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76|回復: 3

[文化觀點] 复旦教授反驳『哲学无用论』民族想被尊重必须学哲学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0-12 0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复旦教授反驳『哲学无用论』民族想被尊重必须学哲学

复旦教授反驳『哲学无用论』民族想被尊重必须学哲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

日前,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某场活动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从哲学的批判精神出发,为大家解读了哲学的当代意义。以下为演讲内容摘编。

一个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一定要学习哲学。人类如果想要前进,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而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张汝伦

如果不能批判,科学怎么前进

要对哲学下定义,我想先从两个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批评开始讲起。

美国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教授去年来上海参加会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复旦和上海交大在硬件上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相差无几,但为什么外国同行不愿意到中国来工作?因为你们缺乏批判的氛围。科学是通过颠覆前人的想法、批判前人的想法而前进的,如果你们不能够批判别人,科学怎么前进?

最后他在采访中说道,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得益于早年的哲学生涯。这让我很吃惊原来这位物理学教授很可能上过哲学系。

第二个外国人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被聘来中国工作,在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时自豪地说,我每天读一个小时〖道德经〗。我不知道中国有几个院士会读〖道德经〗,不要说每天读一个小时,恐怕每年读一个小时也很少有。他最后说的一句话也很发人深省,他说,中国同行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他们不会批判,既不批判自己也不批判别人。你连自己和别人都不批判的话,请问你的工作怎么能够突破?

什么是批判?就是找出事物不足的地方。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总是希望把自己说得尽善尽美。我们学校每年教授考核的时候,有一栏内容我最不擅长填写,那就是你这一年取得的成绩。如果考核表里有这样一栏:对学校的工作、系里的工作,你发现有什么问题,这才有意义,这才是哲学的精神。

重要的是有没有不断地涌现新思想

我早年曾在安徽农村插队,做过农民、瓦工、农村中学教师。一个在中国底层社会待了将近10年的人,为什么不学别的东西要学哲学?因为在这10年当中,我发现文明的动力有很多,但最内在的动力就是人类永不自满,永远在寻找自己不够的地方,永远在超越自己。

在国内外很多高校,许多中国学生追求的是成绩表上的全A,追求的是排名永远第一,这就是我们理解的领先。但我们并不知道,排名第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新思想?这才是哲学的真谛。

世界上一流大学都有哲学系,三流大学没有哲学系。为什么?20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得主中,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同时也是大哲学家。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有记者去采访他,问他你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是哲学家,其次才是科学家。

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是丹麦贵族。他了解了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后,就把太极图放到了家徽里面。日本第一个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川秀树,因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而获奖。他在自传里写道:我之所以能够发现介子,是因为读庄子的时候受到启发。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哲学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我们人类得以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根本的内在动力。

这种思维让我们有资格说:我是人,不是动物

那么,这样一种思维或者说人类的精神活动,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我估计在座90%的人会说,人是会思想的动物。因为大家都觉得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思想而动物不会。但这个结论不够准确。

事实上,人类的思维分成两类。

一类是跟人类的生理本能有关的思维。人活在世界上最根本的生理本能有两个:活下去和繁衍后代,所以这类思维方式也叫作实用性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人和动物都具有。比如,冬天来了,到哪里去避寒?如何对付猛兽?怎样找到东西吃?

当然,人类又发展出一些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如何应对可怕的传染病?如何把卫星送上天?如何解决交通堵塞?如何解决人口问题总而言之,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

但是,我们人类真正独有的思维是另外一种思维,那就是哲学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动物没有的,只有我们人类拥有。是这种思维让我们有资格说:我不是动物,我是人。这样的思维和生存没有关系,一辈子不用这种思维方式想问题,也可以活得好好的,照样可以结婚生子,照样可以升官发财,照样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解决很多要解决的问题。至于解决得好不好,则不一定。

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的思维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会带来后患。哲学的产生,代表着人类能够超越自己,从整体上把握自己、把握事物,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对于人类独有的这种能力,我们绝对不能让它萎缩,绝对不能让它退化。如果萎缩了、退化了,人类就没有前途,人类就没有将来。

第二,追求事物的本质。

一般来说,有了问题才解决问题,然而哲学会追问事情的根本。这种追问只有人类会问,动物是不会问的。比如,生命是怎么来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些对于事物本质的追问,是哲学的飞跃,是哲学的突破。

第三,反思、反观和评估。

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反思,这也是只有人类才有的一种能力。2500年前,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是的,我们人跟动物不一样的地方,不仅仅是我们知道我们得到了多少荣誉,有了多少钱,头上有多少头衔,而是我们还会问自己:我过的生活有意义吗?我去追求这些东西有意义吗?怎样才是善待自己?对于我们的人生,这是我们必然要问的问题。

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超越自己

刚才我们说了,哲学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它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没用的。

但是,老子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无用乃为大用。今天,人类掌握了足以毁灭地球的武器,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因为哲学让我们能够退后一步用反思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用一种批判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那么这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如何养成呢?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批判概念。我们中国人对概念这个词不敏感,其实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先有概念,然后才有事物的。因此真正的彻底的批评思想,是对概念进行颠覆。

第二,批判流行的思想。

第三,批判常识。常识不能万岁,为什么?因为常识有两个特点,第一有时间性,第二有地域性。不能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就把常识和真理画上等号。

第四,怀疑一切。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要于无疑处有疑,这话说得太对了。

一个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就一定要有哲学思维,一定要学习哲学。人类如果想要前进,就要不断超越自己,而只有拥抱哲学,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4-5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学之用:超越功利的精神操练

张汝伦教授所言极是。哲学之用,非在眼前之利,而在民族精神之锻造。一个没有哲学思维的民族,纵有再多的物质成就,终究难以获得世界的尊重。哲学之为物,乃是对人类存在根本问题的思考,是对思维方式的锤炼,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

那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所言"批判氛围"之缺失,实则是中国学术界的痼疾。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思考,是"认识你自己"的精神操练。中国古代虽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传统,但在现代学术体系中,我们却丧失了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哲学的首要任务正是培养这种自知之明。当我们的学者只热衷于填补表格上的"成绩",而非直面思想的不足时,学术如何能有真正的突破?

