襲,臟腑失調,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會出現寒熱虛實的變化。根據臨床表現,可概括為血虛、血瘀、血熱、血寒四種。
血寒証
血寒証是指寒邪客於血脈,阻礙氣機,血行不暢所引起的証候。多由感受寒邪或機體陽虛陰盛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手足或少腹疼痛,喜暖惡寒,得溫痛減。手足厥冷色青紫,婦女月經愆期,經色紫暗夾血塊。香紫暗苔白,脈沉遲澀。
病機分析:血寒証以局部疼痛喜暖,膚色紫暗為診斷要點。寒為陰邪其性凝滯,寒邪侵襲血脈測使氣機凝滯,血行不暢,而見手足少腹冷痛,膚色紫暗。
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因此喜暖怕冷,得溫痛減。寒客血脈,宮寒血瘀,故見少腹冷痛,月經愆期,或經色紫暗夾有血塊。寒凝血脈,氣血運行受阻,不能上榮於香,故舌質紫暗苔白。脈沉遲澀為寒凝血瘀之象。
血熱証
血熱証是指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所表現的証候。多由外感火熱之邪,飲酒過度,過食辛辣,惱怒傷肝,房室過度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咳血、吐血、尿血、衄血,兼見心煩,口幹不欲飲,身熱入夜尤甚,舌紅絳,脈數。婦女可見月經先期,量多。總之,以出血和伴見熱象為診斷要點。
病機分析:臟腑火熱,內迫血分,血熱沸騰,以致絡傷血溢而出現各種出血証。由於所傷臟腑不同,出血部位也不同。如肺絡傷則見咳血;胃絡傷則見吐血;膀胱絡傷則見尿血。血熱熾盛內擾心神,故見心煩;陰血被耗故口幹,熱不在氣分,故口幹但不欲飲;
熱入血分,血屬陰,故身熱入夜尤甚;血熱妄行,故月經先期量多。舌質紅線,脈數皆為血熱之征。
血瘀証
凡離開經脈的血液不能及時排出和消散,而停留於體內,或血液運行不暢,瘀積於經脈或臟腑組織器官之內的均稱為瘀血。由瘀血內阻而引起的病証,稱為血瘀証。引起血瘀的原因有寒凝、氣滯、氣虛、外傷等。
主要臨床表現:疼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常在夜間加劇。腫塊在體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內者,堅硬按之不移,又稱之為疤積。出血反復不止,色澤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膚微小血脈絲狀如縷,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脹痛。婦女常見經閉。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象細澀,總之以痛、紫、瘀、塊、澀為特點。
病機分析:血瘀証以刺痛不移,拒按,腫塊,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脈澀等為辨証要點。瘀血停積,脈絡不通,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故疼痛劇烈,如針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壓使氣機更加阻滯,疼痛加劇而拒按;夜間陰氣盛,陰血凝滯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腫塊,腫塊在肌膚組織間,色呈青紫色;如果腫塊在腹腔內部者,可以觸及到堅硬有形的塊狀物,推之不動,按之疼痛,稱之為疤積。
瘀血阻塞絡脈,氣血運行受阻,以致血湧絡破而見出血。由於瘀血停聚體內不除,堵塞脈絡,或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點是出出停停,反復不已;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因此面色黧黑,皮膚粗糙如鱗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瘀血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一樣,例如瘀阻皮下,則皮下見瘀斑;瘀阻肌表絡脈,皮膚表面出現絲狀如縷;瘀阻肝脈,則見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則見小腿青筋隆起、彎曲,甚至蜷曲成團;瘀血內阻,新血不生,婦女可見經閉。舌紫暗,脈細澀為瘀血常見之象。
血虛証
血虛証是指血液虧虛、臟腑百脈失養,所表現的全身虛弱性的証候。形成血虛証的原因很多,有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或各種急性出血;或久病不愈,傷氣耗血;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或瘀血阻絡,新血不生;或腸道寄生蟲等等。
主要臨床表現:面色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經期錯後或閉經,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病機分析;本証以面部、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虛弱為特徵。人體臟腑組織皆依賴於血的儒養,血盛則機體得其儒養故肌膚紅潤,身體強壯,血虛則肌膚失養,故見面、唇、爪甲、舌皆呈淡白色。血虛則腦髓、目睛失養,故頭暈目眩,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神失滋養而失眠,經脈、肌肉失其儒養則手足發麻,脈道失充則脈細無力。女子以血為用,血液不足,經血乏源,故經量少,經色淡,經期錯後甚至閉經不行。
氣血同病
