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4|回復: 1

[成语典故] 不辨菽麦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0-5 09: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辨菽麦〗相关人物

周子的哥哥

〖不辨菽麦〗涵义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不辨菽麦〗出处

三国·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孙权小子;未辨菽麦。”

〖不辨菽麦〗辨析

〖不辨菽麦〗读音:bù biàn shū mài

〖不辨菽麦〗近义词:愚昧无知、目不识丁、五谷不分

〖不辨菽麦〗反义词:博学多才、学富五车

〖不辨菽麦〗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不辨菽麦〗造句

1、我真的不敢相信,世上竟然还会有他这样不辨菽麦的人。

2、你整天读书,连这么简单的一笔帐都算不清,简直是不辨菽麦的书呆子!

3、别看他一副聪明样,其实根本是不辨菽麦,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4、他都这么大了,却连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这和不辨菽麦有何不同?

5、他刚到农村时还是个不辨菽麦的小伙子,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磨练,现在已是个精通农艺的专家了。

6、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人文凭很高,可上了工作岗位,可以说是不辨菽麦的书呆子。

7、他虽然看上去文质彬彬,可到了这里简直就是不辨菽麦,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

8、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你就有可能闹出不辨菽麦,让人贻笑大方的事情来。

9、我们郊游时,看见田里长着绿油油的植物,都以为是韭菜,正在干活的农民听了笑了起来,说:你们真是不辨菽麦,这是小麦!

10、父亲说我是一个不辨菽麦的书呆子。

〖不辨菽麦〗成语典故:

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随后,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按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当时,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聪明。周子有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晋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

别看这位周子才14岁,还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对大夫们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个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们要求有国君,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不听他的号令,那立他干什么?你们几位用得着我才立我为君,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大夫们听了,回答说:“这正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

〖不辨菽麦〗成语接龙:

不辨菽麦→麦丘之祝→祝发文身→身家性命→命蹇时乖→乖僻邪谬→谬采虚声→声动梁尘→尘羹涂饭→饭牛屠狗→狗盗鸡啼→啼笑皆非→非分之想→想望丰采→采兰赠药→药店飞龙→龙蛇飞动→动心骇目→目注心凝→凝瞩不转→转喉触讳→讳兵畏刑→刑余之人→人亡政息→息息相通→通古达变→变化如神→神意自若→若存若亡→亡国大夫→夫荣妻贵→贵阴贱璧→璧合珠连→连更晓夜→夜光之璧→璧坐玑驰→驰名天下→下笔如神→神领意得→得薄能鲜→鲜蹦活跳→跳梁小丑→丑声远播→播穅眯目→目使颐令→令人齿冷→冷水浇背→背腹受敌→敌国通舟→舟车劳顿→顿开茅塞→塞翁得马→马去马归→归心如箭→箭不虚发→发奸擿伏→伏法受诛→诛暴讨逆→逆臣贼子→子曰诗云→云锦天章→章决句断→断怪除妖→妖言惑众→众人国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成龙去→去就之分→分化瓦解→解甲归田→田父之获→获兔烹狗→狗吠非主→主一无适→适性忘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沐风餐→餐腥啄腐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4-7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辨菽麦"的认知维度与文化意蕴》

"不辨菽麦"作为汉语成语体系中的经典语汇,其认知价值与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讨。从语言学角度审视,该成语以"菽""麦"两种基础农作物为认知符号,构建了中国农耕文明特有的认知范式。菽者,豆类总称;麦者,五谷要品,二者本为先民最基本的生存物资,其辨识能力直接关联着个体的生存智慧。

考其源流,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以"未辨菽麦"贬斥孙权,实为政治攻讦之辞。然至《左传》记载晋国废立之事,此语已演变为评判认知能力的客观标准。这种语义流变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评价体系的重要特征:对实践性知识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纯粹的经学修养。士大夫阶层虽崇尚诗书礼乐,但若丧失基本的生产认知,仍会遭到"不辨菽麦"的讥评。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该成语构建了"知识-实践"的二元评价框架。其近义词群如"五谷不分""愚昧无知"均指向认知能力的结构性缺陷,而反义词"博学多才"则强调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值得注意的是,成语在现当代语境中产生了新的衍伸义,常被用于批评理论脱离实际的学术弊端,这种语义迁移反映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知识体系的规训作用。

在当代教育语境中,"不辨菽麦"现象更值得警惕。当知识传授过度局限于文本而疏离实践时,容易培养出"识得乾坤大,不识草木青"的认知失衡者。回观成语典故中周子兄长被废的记载,古人将农作物的辨识能力作为治国资格的评判标准,这种将民生根本知识置于治国理政首位的智慧,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