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74|回復: 0

[思維啟發] 一物不知 深以为耻·古代士人如何博古通今?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2-2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温故】近期,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刊发的〖习近平的文学情缘〗一文披露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脱稿讲述的15个故事。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回忆: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一物不知 深以为耻·古代士人如何博古通今?

一物不知 深以为耻·古代士人如何博古通今?

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部〖〗,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鄙视饱食终日的懒惰和无所用心的自满,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好学的人。他醉心于学,忘情于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面对博物多通的孔子,当时的人们,一方面由衷感佩称颂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另一方面把他当作一部百科全书般地请益问疑。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在〖河间相张平子碑〗中,崔瑗称张衡资质懿丰,德茂才美亦何不师,焉所不学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包罗品汇,禀受无形。〖晋书〗称刘渊幼好学,经传诸子,兵法史书,无不综览,曾对同门说: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固君子之所耻也。〖南史〗记载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

对于学者来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难,难自消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1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析,就会反复穷思,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他的〖尚书古文疏证〗,用120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祛千古之大疑,成为一代名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