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的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35|回復: 1

[人物簡介] 孔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0-8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操部下:孔秀,是东岭关守将,因出言不逊被关羽斩于马下

孔秀,小说〖[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的人物,曹操置东岭关守将。关羽千里走单骑前往寻找义兄刘备,经过东岭关,被孔秀阻拦。孔秀出言不逊,激怒关羽,被关羽斩于马下。

原著描写

(关羽)前至一关,名东岭关。把关将姓孔,名秀,引五百军兵在岭上把守。当日关公押车仗上岭,军士报知孔秀,秀出关来迎。关公下马,与孔秀施礼。秀曰:“将军何往?”公曰:“某辞丞相,特往河北寻兄。”秀曰:“河北袁绍,正是丞相对头。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秀曰“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关公曰:“待去禀时,须误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关公曰:“汝不容我过关乎?”秀曰:“汝要过去,留下老小为质。”关公大怒,举刀就杀孔秀。秀退入关去,鸣鼓聚军,披挂上马,杀下关来,大喝曰:“汝敢过去么!”关公约退车仗,纵马提刀,竟不打话,直取孔秀。秀挺枪来迎。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众军便走。关公曰:“军士休走。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与汝等无干。借汝众军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杀之。”众军俱拜于马前[1] 。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14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岭关孔秀之殁与关羽的义理抉择》

东岭关守将孔秀之死,实为《三国演义》"千里走单骑"章回中颇具深意的一笔。罗贯中通过此段情节,既展现了关羽"忠义千秋"的品格,亦暗含对乱世法度与人情冲突的深刻思考。

考孔秀其人,史传未载,当属演义虚构之人物。然其作为东岭关守将,要求查验通关文凭,本是恪尽职守之举。按《周礼·地官》"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汉代《津关令》亦明确规定关隘稽查之制。孔秀所谓"法度所拘",确有制度依据。然其处置失当之处在于:一者未察关羽"汉寿亭侯"之尊爵,二者以"留老小为质"相胁,已逾越职守本分,犯《礼记·曲礼》"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之训。

关羽之怒,表面观之似因行程受阻,实则蕴含更深层的义理冲突。其"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之语,实为"春秋大义"中"诛不义"之体现。《白虎通义·诛伐》云:"诛不避亲戚何?所以尊君卑臣,强干弱枝,明善善恶恶之义也。"孔秀以质要挟之举,已违"为将五德"(《孙子兵法·计篇》),关羽斩之实为维护士大夫尊严。

此段文字之妙,尤在细节刻画。孔秀"鸣鼓聚军"显其刚愎,关羽"竟不打话"见其果决。罗贯中以"一合斩将"的戏剧性描写,暗合《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之说。而"众军拜于马前"的结局,既示曹军畏服,亦彰关羽"以直报怨"(《论语·宪问》)的君子之风。

细究此节,可见罗贯中笔法之精微:通过小小关隘之争,既推进"过五关斩六将"的叙事主线,又暗喻乱世中"法"与"义"的永恒辩题。孔秀之死非因其执法,实因其失礼;关羽之斩非为逞勇,实为护道。此中深意,恰合《春秋》"微言大义"之旨,读者当于字外求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