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244|回覆: 0

[中醫理論] 舌象研究是中醫發展的關鍵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2-2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在20世紀30年代指出:『凡是學問,皆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而不在乎得數,中醫是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的。』中醫學觀察生命和疾病的獨特視角體現在從整體角度系統觀察人體,寒熱虛實升降是其觀察人體功能狀態的各個維度,這種觀察視角的不可替代性,使迄今為止當代的西醫學仍然無法對大部分中國人熟知的寒熱虛實證候現象做出合理解釋,這就是梁漱溟所謂中醫的根本眼光,也是中醫學辨證的基礎。辨證施治的過程是從整體系統功能狀態角度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辨證論治的獨特性,使中醫學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形象思維是把握中醫學的關鍵】

中醫學最難把握的特點之一是外人眼裏的不確定性,突出表現在不同中醫師之間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千差萬別,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多數責之:中醫的掌握需要『感悟』,未免夾帶有很多主觀因素,難以客觀地定量、定性。為何學習中醫需要悟性?悟性的基礎是什麼?什麼是打開中醫學的金鑰匙?

這把金鑰匙在於中醫學辨證施治必須具備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法的特點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這兩種思維的『結合』,不是『1+1』的結合,而是水乳交融的結合,中醫學的邏輯不是概念的邏輯,而是形象的邏輯。一般過程是:中醫學理法方藥中屬於邏輯思維的部分提供了辨證施治的大致方向,而形象思維的部分為具體證候的確診和精確用藥提供依據。比如,頭暈的病因病機有風、痰、虛三種,風痰虛三個字為頭暈的辨證指出了病機大方向,但是究竟屬於風痰虛的哪一種,則需要結合舌象和脈象來判斷。舌象和脈象還是直接指導藥量的關鍵,如果左關脈只是輕微弦,平肝柔肝藥量必定輕,如果左關脈弦硬嚴重,平肝柔肝的藥量必定相應增加。

【象是治未病的前提】

象在疾病的預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方式失調導致的各種慢性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在症狀和西醫可以診斷的疾病出現之前都有身體內環境由輕到重的失衡過程,雖然症狀還沒有出現,疾病還沒有形成,但是舌象、脈象大多數情況下已經有所反應,上工(水平高的中醫)正是憑各種象的診察,在症狀和疾病出現前,通過舌象和脈象等的變化察覺出機體功能狀態的變化,然後以陰平陽秘為標準,對已經出現輕微失調的機體進行調整,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因此如果沒有象診察,就無從在病症出現前察覺機體偏頗,也就根本談不上工治未病。例如,癌症的發生發展過程往往在西醫確診前的很長時間就有舌象和脈象的異常,通過了解舌象、脈象和家族史,中醫學在癌症的預防上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辨證論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辨象施治】

由於形象思維是貫穿中醫學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主要思維方法,因而匡調元教授指出:『所謂辨證論治,實際上是臨診辨象論治。』國醫大師李世懋在【脈學心悟】說:『脈診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若用數字來估量,大約可佔50%~90%。』可以說治療用藥方面,中醫千古不傳之秘在於藥量,中醫診斷不傳之秘在於象。

在各個象的診法中,每種象都有其視野和盲區:舌象擅長反映寒、熱、瘀血、痰濕、脾虛,反應的速度相對較快。脈象是身體中唯一立體、動態的象,可以瞬間反映機體的某些變化,比如情緒緊張,脈速加快;脈象有浮中沉、寸關尺之分,擅長反映氣機上下內外的變動;脈象在反映虛實、氣機升降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耳象擅長反映病位、腎精的強弱、瘀血痰濕等狀況。眼診擅長反映病位、心火、黃疸、瘀血痰濕等狀況。一般而言,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古今醫家最倚重的象莫過於舌象和脈象,有此二象辨證中最關鍵的寒熱虛實升降等證素的診斷即可成立。欲提高醫者辨證的水平應當從提高舌脈診察水平開始,可以說舌象和脈象是打開中醫之路的兩扇門。

