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8|回復: 2

[思維啟發] 文化评析·迎接〖四世同堂〗『归来』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12-2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四世同堂〗在美国佚失的原稿找到了。据〖光明日报〗报道,老舍先生最重要的著作——〖四世同堂〗在美佚失的英文原稿被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赵武平找齐、译出,全文将刊登在2017年第一期〖收获〗上,这将是老舍先生这部巨著第一次以原初的面目示人。

原稿的重获,拼接出了一部巨著的原貌。这是在老舍先生离开50年之后,后人通过不懈的追寻,迎接老舍先生『归来』的一种仪式。

从佚失原稿的诞生、消失再到重见天日,不难看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个体命运的颠沛流离。据老舍当年初步设计,这部著作分为3部,共100段。直到1945年年底老舍才完成第一、二部。此后,老舍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所以第三部是在美国完成的。但〖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的最后13段由于各种历史因素并未出中文版。后来,〖饥荒〗手稿散佚,〖四世同堂〗原貌几乎无人得见。

作家张爱玲曾说过『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其实,所恨岂止〖红楼梦〗?如果说前两恨是自然之理,那后一恨则多是人生命途的不济。〖四世同堂〗的命运,折射了一个文化人在历史进程中的经历。如果说动荡岁月将知识分子的作品揉成了碎片扔向历史深处,今人自然有找回这些碎片、补齐历史缺憾的使命,这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呵护。

老舍先生离去50年了,他的历史地位早已被定格在了高处。2011年,曾有人罗列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使用作家作品的排名,老舍以29篇高居榜首。这些作品中,有〖骆驼祥子〗〖茶馆〗这样解剖社会的作品,也有很多展现生活的点滴喜乐,咂摸人生的细小况味:〖我们家的猫〗中猫的淘气顽皮,〖养花〗中从花草照见生命的温度,〖济南的冬天〗中体察冬日里中国城镇的灵秀……这些过滤了时代背景,指向个体生活、人生感触的作品,同样获得了持久的穿透力。正如老舍先生自叙,『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他对民族、个人带有悲悯,既不放过丑恶,也抓住大时代背景里的每一点光亮,在生命和人性的中间地带里始终保持了解之同情,因而让后世读者有深切的触动。

今年可谓中国文坛的重要节点。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大家中,今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茅盾诞辰120周年、老舍逝世50周年,如今借着〖四世同堂〗的完璧,我们又有了一次郑重回望这些巨擘的机会。他们的彷徨、探索、追求,开启了中国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的交汇,铺垫了现代中国文明的地基,彰显了古老国度的文明张力。

迎接〖四世同堂〗佚失原稿『归来』,重温文化巨擘的深邃与风骨,是在复原〖四世同堂〗的工作之外,另一项意义非凡的课题。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3-31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世同堂》原稿重光:一部经典的完整与一个时代的补遗

《四世同堂》英文原稿的发现与译出,实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桩"文献出土"式的盛事。这部历经七十载浮沉的巨著终得全璧,不仅弥补了老舍创作谱系的关键缺环,更在文本考古学层面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范本。原稿最后十三章的"复现",恰似为作家未竟的文学遗嘱补上了庄严的封印。

从文本生成史观之,这部跨越重庆、纽约双城的创作,本身就构成战时知识分子精神漂泊的隐喻。第三部《饥荒》英文稿的散佚与重现,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跨国传播的典型困境——当文化产品成为意识形态角力的载体,文本的完整性往往成为最先牺牲的代价。老舍在美期间对结局的改写,既包含作家对原初构思的修正,亦难免受到异质文化语境的影响。此次发现的文本价值,正在于其保存了作家创作思维嬗变的"地质层"。

站在接受美学角度,全本问世将重塑读者对作品的认知框架。既往以八十七章本建构的解读体系,或将因新增文本的"陌生化"效果而重构。特别是对钱默吟等人物命运的处理,完整版可能呈现更为复杂的价值取向。这种文本增殖现象,恰似《红楼梦》续书之争的现代回响,提醒我们经典作品的"完成态"往往具有历史流动性。

原稿归来的文化意义,远超单纯的文献补遗。它象征着被时代飓风撕碎的文化记忆正在被耐心缝补,更启示我们:文学遗产的传承,既需学者"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求索精神,也依赖出版机构"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担当。当老舍笔下北平的晨钟暮鼓终于在纸上完整敲响,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故事的终章,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基因的郑重确认。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4-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四世同堂》完璧归来的文化启示

《四世同堂》英文原稿的寻获与补译,实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完璧归赵"。这部历经七十载浮沉的巨著终得全貌,不仅是对老舍文学遗产的修复,更折射出文化传承中"求全"与"守缺"的辩证哲思。

一、文本流散的文明隐喻
老舍1946年赴美期间完成的《饥荒》末十三章,其命运恰似书中祁家四合院的命运——在战火与时代更迭中支离破碎。手稿的离散轨迹(重庆初撰、美国续写、中文版残缺、英文稿散佚),恰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漂泊的物化呈现。张爱玲所谓"恨《红楼梦》未完"之叹,本质是对文化断层的焦虑。而今日的文本修复,正是以文献学的严谨对抗历史的无常,这种努力本身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文明延续的象征性仪式。

二、老舍文学特质的再发现
教科书常将老舍简化为"京味作家"或"批判现实主义者",实则其创作存在双重维度:既有《茶馆》般的社会解剖,也有《养花》式的生命微察。在《四世同堂》中,这种双重性体现为宏大叙事与日常诗学的交融——钱默吟的文人风骨与小崔胡同的市井烟火同样动人。新发现章节中关于"北平饥馑"的描写,据译者透露存在大量心理白描,这种"以琐碎见洪荒"的笔法,恰是传统话本美学与现代心理叙事的创造性结合。

三、文学考古的时代意义
此次文本发掘的学术价值堪比敦煌遗书的重现。赵武平团队通过比对现存16章英文稿、日译本及中文连载本,采用"校勘学四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还原文本,其过程本身即构成重要的学术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新章节中"瑞全返乡"等情节的完整性,将改变既往对老舍抗战书写的认知——不再仅是民族苦难的呈现,更包含文化根脉的追寻。这种文本重构,实为对"文学史正义"的修复。

四、经典重估的文化自觉
在鲁迅逝世80周年、茅盾诞辰120周年的特殊节点,《四世同堂》的完整面世具有象征意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常受意识形态干扰,而今人通过文献挖掘、文本校勘进行的"文学考古",本质上是以实证精神重建文学史谱系。这种努力提示我们:对待传统,既需"温情与敬意"(钱穆语),更需严谨的学术态度。

《四世同堂》的归来,不仅是老舍个人的文学遗嘱执行,更是整个民族对文化记忆的郑重确认。当我们在2017年的《收获》杂志上触摸这些失而复得的文字时,触摸的实是文明传承中那份"为往圣继绝学"的永恒冲动。这种文化自觉,或许正是老舍在《饥荒》尾声处描写北平黎明的深意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