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93|回復: 1

[成语典故] 感恩图报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7 0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感恩图报〗相关人物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感恩图报〗涵义

感:感激;恩:恩惠;图:图谋;报:报答。感激别人的恩惠而设法报答。

〖感恩图报〗出处

宋·曾巩〖上欧阳舍人书〗:“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吴楚材等注:“即感恩图报意顿住;下乃发出绝大议论。”

〖感恩图报〗辨析

〖感恩图报〗读音:gǎn ēn tú bào

〖感恩图报〗近义词:知恩报德、结草衔环

〖感恩图报〗反义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

〖感恩图报〗用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

〖感恩图报〗造句

1、别人帮助了自己,应感恩图报;自己帮助了别人,却不应施恩望报。

2、我又不是他们孝子,为甚要走?我以后留在闯王大旗下感恩图报,决不三心二意。

3、我本来是个性情愉快感恩图报的人,但是我的眼泪禁不住要流。

4、好个华山女徒,如此感恩图报,你若大难不死,我就将我这鬼影仙踪传与你。

5、裴约那人不识抬举,我爹爹待他不薄,他却不知道感恩图报,实在该杀。

6、他们非但不感恩图报,反而下毒杀人毁寺抢得秘籍。

7、不愿去搭理而去跑去跟另一个人说感恩图报?一切都是这少年对妖兽还是比较害怕。

8、小董,我老王也是感恩图报之人,别的本事没有,以后你的事情我全力支持!

9、你答应帮助我们我们定会感恩图报,你放心老大我先走了。

10、可以说,朕给安禄山一家人加官晋爵,他应该感恩图报才是。

〖感恩图报〗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xū)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再攻打我国,我一定重赏他!”可惜一连三天都没人想出好办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年轻的渔夫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马车?”渔夫摇摇头说:“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这根划船的桨。”

说完,渔夫便跑到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伍子胥看到后,问渔夫:“年轻人,你是谁啊?”渔夫回答道:“你没看到我手里的船桨吗?当年我父亲就是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说:“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一位渔夫救了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就是他的儿子。你怎么在这里呢?”渔夫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要来攻打我们。郑定公说谁能让你们退兵,他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救过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们了。”伍子胥感叹一声,说:“是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当上大将军的。好吧,这个恩情我一定会报答的。”说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国了。

〖感恩图报〗成语接龙:

感恩图报→报仇雪耻→耻言人过→过门不入→入室昇堂→堂堂一表→表里相济→济世安人→人寿年丰→丰肌秀骨→骨寒毛竖→竖子成名→名贸实易→易子而食→食玉炊桂→桂玉之地→地老天荒→荒淫无度→度长絜短→短刀直入→入境问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衣疎食→食藿悬鹑→鹑居鷇饮→饮露餐风→风行电照→照功行赏→赏心乐事→事不宜迟→迟徊不决→决胜庙堂→堂皇正大→大而无当→当世无双→双桂联芳→芳兰竟体→体大思精→精疲力竭→竭力虔心→心安理得→得婿如龙→龙战虎争→争强斗狠→狠心辣手→手挥目送→送往迎来→来者不善→善门难开→开门见山→山枯石死→死有余辜→辜恩负义→义断恩绝→绝世佳人→人亡政息→息事宁人→人才难得→得失成败→败法乱纪→纪纲人论→论议风生→生炒热卖→卖国求利→利齿伶牙→牙牙学语→语笑喧哗→哗世取宠→宠辱不惊→惊群动众→众口同声→声誉十倍→倍日并行→行将就木→木心石腹→腹背之毛→毛遂堕井→井渫不食→食必方丈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4-14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感恩图报"的伦理价值与历史实践》

"感恩图报"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命题,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互惠伦理。考其本义,"感"者动于心,"恩"者施于行,"图"者谋其道,"报"者践其实,四字相承,构成完整的道德实践链条。宋代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以"感与报"对举,吴楚材谓其"发出绝大议论",实因触及了人伦关系的本质。

伍子胥典故尤具深意。渔父渡其脱楚,子胥赠剑嘱其"勿泄";后渔父竟自沉以明志,此乃"报"之极致。《吴越春秋》载此事,非独彰子胥之信,更显受恩者"虽死不负"的伦理自觉。值得注意的是,渔父之子复以桨歌退兵,恰成"恩报"循环的完美注脚——施恩不望报而报自至,此即《道德经》"既以为人己愈有"之妙境。

历代儒者对此多有阐发。朱子解《论语》"以德报德"谓:"当报之礼,不可不重",强调回报的适恰性;王阳明《传习录》则指出:"感恩是良知自然发用处",将之提升到心学本体高度。这种道德要求既不同于墨家"交相利"的功利计算,亦有别于道家"上德不德"的超然,而是建构在"情—理—义"三维度上的中庸之道。

今人运用此语,当辨明三重境界:其一为"契约式回报",如商业往来中的投桃报李;其二为"道义性反馈",如韩信报漂母千金;其至境则是"无相之报",若诸葛亮"鞠躬尽瘁"以报三顾之恩,超越具体利益而升华为精神契约。观当下"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诸现象,实因割裂了"感"与"报"的天然联结。

《礼记·曲礼》云:"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感恩图报"作为德性实践的起点,既是文明社会的黏合剂,更是人格完善的基石。吾辈研习此道,当如子胥赠剑时的郑重,渔父投水时的决然,在"受—施"的永恒循环中,体认中国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生命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