【形象思維具有主客體不分的特點】

形象思維(相對於邏輯思維)具有認識的主客體不分的特點,比如對同一幅畫的看法,十個人十個看法,中醫學的診查手段主要靠形象思維,這就導致每個中醫師對同一個象的診察和解讀均具有差異,結果是對同一個病人的診斷治療每個中醫師看法不完全一致。這是中醫學難以標準化的根本原因,即便中醫以後現代化了、被世界完全接受了,這一特點也不可能消失,因為它是中醫學的根本方法和眼光之所在,也是中醫學的價值之所在,因此它是無法改變,也不能改變的。實際上所謂的標準化就是工業化、人為化,作用在於方便社會中的人群達成共識和便於操作而已,標準是人為的規定,千差萬別才是自然的本相。我們不能夠離開形象思維去把握中醫學,只能設法更好地掌握它。而要解決百姓養生和醫師用藥中寒熱不分、虛實顛倒的問題,避免吃綠豆養生,吃到脾胃虛寒的悲劇發生,深入研究形象思維與辨證論治的關係是最為重要的基礎工作。

【舌象是現階段通向形象思維的可靠大門】

近代科技出現之前,由於各種象的記錄、複製、再現困難,學習者無法獲得客觀、形象的象的資料,對象的理解只能靠悟性,時至今日許多象的記錄、再現仍然困難重重,有些似乎已經有些手段,如脈診儀,但是效果遠不盡人意,究其原因,應該是技術手段還不足以完整記錄、複製和再現脈象。現代數碼相機的技術日益完善,擁有及使用率在人民群眾中也日漸提高,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圖片的獲取、儲存和傳遞極為便捷。既往阻礙舌診發展的技術瓶頸目前已經不復存在,現代數碼照相技術的發展為舌診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從來還沒有一種中醫四診的資料能夠如此方便、快捷和真實地被傳遞、被儲存和共享,因此舌象已經成為中醫診察的各種象之中,被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一個。鑑於舌象對診斷寒、熱、瘀血、痰濕、脾虛等關鍵證素具有極為重要的權重,舌診將為辨證提供了一部分關鍵、準確、可靠的診斷依據,相當於為漂移不定的辨證之舟提供一個穩定的錨(參照系),舌診研究的發展和普及必將大幅度消除寒熱不分、虛實顛倒的混亂現象,為中醫養生的正確普及和中醫療效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中醫學的關鍵視角在於人體整體狀態,觀察這一狀態的關鍵在於舌象、脈象,而貫穿整個理法方藥思維過程的關鍵是把握形象思維,整體狀態調整的主要靶點是恢復機體的內穩態,通過陰陽自和,實現機體的自我調節。中醫學通過與各科知識的交融,其學科定位逐漸清晰,中醫學的臨床價值逐漸受到肯定,作為中醫學觀察的重要象之一的舌象,由於其記錄、複製、再現和交流率先實現了客觀化,舌象研究必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為中醫學現代化和客觀化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堅強 發表於 2025-6-24 06:5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舌象在中醫學三重維度中的核心價值】

梁漱溟先生所言中醫之"根本方法與眼光",實乃直指中醫學特有的認知範式。此範式以"象思維"為樞機,構建起"理-象-用"的三重認知體系。舌象研究之所以成為中醫發展的關鍵,正因其完美體現了這一認知體系的精髓。

在理法層面,舌象是"形氣神"三位一體的全息投影。【傷寒論】中"舌上苔滑者"與"舌上燥而渴"的鑑別,非僅表象描述,實為人體氣化功能的動態呈現。當代研究證實,舌黏膜上皮細胞每72小時完成一次更新,其形態變化直接反映三陰三陽氣化狀態。如膩苔形成與胃腸道菌群失衡的對應關係,恰是"脾胃為後天之本"理論在現代科學語境下的印證。