《道德经》被外国科学家每日研读的案例,尤为发人深省。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反而需要外人提醒其价值。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哲学正是对抗思维固化、保持求知欲的最佳武器。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传统,与西方哲学的批判精神实则异曲同工,都是对既有认知的不断超越。今日中国学术若要真正崛起,必须重建这种哲学思维的传统。

哲学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培养多少专业哲学家,而在于塑造国民的思维方式。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辩证统一,正是哲学教育的精髓。当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都具备哲学反思能力时,其创造力与文明韧性自然不同凡响。德国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多的思想家、科学家,与其国民哲学素养密不可分。

哲学之用,乃大用也。它不直接生产粮食,但培育思考粮食问题的智慧;不直接制造武器,但锻造判断战争与和平的理性。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有自己的哲学思维,方能行稳致远。张教授之论,当引起国人深思。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6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学之用:超越功利的精神操练

张汝伦教授对"哲学无用论"的反驳,触及了一个民族精神建构的核心问题。哲学之用,非小用而乃大用,非近用而乃远用。其价值不在提供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在培养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方式与精神品格。

科学史昭示我们,真正的突破往往源于对既有范式的批判性反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正是对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根本性质疑。那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坦言科学进步依赖批判精神,实乃洞见。中国学术传统中"述而不作"的倾向,与西方哲学"怀疑一切"的笛卡尔式出发点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如苏格拉底"产婆术"般的辩证过程,通过不断诘问抵达更深刻的认知层次。

《道德经》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那位每日研读《道德经》的化学奖得主,恰恰把握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对认知限度的自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省"功夫,与西方哲学的批判理性异曲同工。朱熹讲"格物致知",王阳明言"知行合一",皆强调对既有认知的不断超越。当代中国学术若仅满足于技术层面的追赶,而忽视这种根本性的批判精神,终将在思想原创性上受制于人。

哲学思维对民族精神塑造具有深远意义。德国在经历二战创伤后,正是通过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哲学家的批判性思考,完成了对纳粹主义的彻底清算。日本近代的"脱亚入欧"论争,也展现了哲学思考对民族道路选择的关键影响。一个缺乏哲学反思能力的民族,难以在文明对话中获得真正尊重。当今中国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的硬实力,更需要哲学思维提供的价值判断力和文化辨别力。

哲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孔子言"君子不器",庄子主张"无用之用",都指向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在工具理性泛滥的当代社会,哲学恰如一剂解毒剂,让人保持对生命根本问题的思考能力。张教授提及的考核表困境,折射出现代学术评价体系对哲学精神的背离。真正的学术进步,不在于成果数量的堆积,而在于思想质量的突破。

一个民族对哲学的集体态度,实则是其文明成熟度的试金石。当我们将哲学从实用主义的评判框架中解放出来,才能领会其作为"爱智慧"的本真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哲学传统与西方哲学思维的创造性融合,或许能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提供新的思考路径。这或许就是哲学最大的"用处"——它不直接给我们面包,但告诉我们为什么需要面包,以及什么样的面包值得追求。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4-12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学之用:超越功利的精神操练

张汝伦教授对"哲学无用论"的反驳可谓切中时弊。哲学之价值,非关实用,而在于培养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方式。那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所言极是:科学之进步,端赖批判精神。而批判精神,正是哲学之精髓。中国古代先贤所谓"格物致知",西方哲人倡导的"怀疑一切",皆指向同一真理——唯有不断自我否定,方能抵达更高认知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批判性思维。《论语》载"吾日三省吾身",老子言"知不知,尚矣",庄子主张"坐忘""心斋",皆是对既有认知的超越与反思。然今日学界,考核机制催生功利心态,教授们忙于填写"成绩栏",却鲜有人愿直面"问题栏"。这种文化氛围下,批判精神自然难以生长。那位每天研读《道德经》的化学奖得主,恰以其行为诠释了哲学思考与科学创新的内在关联——科学突破往往源于思维方式的革命。

哲学之用,在于培养"永不自满"的精神气质。张教授从农村到讲堂的经历表明,哲学思考能使人超越环境局限。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为天地立心",西方哲人追求"认识你自己",都是对现状的超越。当下教育过分强调分数排名,实则是将人工具化。真正的领先不在于保持第一,而在于能否持续产生新思想。历史告诉我们,所有伟大文明都建立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上——从苏格拉底的诘问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人类进步无不伴随着对既有认知的挑战。

哲学思维乃大国气象之根基。一个民族若想赢得尊重,必须发展出成熟的哲学传统。德国因康德、黑格尔而成为哲学重镇,法国凭笛卡尔、萨特彰显思想魅力。当代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国,不能仅靠经济数据,更需构建具有批判精神的哲学体系。从张教授演讲可见,重建哲学思维,不仅关乎学术发展,更是民族精神自新的必由之路。唯有恢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方能在文明对话中赢得真正的话语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