氣血同病辨証是用於既有氣的病証,又兼見血的病証的一種辨証方法。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和血有著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兩者生理上維持協調平衡;病理上,又常常互相影響,或同時發病,或互為因果。歸納起來,臨床上常見的氣血同病的証候,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汽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等。
氣隨血脫証
氣隨血脫証是指大量出血所引起的氣脫証候。常常由於肝、胃、肺等臟腑素有瘤疾以致脈道突然破裂大出血引起,或者由於外傷,婦女崩中,產後大出血等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大出血時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昏厥,舌淡,脈微欲絕,或芤,或浮大而散。
病機分析:本証以大出血時突然出現氣脫之証為審証要點。由於氣血相互依存,當血液大量亡失之時,則氣無所依,乃隨之外脫。氣脫陽亡,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蒼白;不能溫煦四末,故手足厥冷;不能溫固肌表,故見大汗淋漓;神隨氣散,神無所主,故昏厥。舌淡,脈微欲絕,或芤,或浮大而散皆為失血亡陽氣脫之象。
氣不攝血証
氣不攝血証,又稱氣虛失血証,是指氣虛不能統血而見失血的証候,也是氣虛與失血並見的証候。多由久病、勞倦、脾虛等導致氣虛,氣虛不能統攝血液的運行,導致血溢脈外;或由於慢性失血,氣隨血耗,轉而氣虛不能攝血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氣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等。
病機分析:本証以出血和氣虛証共見為診斷依據。氣為血帥,其能統攝血液使其能正常循行於經脈之中。如氣虛統攝無權,致使血液離經外溢,故見出血証。如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在婦女則出現崩漏;
氣虛則出現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色無華。舌淡,脈細弱是氣血皆虛之象。
氣血兩虛証
氣血兩虛証是指既有氣虛之象,又有血虛之症的証候。多由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先有血虛無以化氣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質淡嫩,脈細弱。
病機分析:本証以氣虛証與血虛証並見為診斷依據。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脈弱等是氣虛的主要表現;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脈細等是血虛的主要表現。心悸失眠,為血不養心所致。在辨証時,除掌握氣血兩虛的証候外,尚須結合臟腑辨証,察明病變與哪些臟腑有關,尋找原發病,以揭露病變本質,才能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氣虛血瘀証
氣虛血瘀証是指既有氣虛之象,同時又兼有血瘀病証。多由久病氣虛,運血無力而漸致瘀血內停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身倦無力,少氣懶言,面色淡白或晦滯,胸脅部常見固定痛處,疼痛如刺,痛處不移而拒按,舌淡暗或見瘀斑,脈象沉澀。
病機分析:本証屬虛中夾實,以氣虛與血瘀証候同時並見為特點。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臟腑氣機衰減,氣虛推動無力,血行不暢而瘀滯。如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皆為氣虛之証;瘀血內阻,不通則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血行緩慢,瘀阻絡脈,故可見面色晦滯。臨床上氣虛血瘀証,以心肝病變為多見,故疼痛出現在胸脅部位。氣虛舌淡,沉脈主裡,澀脈主瘀,或舌有瘀斑均為氣虛血瘀之象。
氣滯血瘀証
氣滯血瘀証,是氣機鬱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的徵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肝氣久鬱不解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胸脅脹問,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月經閉止,或痛經,經色紫暗有塊,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
病機分析:本証以情志不舒,同時伴有胸脅脹問、刺痛,女子月經不調為診斷要點。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肝氣鬱滯,疏泄失職,故情緒抑鬱或急躁,胸脅脹問,走竄疼痛;氣為血帥,肝鬱氣滯,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內停,故漸成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肝主藏血,為婦女經血之源,肝血瘀滯,瘀血停滯,積於血海,阻礙經血下行,經血不暢則致經閉、痛經。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均為瘀血內停之症。
津液病
津液是人體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有滋養臟腑、潤滑關節、儒養肌膚等作用。其生成、輸布與排泄,主要與脾的運化,肺的通調,腎的氣化功能有密切關係。
津液病辨証,是分析津液病証的辨証方法。津液病証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個方面。
津液的病變可以由各種病因的侵擾而導致,亦可由臟腑功能的失常而形成。
水液停聚証