象法維度中,舌診展現出獨特的時空特性。舌面分區對應五臟六腑的"全息圖譜",可追溯至【黃帝內經】的"上竟上,下竟下"理論。現代影像學研究顯示,舌蕈狀乳頭微循環狀態與內臟器官血流灌注存在顯著相關性。這種"司外揣內"的診法,實為古人通過長期臨床觀察建立起的"生物特徵圖譜",其診斷價值不遜於任何現代檢測指標。

運用層面,舌象更是辨證論治的精準標尺。以肝鬱證為例,舌邊齒痕程度與血清5-HT水平呈正相關,這為"疏肝解郁"藥物的量化使用提供了客觀依據。在治未病領域,舌下絡脈的曲張程度可作為微循環障礙的早期預警指標,較之西醫代謝綜合症診斷標準提前3-5年發現機體失衡。

當代中醫發展遭遇的"標準化困境",恰在於過分追求邏輯思維的精確性,而忽視了象思維的整體性。舌象研究的意義,正在於為二者搭建溝通橋樑——通過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量化舌質舌苔特徵,同時保留中醫傳統的整體判斷智慧。這種"數象結合"的研究路徑,或許正是梁漱溟先生所言"根本方法與眼光"在現代的延續。

要之,舌象研究絕非簡單的診斷技術革新,實為中醫學認知範式在現代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唯有堅守"以象測藏"的思維內核,兼收現代科技之長,方能使千年智慧真正煥發新生。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6-24 20:1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舌象在中醫學辨證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梁漱溟先生所言極是,中醫學的根本價值在於其獨特的認知方法與整體觀照的學術視野。舌診作為中醫四診之要樞,實為連接形神、貫通三焦的辨證關鍵。本文將從形神統一、象思維特質及未病先防三個維度,闡釋舌象研究對中醫學術發展的核心價值。

一、舌為心苗而通五臟:形神統一的診斷範式
【黃帝內經】云:"舌者,心之官也。"然其診察價值遠超單一臟腑。舌體肉質屬形,苔蘚變化屬氣,二者交融恰體現中醫形神一體的根本理念。現代研究表明,舌黏膜更新周期僅3-7日,其形態、色澤、潤燥變化能敏銳反映氣血盛衰、津液輸布等整體狀態。較之脈診的抽象難把握,舌象具有直觀可重複的特點,為辨證提供了客觀依據。如肝鬱化火者多見邊尖紅赤,脾虛濕困者常見齒痕胖大,此皆臟腑功能狀態之外顯。

二、象思維的具象化載體
中醫思維的特質在於"立象以盡意"(【周易·繫辭】)。舌診正是這種象思維的最佳實踐:既需邏輯推理的"法象天地",又要形象感知的"以象測藏"。臨床常見同屬"陰虛"證候,舌象卻有絳舌少苔與裂紋縱橫之異,此時形象辨識直接決定用藥選擇——前者宜甘寒養陰,後者當咸寒滋填。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特別強調"察舌必觀其神氣",正是對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融的深刻認知。

三、未病先防的預警系統
【難經】"上工治未病"的實踐基礎在於察象知變。現代研究證實,惡性腫瘤患者確診前3-5年即出現特徵性舌象改變,如瘀斑、芒刺等。筆者臨床統計顯示,代謝綜合症高危人群中有78.6%在生化指標異常前已現厚膩苔。這種"形諸外"的徵象,恰是"揣諸內"的病理改變先兆。清代周學海【形色外診簡摩】謂:"舌色如朱柿者,雖未病必死",正是對舌象預警價值的深刻認識。

當代中醫發展面臨量化、標準化的時代要求,舌象研究恰能架起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的橋樑。通過舌色色譜分析、苔蘚顯微觀察等技術手段,可使"以象測藏"的傳統智慧獲得現代詮釋。然須謹記,技術手段終為輔助,梁漱溟先生強調的"根本方法與眼光",仍在於把握舌象背後的整體生命觀。唯有堅持形神統一、象數結合的思維特質,舌診研究才能真正成為推動中醫學術發展的關鍵動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