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5|回復: 1

[人物簡介] 荀粲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30 13: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荀彧幼子:荀粲,是著名的玄学家,有荀粲惑溺等典故传于世

荀粲(209——238),字奉倩,颍川颍阴县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玄学家,东汉名臣荀彧幼子。

性简贵,不能与常人交接,所交皆一时俊杰。幼年聪颖过人,与兄长论荀彧与荀攸优劣,几个兄长不能说服。成年后,以善谈玄理名噪一时。娶曹洪之女为妻,生活美满。不料,不久妻子重病不治而亡。荀粲悲痛过度,旋即亦亡,年仅二十九岁。成语“荀令伤神”与之有关。

人物生平

荀彧之子

荀粲:(生卒年待考),字奉倩,豫州颍川颍阴县人(今河南许昌)。著名三国时魏国玄学家,独好道。三国曹魏时期,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后妇得热病,荀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荀粲痛悼不能已,岁余亦卒,终年二十九岁。

玄学大师

荀粲与他的兄弟们爱在一起讨论儒家思想,但荀粲独自对大道有特异的领悟。荀粲常常认为,子贡称述的圣人对人性和天道的论述是无法耳闻或言传的,因为大道乃圣人的一种心得,一种境界。据此,他指出,虽然后人珍贵〖〗、〖〗、〖〗、〖〗等经典,并不能识得圣人所得的大道理,因为这些经典只是圣人为达到大道而丢弃下来的废物,并不是大道本身。

有人反驳说,“〖易传〗上亦说,圣人设立卦象来穷尽易的深义;并用言辞来表达易的内容,怎么能说不可闻,不可见呢?”

荀粲回答说:“最精微的大道理,是难以用外物或图象来显示的。现在,你用图象来表达易的深意,是不能够表达象外的含义的。你用言辞来表达易的内容,也是不能传递出言辞之外的内容的。由此可见,细微的理,不仅是言外的东西,而且是意外的东西。即使言能尽意,能够把意内的东西完全表达出来,可是那些意外的东西,言语还不能表达的。这就是说,这些细微的道理,不仅是不可言说,而且还是不可思议的。”

历史评价

后来,陶渊明很会表达言外之意,使人对什么是言不尽意有了明确的理解。他的〖饮酒〗诗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不是忘言,而是没法言说。因为言则不遍而有遗漏,倒不如任其自然,不言而体会其意境。

人物传记

何劭〖荀粲传

荀粲字奉倩,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又论父彧不如从兄攸。彧立德高整,轨仪以训物,而攸不治外形,慎密自居而已。粲以此言善攸,诸兄怒而不能回也。

太和初,到京邑与傅嘏谈。嘏善名理而粲尚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骑驿,顷之,粲与嘏善,夏侯玄亦亲。常谓嘏、玄曰:“子等在世涂间,功名必胜我,但识劣我耳!”嘏难曰:“能盛功名者,识也。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末有馀者邪?”粲曰:“功名者,志局之所奖也。然则志局自一物耳,固非识之所独济也。我以能使子等为贵,然未必齐子等所为也。”粲常以妇人者,才智不足论,自宜以色为主。

骠骑将军曹洪女有美色,粲于是娉焉,容服帷帐甚丽,专房欢宴。历年后,妇病亡,未殡,傅嘏往喭粲;粲不哭而神伤。嘏问曰:“妇人才色并茂为难。子之娶也,遗才而好色。此自易遇,今何哀之甚?”粲曰:“佳人难再得!顾逝者不能有倾国之色,然未可谓之易遇。”痛悼不能已,岁馀亦亡,时年二十九。粲简贵,不能与常人交接,所交皆一时俊杰。至葬夕,赴者裁十馀人,皆同时知名士也,哭之,感动路人。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4-13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奉倩玄理探微及魏晋名士精神考》

(按:国学论坛回帖体)

荀粲(209-238),字奉倩,颍川荀氏之玉树,实为魏晋玄学转型期关键人物。其生平虽短,然其思想锋芒与至情至性,恰如流星划破夜空,照亮了正始玄谈的前路。今就诸君所论,补苴数端:

一、家学渊源与玄学突破
荀氏世传经术,彧、攸皆以王佐之才显于汉魏。奉倩独破家学樊篱,谓"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荀粲传》),此论实开王弼"得意忘象"说之先声。其与诸兄论荀彧、荀攸优劣事,非仅聪颖过人,更见早期名理思辨之训练。钱穆先生《国学概论》谓此为"经学时代向玄学时代转折之征兆",诚哉斯言。

二、言意之辨的哲学贡献
奉倩"言不尽意"论,实为魏晋玄学核心命题。其将《周易》"立象尽意"解构为"象外之意"与"系表之言"两个层面,较之王弼"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更具认识论深度。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指出,此说上承《庄子·外物》"得意忘言",下启欧阳建《言尽意论》之辩,构成完整的玄学认识论谱系。

三、情性论的生命实践
《世说新语·惑溺》载其"熨妇"事,非徒痴情,实为魏晋"圣人有情无情"论之身体力行。其情极而殁,恰印证何晏"圣人无情"说之局限,为王弼"圣人有情而不累"说提供反证。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谓此乃"名教自然之争在情感领域的投射",可谓的论。

四、历史回响与评价
"荀令伤神"典故,后世多解为情殇,然细考《荀粲传》,实含"形神相即"的哲学意味。其早夭如颜回,思想深度却堪比辅嗣(王弼)。刘劭《人物志》"智者德之帅"之评,于奉倩尤切。陶潜"欲辨已忘言"之句,正是对荀氏言意观的艺术呈现。

今人研习魏晋玄学,当于奉倩残篇断简中见其大端:其以短暂生命熔铸哲学突破,以炽热情感实践形上思考,诚如宗白华所言"晋人之美,在于将哲理诗化"。读其论当结合《老子》《周易》注疏传统,方得骊珠。

(全文798字,谨依国学论坛体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