水液停聚証是指由於外感病因辨証/六淫,內傷七情,影響到肺、脾、腎對水液進行正常的輸布排泄所引起的疾飲、水腫等病証。水液停聚主要表現為痰、飲、水、濕四種,濕的表現類似於病因辨証/六淫濕邪的辨証,所以在這裡著重介紹水腫與痰飲。
1.水腫水腫是指體內水液停聚,氾濫肌膚所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病証。元代朱丹溪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這已成為後世歷代醫家對水腫病進行辨証治療的基礎。
陽水發病較急,病程短,水腫性質屬實者,稱為陽水。多為外感風邪,或水濕浸淫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眼瞼先腫,繼而頭面,甚至遍及全身,來勢迅速,小便短少,皮膚薄而光亮,常伴有惡風、惡寒發熱,無汗,肢體痛楚,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或咽喉腫痛,舌紅而脈浮數;或全身浮腫,來勢較緩,按之沒指,肢體沉重困倦,小便短少,院腹痞悶,納呆食少,嘔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沉。
病機分析:陽水以發病急,來勢猛,眼瞼頭面先腫,上半身腫甚為特點。風邪侵襲,肺衛受病,宣降失常,通調失職,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氾濫于肌膚而成水腫,故又稱風水相搏証。風為陽邪,上先受之,風水相搏,因此水腫先見眼瞼頭面,繼而遍及全身;
三焦不利,膀胱氣化失司,因此小便短少;伴見惡寒,發熱,惡風,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是風水偏寒,如有咽喉腫痛,舌紅,脈浮數,是風水偏熱之象。
如果水濕浸淫,脾陽被困,運化失職冰泛肌膚,而致水腫,亦屬陽水。其腫來勢較緩,逐漸遍及全身。
脾氣被困,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短少。脾主肌肉四肢,水濕困脾,濕漬肢體,則沉重困倦,其他如院門納呆,嘔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沉等皆為濕盛困脾之象。
陰水發病較緩,病程較長,性質屬虛者,稱為陰水。常由於久病正虛房室不節,勞倦內傷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眈白,神疲肢倦,院門腹脹,納果食少,大便稀搪,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脈沉;或水腫日益加劇,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s白或灰滯,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病機分析:陰水以發病緩,來勢徐,足部先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並多兼脾腎陽虛為診斷要點。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由於久病正虛,勞倦內傷,導致脾腎陽氣虛衰,致使水液代謝障礙,下焦水濕氾濫而為陰水。陰盛於下,故腫從足部和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陽虛運化無權,病及中焦,健運失常,則脘門腹脹,納呆便溏。脾主四肢肌肉,脾虛水濕內漬,則面色(白光)白,神疲肢倦。腰為腎之府,腎陽虛衰則無火溫煦,則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白光)白,為陽虛水停之象,灰滯為腎虛水泛之征。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脾腎陽虛,寒水內盛之象。
2.痰証痰和飲,都是津液變化而成,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而表現的病証,但兩者的形態不同。痰証是指水液凝聚,濃度較高,質地稠厚,停聚於臟腑、經絡、組織之間而引起的病証。因此,痰証的臨床表現頗多,故有“諸般怪証皆屬於痰”之說。
外感病因辨証/六淫,內傷七情,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均可產生痰証。前人認為痰屬陽,飲屬陰,痰因於熱,飲因於濕,在痰的方面,又有五痰之名,如風痰屬肝,寒痰屬腎,熱痰屬心,濕痰屬脾,燥痰屬肺,這是以五臟來分類的。常見的痰証有:
風痰証是指痰盛而風動的証候。多由陰虛陽亢,風勝內動夾痰,或偏食甘肥厚味,痰涎壅盛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胸脅滿悶,喉中痰嗚,痰清而多泡,突然僕倒,或見口眼(口咼)斜,舌強不語,四肢麻木,偏癱,舌紅苔膩,脈弦細滑。
病機分析:本証以眩暈,胸脅滿問,突然僕倒,喉中痰鳴等風盛內動挾痰為特點。風盛夾痰上擾,閉塞清竅而見頭暈目眩,喉中痰鳴;痰迷心竅,則神昏僕倒,舌強不語;若痰濕流注經絡,則或見四肢麻木,肢麻偏癱,口限喝斜。舌紅苔膩,脈弦細滑,均為陰虛陽亢,痰濕內蘊,鳳陽內動之象。
熱痰証痰熱互結,謂之熱痰。多因感受熱邪,或因機體陽氣亢盛,煎熬津液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煩熱,咳痰黃調,喉痹,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或發熱癲狂,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病機分析:本証以煩熱,咳痰黃稠,脈滑數等為辨証要點。痰熱內擾,則心中煩熱,甚則癲狂。熱盛煎熬津液,則咳痰黃稠。氣機阻塞,故見喉痹。痰熱結於腸胃,則便幹尿赤,痰熱互結,所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寒痰証寒痰相互凝結或痰盛而有寒象的証候為寒痰証。多因感受寒邪,或機體陽虛陰盛津液凝滯不化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四肢不舉,或骨痹刺痛,脈沉遲等。
