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99|回復: 2

[诗词研究] 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8 0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

这两年,杜甫著作的出版迎来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各种形式的杜集著作集中面世,有全集有选集,有排印有影印,可谓洋洋大观。在距今300多年前的清初,也是一个纂辑杜集蔚然成风的年代。两次出版风行,这是杜诗之幸,也是读者之幸。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最早刊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它无疑是古代杜诗注释的殿军,论杜集注释之详赡,300年间无人能敌。仇兆鳌之后的清代注杜学者,只能责难〖杜诗详注〗过于烦冗,订正一些仇氏的错误,出一个精要的注本,面向另一种需求的读者,其中较好的也就是杨伦的〖杜诗镜诠〗了。今人再做杜甫全集的集注,也只能在〖杜诗详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尽管在『求全责备』这个路子上仇注已被萧涤非领衔的〖杜甫全集校注〗超越,但其里程碑意义仍然会永载史册。

仇兆鳌去世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距今已近300年。三个世纪以来,人人尽知〖杜诗详注〗。谈到其作者仇兆鳌,却多语焉不详。民国编〖清史稿〗也没有为仇氏立传,仅在〖艺文志〗中提到了〖杜诗详注〗而已。对于喜好杜甫诗歌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仇兆鳌,原名从鱼,字沧柱,号知几子、四明先生、章溪老叟。明崇祯十一年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仇氏为人秉性质直,无论出仕入仕,始终不改刚正不阿的性情。在家乡做诸生时,就因为抗忤当地官员而被罗织罪名,很长时间才得以平反。他47岁中进士,廷试策问回答的是关于海禁的问题,他竟然在殿上直言海运方面徇私舞弊猖獗,要求海运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改革。当时的读卷官杨雍建非常赏识他,皇帝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散馆授编修。江南总督噶礼陷害陈鹏年一案,满朝文武皆知陈鹏年冤屈,却无人敢出面求情。只有仇兆鳌仗义执言,才救下陈鹏年。康熙五十一年,皇帝召见年迈的仇兆鳌闲谈民间见闻,仇兆鳌竟直言:『去年江督噶礼免官,张伯行留任,江南士庶欢腾,臣不胜大庆。』(事见〖乾隆鄞县志〗)我们知道杜甫一生秉持『致君尧舜』的理想,始终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在政治史和文学史上。后世有仇兆鳌这样一个与其理想一致、为人刚正的人为其诗作注,也可谓杜甫之幸。

仇兆鳌52岁时着手辑注杜诗。53岁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其间与顾祖禹、查慎行、阎若璩等学者交往密切。57岁时,因父亲迁葬之事辞官归乡,他居家这几年对〖杜诗详注〗的纂成至关重要。到康熙四十一年仇兆鳌65岁时,〖杜诗详注〗初稿历时13年终于完成,仇兆鳌带着稿本从鄞县赶往杭州进行刊刻,并在次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二年刊刻完成。〖杜诗详注〗的刊成也是仇兆鳌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因为这一年恰好赶上康熙南巡,仇兆鳌到吴江恭迎圣驾,将初刻的〖杜诗详注〗进呈御览。这无疑是一种极好的自荐方式,这个初刻本〖杜诗详注〗对于仇兆鳌的人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康熙见此书龙颜大悦,赐『餐霞引年』匾额。第二年仇兆鳌即重新步入仕途,入太子宫,兼翰林院检讨。随后几年,他先后担任侍讲学士、充太子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及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这段时间仇兆鳌广交学界名流,得以与同在内阁的李光地、陈廷敬、张玉书等相互切磋学问,互有补益。(事见仇兆鳌自订〖尚友堂年谱〗)

