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8|回復: 2

[中医理论] 脉双弦、脉偏弦 索隐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30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脉双弦』『脉偏弦』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文曰:『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又见〖脉经·卷四〗:『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脉双弦』与『脉偏弦』,在寸口脉上各显示什么样的『象』?后世医家不乏想象,归纳起来,大体不外以下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脉双弦』是在或右或左之寸口脉中,显现并列两道弦脉。如丹波元简〖脉学辑要〗引吴昆〖脉语〗云:『双弦者,脉来如引二线也』『若单弦,只一线耳』。又如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中云:『有一手两条脉,亦曰双弦。』

另一种是以左右寸口脉同显弦脉称之为双弦。如〖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解作:『脉双弦者,两手左右脉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脉单弦也。』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释作:『双弦者,两手皆弦』『偏弦者,一手独弦』。

近人又有认为『双弦脉,也叫作二线脉』,『寸关尺三部有两条并行的脉管』,并提出『弦脉有单弦、双弦之分』,『脉管不是普通那样一根一根的』,脉管有分支,『很多脉管有分叉』等等。

所谓『二线脉』『弦脉有单弦、双弦之分』,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必衍生另一个相关联的问题,即为什么弦脉有『二线』?为什么弦脉有单、双之分?而在典籍中,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无『二线』?无『单』『双』之分?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弦脉的所谓『二线』『寸关尺三部有两条并行的脉管』以及单、双之分等说辞才有令人信服的依据。

欲明白『脉双弦』,必须先正确理解『脉偏弦』的含意

在今本仲景书原典中,根本无『单弦』之说。只有脉弦、脉双弦,脉偏弦。那么这个『单弦』脉是从哪儿来的?可能源自后世人对『脉偏弦』的误读与附会。因为经典条文中有『双弦』,所以就臆想,有双必有单,于是就臆造了『单弦』。正如〖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所云:『偏弦者,或左或右脉单弦也。』

而在经典中,只有『偏弦』,没有『单弦』,与『双弦』相对应的是『偏弦』。把『偏弦』解作『单弦』是误读谬解。其实仲景书中的『偏弦』根本就没有所谓『单弦』含意。不正,曰『偏』;偏,少也,稍也,略微也;偏弦犹『略弦』『稍弦』或『偏于弦』。明白了偏弦的真正含义,那么,『脉双弦』的『象』也就大体明白了。

『脉双弦』还见于〖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又见〖金匮玉函经·卷五〗辨可下病形证治第十八,〖脉经·卷第七〗病可下证第七。文字略有不同。

非常重要的是,此条文字还隐藏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文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把上述〖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中的文字『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与〖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的这段条文对勘,可以发现,〖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中的『脉双弦而迟…』一语,其文意源于〖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的这段条文的后半段。不同之处,只是在〖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中用『脉双弦而迟』替代了〖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脉紧大而迟』。

要理解『脉双弦』与『脉紧大』的关系,还得从弦脉之『弦』说起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曰:『其脉数而紧乃弦』。从医理角度审视,此处之『数』表达的不是脉率,不是表述脉的至数,因为弦脉中无『数』这个要素。因此,此处之『数』,应当训为『急』。

脉之『数』,在仲景书中,根据医理、文理与事理,根据语境,上下文义,可有不同的蕴意。在此表达的不是脉的至数,而是脉搏起伏来去之态势。此处之『数』,表达出弦脉中除了脉势应指挺劲,端长平直之外,还有『紧』急之要素。因为『弦』不能离开『弓』,所以,『弦』是有条件的。『弦』字,左为『弓』,右为『玄』(丝),丝之所以成『弦』,是因为张于弓,绷在弓上的『丝』才有张力,无『弓』之『丝』,不能成弦。『弦』一旦离开『弓』,即不再是『弦』,只能是一根绵软的『丝』,故可谓『无弓不成弦』。在此,『弓』的作用就是向外撑张,使『丝』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从此事理常识中,还可以得出结论:即『无紧亦不成弦』。从中也可以悟解,在脉象之『弦』中,无速度迟数之要素,但是,却有紧张度弛缓之要素。明白了上述事理,也就理解了『脉数而紧乃弦』的道理。

