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0|回復: 1

[成语典故] 依样葫芦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9 0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依样葫芦〗相关人物

陶谷(903年-970年),本姓唐,字秀实,北宋大臣。

〖依样葫芦〗涵义

照别人画的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没有创新。同“依样画葫芦”。

〖依样葫芦〗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个史阁部,颇有忠心,被马、阮掣肘,却也依样葫芦。”

〖依样葫芦〗辨析

〖依样葫芦〗读音:yī yàng hú lu

〖依样葫芦〗近义词:照猫画虎、照本宣科

〖依样葫芦〗反义词:别开生面、推陈出新

〖依样葫芦〗用法:偏正式;作宾语、状语

〖依样葫芦〗造句

1、虽然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

2、同样的人生轨迹,范鸿宇可不想依样葫芦再来一回。

3、后续的骑兵依样葫芦,缰绳一兜一圈,全部都停了下来。

4、他怎么说的?把他的话依样葫芦的给我反复一遍!

5、王方等人依样葫芦,长剑在墙壁上划过,降低坠落的速度。

6、宋天雷微微而笑,他知道雷子最近也跟着吕晓青在玩〖诛仙〗,便依样葫芦地点开所对应的客户端。

7、马烈也依样葫芦,唯恐被他发现。

8、他依样葫芦似的扒下了几个黑衣人的穿戴,都是看起来比较干净没有染上血迹的,仔细叠了叠塞进破旧的背包里。

9、的正是人猿将军,将军一刀刺下来,白寻转身转过身来抓住狼蹬正要上狼背,白寻这一招刚才占了便宜,现在想依样葫芦

〖依样葫芦〗成语典故:

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才能出众,想好好表现一下升职,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

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陶谷的目的没有达到,就在住处墙上题诗:“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韩屋牡 發表於 2025-4-14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依样葫芦"之文化批判与创新精神》

(一)典源考辨
陶谷题壁事载于宋人笔记《续湘山野录》,其诗全篇为:"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此典实含双重讽喻:表层讥翰林制诰因循旧例,深层则暗讽宋初文治政策之保守。赵匡胤"依样画葫芦"之语,实乃五代文臣转事新朝之普遍困境的缩影。考《宋史·陶谷传》,其历仕四朝而位列清要,恰成"依样"传统之活注脚。

(二)文化心理透析
此成语折射中国传统社会三重矛盾:其一,科举制度下"代圣贤立言"与个人创见的张力;其二,官场文化中"萧规曹随"的生存智慧与突破窠臼的冲突;其三,艺术领域"师古"传统与"出新"要求的辩证。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论诗文"脱胎换骨"之法,正为破解"依样"困局提供思路——模仿乃必经阶段,然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三)现代转型启示
观当代教育领域,应试训练易堕"依样"窠臼;文化产业中IP改编的粗劣复制,更显"画瓢"之弊。然《桃花扇》用例启示我们:史可法之"依样",实为权臣掣肘下的无奈。这提示创新需制度保障,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恰可解构模仿与创新的二元对立——真正的传承必含创造性的转化。

(四)结语
陶谷故事之深刻,在于揭示人类永恒的困境:规范与突破的角力。宋代理学家张载言"为往圣继绝学"终须"为万世开太平",此中辩证智慧,正是破解"依样葫芦"迷思的文化锁钥。当代语境下,我们当以"温故知新"的态度,在传统地基上构筑新的精神大厦。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未逾字数限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