康熙四十二年至五十二年间,仇兆鳌又对〖杜诗详注〗进行了修订,这也表明〖杜诗详注〗的初刻本很有可能是仇兆鳌特地为康熙南巡赶制的。康熙五十二年,〖杜诗详注〗的增订本最终刻成,这也就是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的底本。新刊本比原书增加两卷,原有内容也进行了挖改,比如钱谦益的名字在新刊本中几乎全部被挖掉,许多转引材料的出处也在新刊本中消失了,辑佚和校勘功能就打了折扣。所以新刊本虽然是仇兆鳌亲勘的定本,但是初刻本也具有定本不具备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仇氏晚年开始对术数颇感兴趣,〖杜诗〗之外还完成了〖周易参同契集注〗和〖悟真篇集注〗,其方法大致同于〖杜诗详注〗。尽管仇兆鳌生平的许多细节如今已不能详考,但是一部〖杜诗详注〗已经足以令其名垂青史。以前常听老先生们说,在他们年轻时,物资匮乏,想找一部书读太难。我们这个时代,不仅能轻易地得到想要的读本,还能在不少的版本之间进行选择,不仅能看到当前通行印刷品的样貌,还能通过影印本一窥300年前〖杜诗〗注本的原貌,放眼漫长的历史时空,如今的读者幸甚至哉。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3-31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仇兆鳌与《杜诗详注》的学术价值

清初学者仇兆鳌(1638-1717)所著《杜诗详注》实为杜诗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是书以"会稡百家"为宗旨,采摭自宋迄明诸家注杜成果凡一百四十余种,更参以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为底本,历时二十载始成完帙。其注释体例之完备,引证之浩博,堪称古典诗歌注释学的典范。

考其学术特色,约有三端:其一,采用"分章分段"的集解体例,每诗先解题意,次释词句,末附评点,形成层级分明的阐释体系;其二,首创"内注解意"与"外注引古"的双重注释法,既疏通文义,又考镜源流;其三,附录《杜诗补注》等系列著作,构建起完整的杜诗文献系统。虽后世学者病其"援引太繁",然此种"无一字无来历"的严谨态度,正体现清初朴学精神。

今观《杜诗详注》之历史地位,实为连接宋明旧注与现代研究的关键节点。萧涤非先生主编《杜甫全集校注》虽后来居上,然仇氏开创的阐释范式仍深刻影响着当代杜诗学研究。四明先生以布衣终老,其书却成就不朽,此诚学术史之佳话也。
兴华 發表於 2025-4-11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仇兆鳌与〈杜诗详注〉的学术史意义》

仇兆鳌(1638-1717)作为清代杜诗学的集大成者,其《杜诗详注》的学术价值实需置于中国古典诗歌阐释史的长河中予以审视。此书凡二十八卷,以"集注-补注-详注"三级阐释体系建构起杜诗研究的立体框架,其文献征引之广博、考辨之精密,堪称清代考据学与文学批评结合的典范。

从版本学角度考察,《杜诗详注》康熙三十二年(1693)初刻本与后续增补本间的差异,正可见仇氏"穷年铅椠"的治学态度。其注本广采宋元以来百家注杜之说,尤以钱谦益《钱注杜诗》、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为基干,更参以史传地志、金石碑版,形成"以史证诗"的鲜明特色。如注《北征》"夜深经战场"句,不仅引《资治通鉴》考安史乱军行军路线,更辅以唐代兵制考释,此种多维互证的阐释方法,实开清代诗史互证之先河。

就体例而言,仇注每诗分"编年"、"注释"、"集评"三阶:编年部分多本黄鹤旧谱而益加精审;注释则兼训诂、典故与诗意阐发;集评更囊括刘辰翁至王嗣奭等历代评点。这种立体化注疏范式,使《杜诗详注》兼具文献汇编与文学批评的双重价值。然其备受诟病的"繁冗"之弊,实为追求"无一字无来历"的学术理想所致,此正体现清初朴学"言必有据"的治学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仇氏注杜与其政治操守的深层呼应。其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句时,特引《盐铁论》指陈时弊;解"三吏""三别"更详考唐代租庸调法。这种将诗学阐释与社会关怀结合的取向,恰与其弹劾噶礼、抗言海运的刚直品格形成互文。康熙朝士大夫"以学术经世"的精神追求,在仇注中得以充分彰显。

今观《杜诗详注》之学术命运,自四库馆臣"援据繁富"之评,至近代学者"獭祭之讥",毁誉参半的背后,实关涉古典注释学"求全"与"求精"的永恒命题。然其作为杜诗阐释史上最后一部集大成之作的历史地位,正如周勋初先生所言:"欲入杜诗堂奥者,舍仇注别无他途。"这种不可替代的经典性,正是《杜诗详注》历三百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