病機分析:臨床以咳吐稀白痰,脈沉遲為診斷要點。寒痰凝結陽氣受損,或機體陽衰陰盛,失其溫煦機體和溫化津液之功,而致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經絡阻滯氣不得伸,血不得溫,故見骨痹刺痛,四肢不舉,脈沉遲等。
濕痰証是指濕聚生痰,痰盛而又兼濕象的証候故又稱痰濕証。多由脾虛不運,痰濕內生,或外感寒濕,束肺困脾,水濕內停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胸痞,納呆食少,嘔惡,身體困倦,嗜臥,痰多色白,且痰滑易出,舌苔厚膩,脈濡滑。
病機分析:本証以痰多色白,嘔惡,胸痞,舌苔厚膩為辨証要點。脾虛濕困,則納果食少;痰濕阻于上焦,氣機不舒,則見胸痞,阻於中焦,胃氣上逆而嘔惡。痰濕郁遏清陽測肢體困倦,嗜臥。脾失健運,痰濕內生,則痰多色白且痰滑而易出。舌苔厚膩,脈濡滑,皆為痰濕內盛之象。
燥痰証痰盛而兼有燥象的証候,為燥痰証。系感受燥邪或熱灼津液而化燥所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咳痰粘稠如塊、如珠、如線,量少,難以咳出,甚或痰中帶血絲,口鼻乾燥,咽喉幹痛,大便幹結,脈細滑數。
病機分析:本証以痰質粘稠,量少,難以咳出或帶血絲辨証要點。津傷化燥,燥勝則幹,所以咳痰粘稠,難以咳出;燥傷肺絡測痰中帶血絲。口鼻乾燥,咽喉幹痛,大便幹結,是燥傷肺與大腸所致,舌幹少律,脈細滑數,是疾熱津傷之象。
3.飲証飲為臟腑功能失調以致水液停積所化生的質地清稀的病理產物。飲証則泛指各種水飲所引起的病証。由於飲與疾、水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在病變中有密切聯繫,故飲証亦常稱為“痰飲”或“水飲”。多由脾陽素虛,複加外感寒濕,飲食勞倦所傷,以致運化失職,水液停積而成。根據飲邪停積部位不同,臨床又可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四類病証。但其總的發病機理均為陽虛陰盛,運化失常,水液停積所致。
痰飲狹義的痰飲為四飲之一,是指飲邪停留於腸胃的病証。常由感受寒濕,飲食所傷,或久病脾陽不振,水液停聚於胃腸所致。主要臨床表現:胸脅支滿,胃院有振水音,嘔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苔白滑,脈弦滑。
病機分析:中陽不振,水飲內停,支撐胸脅而支滿;留於胃院,故有振水音;水飲上逆,則嘔吐清水痰涎;水停中焦,故口不渴或渴不欲飲水;水阻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水飲上淩心肺測心悸氣短。苔白滑,脈弦滑,皆為水飲內停之象。
懸飲是指水飲留於胸脅所產生的証候,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懸飲。多由外感寒濕,水停胸脅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胸脅脹痛,咳唾更甚,轉側、呼吸均牽引作痛,脅間脹滿,氣短息促,脈沉而弦。
病機分析: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水留脅間,絡道被阻,氣機升降不利,故胸脅脹痛;水邪上迫於肺,影響肺主氣之功能,故脅間脹滿,氣短息促;水飲內結,則脈沉弦。
溢飲指水飲溢注於四肢肌肉所表現的病証。
多由脾虛不運,風寒來表,不得汗泄,水濕內聚,泛溢於四肢肌膚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肢體疼痛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無汗,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脈弦緊。
病機分析:肺脾之氣輸布失職冰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故肢體沉重疼痛,甚則浮腫;感受外邪,風寒束表,衛氣閉塞,則發熱惡寒無汗;水飲迫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脈弦緊,是表裡皆寒之象。
支飲指水飲停留於胸隔所表現的病証。常由外感風寒或久病脾腎陽虛,伏飲上迫於肺,肺失宣降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咳喘上逆,胸滿短氣,倚息不能平臥,浮腫多見於面部,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膩,脈弦緊。
病機分析:水飲上逆,肺氣不降,故咳喘上逆不能平臥,水液不能下輸而氾濫,故多腫在面部;水飲內擾陰寒盛則見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膩,脈弦緊,均為內有水飲之象。由於內有伏飲,易感外寒,故支飲証常反復發作,歷年不愈。
津液不足証
津液不足又稱津虧、津傷。是指由於津液虧少,全身或某些臟腑組織器官失其儒潤滋養作用所出現的以燥化為特徵的証候,由於津液不足多從燥化,故又屬內燥証的範疇。津液不足的形成,有生成不足與喪失過多兩方面的原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致津液生成減少,或因飲水過少、髒氣虛衰,津液生成不足而形成;或由燥熱灼傷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証候。
主要臨床表現:口渴咽于,唇焦而裂,甚則皮膚乾枯無澤,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病機分析:本証以皮膚口唇舌咽乾燥及便於為診斷依據。津液有滋潤肌膚,濡潤空竅的作用,津液虧少則使皮膚口唇舌咽失去儒潤滋養,故呈乾燥不榮之象;津液虧則不能儒潤大腸,而致便幹;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皆為津虧內熱之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