辨脉法〗第12条又云:『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浮,在此是言弦脉的脉位浅表,举之有余。紧,在此言弦脉脉势应指有力,脉来指下有一定的绷紧感。通过对〖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之『其脉数而紧乃弦』与〖辨脉法〗『脉浮而紧者,名曰弦』的对比讨论,可以得出结论:弦中必有紧象。『紧』的程度,决定了『弦』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弦』的程度越高,那么其中蕴含的『紧』象越是明显。

理解了脉紧与脉弦的关系,那么可以认为,〖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之『脉数而紧乃弦』,是对弦脉脉象的一般表述,属常规的表达,此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的特定语境下又称之为『平』,如『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此条文中之『脉平』,表达的不是『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这样一个病人,其脉象是『正常』的,若如此解释,则明显地不合医理,正确的理解应当是言此病人之『弦』,属平常多见的普通、标准的弦脉。

与上述『脉平』对比,『脉偏弦者,饮也。』此『偏弦』即是『微弦』,表达的是脉来略有弦象。而『脉紧大』,大,猛也,甚也,在本条的上下文意语境之下,表达的是超过一般的『弦』,是『更弦』,是与平常、标准的弦脉对比,『弦』的程度更高状态的特殊表述。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从〖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条文中,撷取后半段,作为独立的一条,并以『脉双弦』意象『脉紧大』之内蕴。可以这么说,『脉双弦』等同于『脉紧大』。『脉双弦』表述脉『弦』的程度特别明显。双,两也,犹倍也。双弦犹言倍弦、更弦、弦极。又〖脉经·卷第六·脾足太阴经病证〗有云『寸口脉双紧』,双,意亦同。

只有『弦』与『紧』才有强度大小的比量。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双弦』与『双紧』的原典本意,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经典中没有『双浮』『双沉』『双迟』『双数』『双微』『双弱』『双洪』的道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又云:『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此条强调脉『不弦』。『弦』,才是脉象;『不弦』,不是脉象。既然『不弦』不是脉象,那么在此强调『不弦』的用意何在?原来是在表达本证『肺饮』,『但苦喘短气』,其脉是『当弦而不弦』。因为对痰饮病来说,『弦』才是常见的『平』脉。

把〖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的相关条文重新排列: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当弦而不弦)

脉偏弦者,饮也。(微弦)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弦)

脉双弦者,寒也。(极弦)

此恰是表述痰饮病在不同状态下弦脉的不同程度的紧张度。由不弦—偏弦(微弦)—平(弦)—双弦(极弦)。

文本研究很重要,要敬畏原典,若离开原典本意,以一个原典中根本没有的『单弦』为出发点,提出『双弦脉,也叫作二线脉』『寸关尺三部有两条并行的脉管』,以及『有一手两条脉,亦曰双弦』『若单弦,只一线耳』等等,此如同构架在半空中的阁楼,这只能算是望风扑影的误读谬解,贻误后学,此风不可长。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自己的研究生导师李克绍先生曾谆谆教诲:『读书要读于无字处』,同时指出:『旧注家的错误就是脱离实践,凭空臆想,挖空心思,牵强附会。对这些旧注,如果你不能分辨正确与错误,把前人一些错误的注释当成正确的理解、学习,那你就学不到〖伤寒论〗的真正东西。前人的注解,有一些是真知灼见,不是不可以学,但是,要知道这些注解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乃至错误的见解。所以只是读前人的注解,而自己不去用心思索、辨别,那么你就容易被前人的一些错误观点牵着鼻子走。』认真地思索先生的教诲,对于正确地理解『脉双弦』『脉偏弦』,在思路与方法上应当会有所启发。

把原典中的双弦讲成是『二线脉』,把偏弦讲成是『单弦』,这是真正的误读谬论,诒误后学。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11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脉双弦与偏弦考辨》

