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5|回復: 0

[中医世家] 妇科止血八法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1-3 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济阴纲目〗也云:『气血,人身之阴阳也。阳主升,阴主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之意,若阳有余,则升者胜,血从上窍而出,阳不足,则降者胜,血从下窍而出。』临床血下崩漏之症,多是气血、阴阳、寒热失调所致,其来势急,危害也大,属妇科危急症。故临症之时,必须慎察症候,选方用药也当稳而准。笔者治疗妇人出血,常用以下八法治疗,疗效可靠。

【养心扶脾】

    治疗崩漏有塞流、澄源、复旧三则,然『心生血』,故当养心以固本,复旧亦是一大重要法则。临床上常见心虚崩漏,其多因『忧愁思虑则伤心』,母病及子,致脾不统血,而成崩漏,所以立归脾汤方,其甘温养营,心脾皆治,为临症所常用。

    若失血过多,心血皆虚,当以养心为先,常用养心药,如桂圆肉、茯神,柏子仁、远志等品。临床也有以脾虚为主症者,其症见体倦无力,下血不止,方以扶脾为治,使脾旺则血统,经归而血止。况脾为后天之本,生血之源,且『冲脉隶属于阳明』,脾与胃相表里,扶脾与胃,可使冲任血海得以荫益。故出血宜扶脾,以资生血之源,常用药物如大枣、芡实、山药、白术等。

【和肝固冲】

    『肝藏血』肝虚下血常伴昡晕,脉见弦细者,治当养肝血,药用枸杞子、山茱萸等。若郁怒伤肝,则肝气不舒,甚则木郁克土,致脾不统血,症见下血又兼肋痛,少腹胀痛,则常以丹枝逍遥散治之。或加以玫瑰花、生牡蛎以增强疗效。

    冲为血海,经产房劳损伤及冲脉,冲任不固,每多下血,故张锡纯立方,名之安冲汤,常用药如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熟地、金樱子等品。

【益气升提】

    下血而兼气少脉弱者,气虚下陷也,以养血方内加党参、黄芪。气为血海,气升则血升,补气升陷,气虚血下量多者,用独参汤,以高丽人参9~30克水煎顿服,以取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临床也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升提,则崩漏可愈。

【炭止胶固】

    血红炭黑,古人说:『红见黑则止』取『水来克火之意』,起塞流作用。凡血下多者均可使用。临床上不同的症候,选用不同的炭类。如血热经多用地榆炭、虚寒经多加炮姜炭;腹痛有瘀加山楂炭、腹痛虚瘀加当归炭;伴眩晕者加菊花炭,引血归经加芥穗炭。

    血崩漏下,治宜补阴使阴血得守,胶类药物多属血肉有情之品,最补阴血。如温经汤、胶艾汤等均用阿胶,〖药性赋〗也云:『鹿角膠主血崩,更补虚赢劳绝。』故下血之症常以加胶类而收效。

【温经止血】

    经崩而寒者,症见口淡作呕,恶寒肢冷,舌润脉迟等,常用药如艾叶炭、炮姜炭,尽量『不用附子干姜』,恐助阳过剂而伤阴,若兼有腹痛者加砂仁。经崩寒甚者用四神汤,即破故纸、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此方虽治肾阳虚之五更泻,但临床对阳虚之崩下也有良好疗效。

【凉血止血】

    对于下血而面红、唇紫、心烦口苦、咽干舌降、身热便秘、赤脉数等血热症,药如生地、旱莲草、侧柏叶等,或如固经丸用黄柏以坚阴。李时珍曰:『热伤阴络下流红。』〖傅青主女科〗也云:『热则新血崩流。』故立凉血法。

    临床使用凉血法,应适可而止,不可过用。因往往长期或大量出血,热随血去,多由实变虚,寒凉过剂反伤脾胃。临床上崩漏症,虚热症多于实热症,故治疗上可清热于养阴之中。

【酸涩收敛】

    酸味药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经血多者可加酸味之药,以收之。常用五味子、山茱萸、石榴皮。因崩漏日久,体必见虚,常在补血养血之时,必加收敛固涩之品。如龙骨、牡蛎、赤石脂、鹿角霜、海螵蛸等。

【祛瘀止血】

    适用于少腹结痛,所下血块,大小产后,跌仆外伤,因瘀血所致者,瘀血不去则新血难安。常用方剂如失笑散、四物汤、生化汤,或以云南白药等。

    临床上崩漏属纯瘀者少见,多有兼症,临症时常以攻补兼施。当归、川芎活血有祛瘀作用,古人有『当归祛瘀良』之说,故出血期间,非有瘀症不用当归为好。川芎血中气药,善走窜,且走而不守,可使血动妄行,故崩漏之症也属慎用之。

    上述八法,临症每多兼合,或因阶段而异,不宜孤立使用,必须审因辨证,以定大法。故云:『治病有一定之法,而无一定之方。』此之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