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516|回復: 1

[医药临床] 〖名医名方〗养阴治疡方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1-20 07: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罗玲,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聘其为博士生指导老师。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委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肺系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重庆市中医药专家顾问团成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35年,临证经验丰富,完成市级科研课题3项,参编中医论著3部。曾评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

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天冬15克,玄参20克,玉竹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白及15克,乌梅12克,黄芪15克,甘草3克。

功效:益气养阴、生肌敛疮。

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用法:每剂方药加水浸泡15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煎煮三次取汁300毫升,早、中、晚饭后各服1次,日1剂,8天为1疗程。

方解:复发性口腔溃疡,在中医学中属『口疮』『口糜』等病症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复发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在口腔内浅表呈孤立的、圆形或椭圆状溃疡,溃疡部位疼痛,部分患者有口腔灼热感,病情严重者持续时间长,且反复发作,久治难愈。本病症是由于心胃有热,气阴不足,阴虚不能濡养,阴虚生内热,虚火灼伤肌肉络脉,气虚不能托毒外出所致。治宜益气养阴、生肌敛疮。方中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为君药,益气养阴,佐以天冬滋养肾阴,玄参、玉竹、石斛、天花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乌梅敛肺生津,佐以生黄芪补气固表,白及收敛生肌,生甘草清热解毒,具有敛疮生肌收口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生肌敛疮之功。

加减运用:口腔灼热感明显者加连翘;口苦者加山栀子;咽部异物感明显者加鳖甲、射干;胃脘胀者加厚朴、莱菔子;脾虚加山药、芡实;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知母;气虚有汗者加玉屏风散;阴虚有汗者加百合、浮小麦、糯稻根;舌底络脉迂曲有瘀者,加桃仁、红花;免疫力低下者加灵芝、猪苓。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舌苔厚腻者忌服。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4-17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罗玲教授“养阴治疡方”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考

罗玲教授所创“养阴治疡方”,乃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气阴两虚、虚火灼络之病机所设,其组方理法深契中医“标本兼顾”之旨,今试析其精要如下:

一、病机辨析与治则确立
口腔溃疡一症,《圣济总录》谓“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然反复发作者多属本虚标实。罗教授明辨“阴虚火炎”与“气虚不敛”互为因果:阴亏则黏膜失濡,虚火内灼;气弱则疮疡难敛,托毒无力。故立“益气养阴为主,清热敛疮为辅”之法,较之单用苦寒折火更具深意。

二、组方特色解析
1. 气阴双补,固本培元
君药取生脉散(太子参易人参)益气生津,尤宜虚不受补者;天冬、玄参滋肾阴而降浮火,玉竹、石斛养胃阴而润黏膜,合奏金水相生之效。黄芪一味,既助太子参补脾肺之气,又合白及生肌托毒,体现“补气以促敛疮”之妙。

2. 清润相济,动静结合
天花粉清胃热而不伤阴,乌梅酸敛生津而制虚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热药多选甘寒濡润之品,避黄芩、黄连之苦燥,深得“泻火存阴”要旨。

三、加减法中的辨证思维
罗教授加减法尤见功力:
连翘、栀子清心胃实火,为标热甚者设;
鳖甲、射干潜阳利咽,针对阴虚阳浮之咽异感;
厚朴、莱菔子理气消胀,防滋腻碍胃;
更以地骨皮、知母清虚热,玉屏风固表止汗,示人“同病异治”之变通。

四、临证应用要点
1. 辨证关键:宜见舌红少津、脉细数,溃疡色淡红、周围微肿,病程缠绵。若舌苔厚腻、便溏者,当先健脾化湿。
2. 现代拓展:本方对放射性口腔炎、干燥综合征伴溃疡等属气阴两伤者,亦有借鉴价值。然需注意,溃疡面深大、久不愈者,须排除白塞病等全身性疾病。

结语
此方融汇东垣益气与丹溪滋阴之法,更参合现代黏膜修复理论(如白及含胶质促创面愈合),堪称古今汇通之范例。然中医贵在辨证,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罗教授学术之真谛。

(按:原方剂量为成人常规用量,临床需因年龄、体质调整;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炙煿,保持情志畅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