按《金匮》《脉经》所载,脉之双弦、偏弦实为诊候精微之要。今就经旨本义,参酌诸家,略陈管见如次。

一、经文本义考
仲景言"双弦者寒""偏弦者饮",其义本明。《伤寒论》复云"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皆以双弦主阴寒内结,偏弦示饮邪偏注。尤在泾《心典》解"双弦为两手皆弦,偏弦为一手独弦",最得经旨。考《脉经》"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之文,正与阴寒凝滞之病机相合。

二、诸家异说辨
吴昆《脉语》谓"双弦如引二线"之说,实涉玄虚。徐忠可"一手两条脉"之论,尤乖生理。盖经脉循行有常,岂有寸口忽现二脉并行之理?近人所谓"脉管分叉""二线脉"云云,更属臆测。若此说成立,则二十八脉皆当有单双之别,何以经典独于弦脉特标异说?

三、名义正诂
1. 偏弦非单弦:仲景惟言"偏弦",未及"单弦"。"偏"当训为"不正""略具",如《汉书》注"偏,不正也"。《周礼》郑注"偏,犹少也"。故偏弦实指脉象略具弦意,非谓单手脉弦。后世强分"单双",实因不明"偏"字古义。

2. 双弦本质:当从《医宗金鉴》解作两手脉俱弦。此象主阴寒弥漫,阳气不布,故《金匮》直断为"寒也"。观《伤寒论》双弦而迟用大承气汤例,正是寒实内结,阳郁求伸之候。

四、诊法精义
1. 双弦诊要:两手俱见端直以长之象,按之如弓弦,主阴寒痼结。若兼迟象,多属寒实;见数者,则为寒郁化热。

2. 偏弦诊法:一侧脉略呈弦象,他脉如常,主饮邪偏注。如《金匮》痰饮咳嗽诸证,多见右寸偏弦,此饮停膈上之征。

结语:
双弦、偏弦之辨,要在明其阴阳盛衰、邪正消长之机。执"二线脉"之说者,既悖生理,复乖医理。读经当以本文为据,参以训诂,方得真诠。若舍圣贤明训而求诸玄想,岂非缘木求鱼乎?
沙舟 發表於 2025-4-19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脉双弦与脉偏弦之辨正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又《脉经·卷四》载:「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此二脉象,历代注家聚讼纷纭,然细究经文本义,当以正本清源为要。

一、双弦与偏弦之象辨
后世解「双弦」者,约有两说:
其一,谓「双弦」乃一手寸口脉现两道弦脉,如丹波元简《脉学辑要》引吴昆《脉语》云:「双弦者,脉来如引二线也。」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亦持此论。然此说臆测成分居多,盖经典脉学从未言脉道分枝之理,且浮、沉、迟、数诸脉皆无「双线」之说,独弦脉有「二线」,于理难通。

其二,以左右寸口脉俱弦为「双弦」,如《医宗金鉴》谓:「双弦者,两手左右脉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脉单弦也。」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同此。此解较近经义,然将「偏弦」等同于「单弦」,实为后世附会。

二、偏弦非单弦考
仲景书中并无「单弦」之名,仅有「弦」「双弦」「偏弦」之别。后世因「双弦」而臆造「单弦」,实乃误读「偏弦」所致。「偏」者,不正、略也,非谓「单」。《说文》:「偏,颇也。」段玉裁注:「不正曰偏。」故「偏弦」当解为「略弦」或「偏于弦」,即脉象弦意未甚,或一部稍显弦象,与「双弦」之左右俱弦相对。若强分「单」「双」,反失经旨。

三、双弦主寒、偏弦主饮之理
「双弦者,寒也」,寒邪凝敛,周身阳气受遏,故左右脉皆弦紧;「偏弦者,饮也」,饮邪停聚,多偏注一处(如胁下、胸膈),故脉象一侧略弦。此与《脉经》「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相合:寒主收引,故拘急;饮流胁下,故痛偏一侧。若执「二线脉」之说,则寒、饮之机转反晦而不明。

结语
脉学之道,当以经典为本,后世附会之说需慎辨。「双弦」即两手脉俱弦,「偏弦」为脉略弦或一部稍弦,二者皆就脉势强弱与范围而言,非关脉道分枝。明乎此,则寒、饮之辨,自可了然于胸。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