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02|回復: 2

[医药临床] 〖名医名方〗调肝健脾汤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1-20 07: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任氏『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师从全国名中医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自创时方。临证擅长治疗内妇科杂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多次获市优秀科技论文奖和科技进步奖。

组成:醋炒柴胡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石打穿15克,半枝莲15克,虎杖10克,郁金10克,丹参10克,泽泻10克。

功能:清化肝脾湿热,活血祛瘀解毒。

主治:乙型肝炎HBsAg、HBeAg、HBcAb阳性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醋炒柴胡直入厥阴肝经,有调肝之功;白术、陈皮、茯苓、猪苓健脾渗湿;郁金祛瘀止痛,且有退黄之功;半枝莲、虎杖清解热毒,现代研究表明对乙型肝炎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参、石打穿活血祛瘀,增强肝脏血流量,扩张肝内血管,减少肝细胞坏死;泽泻利水渗湿泄热,使病邪能及时排出体外。全方共奏清肝健脾、利湿泄热、祛瘀解毒之功。

加减及备要:气虚乏力者,可加黄芪、党参,以益气补虚,增强免疫力;兼有肝阴不足者,症见肝区隐痛、口干喜饮、掌心发热、舌红少津、脉细数,酌加沙参、麦冬、白芍,以滋养肝阴;若肝气郁滞较著,症见肝区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泄肝定痛;若巩膜黄染、小溲发黄,加茵陈、山栀,以利湿退黄;如胃热较盛,牙龈出血,加山栀、知母、茜草、生地,以清热凉血。

对于乙型肝炎的治疗,张恩树指出,必须坚持用药2月以上,衡法守方,药力专攻于病所,积微成著,著而成效。此外,切忌酗酒及劳欲过度,避免滥服各种药物,以减少对肝脏的进一步伤害。

(文中所载处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天魔 發表於 2025-4-1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调肝健脾汤方义阐微与临证应用刍议

张恩树先生所创调肝健脾汤,乃融经方理法与时方创新于一体的治肝要方。观其组方,深谙"肝病传脾""湿热瘀毒互结"之病机,体现了"调肝实脾,清化并举"的学术思想,颇具任氏"然"字门"衡法守中"之特色。

一、组方精要探析
方中醋炒柴胡为君,取其醋制入肝之性,既疏肝解郁,又避劫肝阴之弊,暗合《医学衷中参西录》"柴胡善达少阳之气"之论。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四药相伍,构建"四维健脾渗湿法",既承《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训,又创新性引入猪苓增强利湿之功。半枝莲、虎杖为当代抗病毒要药,其择用体现"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现代思维,与《本草纲目》"虎杖治大热烦躁"记载相印证。丹参、郁金、石打穿组成"活血三才阵",既承《神农本草经》丹参"主心腹邪气"之效,又发挥石打穿民间草药特殊功效。

二、病机治法对应关系
该方针对乙肝"湿热瘀毒"四大病理环节:柴胡、郁金疏解肝郁;白术、茯苓健运脾土;半枝莲、虎杖清解热毒;丹参、石打穿消散瘀血。四组药物形成"疏-健-清-消"立体治疗网络,与《景岳全书》"治郁当责肝,治痰当责脾"之论一脉相承。尤妙在泽泻、猪苓通利三焦,使邪有出路,深合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旨。

三、临证化裁要诀
张氏加减法体现"三因制宜"原则:
1. 气虚型加参、芪,取法东垣补中益气汤意
2. 阴伤型配沙参、麦冬,宗魏玉璜一贯煎法
3. 气滞痛甚佐金铃子散,承《圣惠方》理气止痛之智
4. 黄疸明显合茵陈蒿汤,续仲景退黄心法
此等化裁,既守病机之本,又应变证之标,彰显"持重达变"的辨证思维。

四、应用注意
张氏强调"守方两月"的要求,实本于《伤寒论》"守法守方"之训。现代研究证实,乙肝病毒cccDNA半衰期约58日,与传统用药周期不谋而合。然需注意:
1. 定期检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
2. 舌苔转薄白、脉象趋缓和为有效指征
3. 若见ALT急剧升高,当考虑"免疫清除期"特殊反应

此方之设,既承任达然先生"轻灵透达"的学术特色,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堪称传统医学现代化应用的典范。然须谨记《千金要方》"胆欲大而心欲小"之诫,严格把握适应证候,方能用之得宜。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2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