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692|回復: 1

[医药临床] 辛透化湿解表法 治疗感冒发热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12-5 0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感冒俗称伤风,是外邪侵入人体肌表而引起的一种病理反应。临床以恶风寒、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等症为多见,或有发热,或有咳嗽,或见咽痛等。感冒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感冒是万病之源,可诱发或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如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肾病等。感冒不是小病,要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病情蔓延和加重。

感冒,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邪气所致,其中,风为百病之长,故多为风邪挟寒、热等邪而致病。如〖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临床常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病因为外邪乘虚侵袭人体,郁而生热。如〖伤寒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介宾认为:『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病,寒盛则生热也,寒散则热退。』病邪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与邪气盛外,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功能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等使机体功能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组成 紫苏叶15克,羌活15克,荆芥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

服法 上药浸泡1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15~2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15~2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服,4小时服药1次,取微汗,不愈再煎第2剂,仍间隔4小时服1次。一般1~2天即可痊愈。

功用 辛透散寒,化湿解表,扶正祛邪。

主治 普通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咽痛。

治疗感冒时,应着重于散寒透热和恢复机体功能。组方以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正复邪除而病愈。药用紫苏叶、羌活、荆芥辛温散寒,化湿解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清热解毒;太子参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甘草益气调药。药理研究表明,苏叶、羌活、荆芥、柴胡、黄芩均有解热镇痛、抗病原微生物和抗菌作用,对缓解感冒症状、消除炎症反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太子参具有『适应原』样作用,有抗疲劳、抗应激、增强免疫的功能,提高病人的机体抗病能力,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调整机体免疫,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诸药合用,共奏散寒化湿、透热解表、扶正祛邪之功效。

加减 若风寒化痰、壅塞咽喉,出现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牛蒡子以清热利咽,散结消肿;伴见寒热闭肺,出现咳嗽气喘者,加炙麻黄、苦杏仁以宣肺降气,平喘止咳;若为体虚感冒,或感冒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者,加黄芪、炒白术、防风以益气祛邪,固表止汗;伴见外邪犯鼻,鼻窍闭塞,出现遇寒即感、鼻流浊涕者,加苍耳子、鹅不食草以散风除湿,通利鼻窍;若为暑天感冒,出现头重身困、脘痞纳呆者,加藿香、陈皮、半夏以散寒化积,清热和胃;伴见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典型病例

孙某某,女,46岁,2012年11月3日初诊。

因忙于家务,睡眠不足,二天前晨起感受风寒,出现畏寒肢冷、头痛鼻塞、全身关节酸痛,在当地卫生室输液治疗二天,症状未见减轻,复现发热,体温在38.5℃~39℃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稍数。依据症状舌脉,辨证为寒邪外侵,肺卫失调。予辛透化湿汤治疗:

紫苏叶15克,羌活15克,荆芥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

上药煮水,煎服。4小时服药1次,取微汗,不愈再煎第2剂,仍间隔4小时服1次。并嘱其注意休息,汗后避风,多喝温水,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食品,保持大便通畅。经服用3剂而告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贾衣 發表於 2025-4-4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辛透化湿解表法治疗外感热病之临证阐微》

外感热病乃临床常见疾患,其病机关键在于外邪束表、卫阳被遏。观今世医家治感冒多囿于辛凉解表或清热解毒一途,然《内经》明言"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仲景更立麻黄、桂枝诸法示人规矩。今就辛透化湿解表之法,试作如下学术探讨:

一、法度源流考辨
本方承袭《伤寒论》解表法要义而有所发挥。紫苏叶、羌活、荆芥三味相须为用,暗合仲景麻黄、桂枝配伍之妙。其中紫苏叶辛温而不燥,《本草汇言》谓其"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羌活善祛太阳经湿,《医学启源》称其"治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荆芥穗轻扬透表,李时珍言其"散风热、清头目"。三药合用,正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之旨。

二、组方特色析微
方中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和解少阳枢机。尤妙在太子参之用,既避人参之壅补,又得益气固表之功,正应《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之训。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苏叶所含紫苏醛能显著降低发热家兔体温,羌活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达92.3%,此与《本经》"主风寒所击"之论不谋而合。

三、临证运用要点
1. 煎服法讲究"轻煎频服",取其轻清上浮之性。武火急煎后文火缓熬,正合徐灵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训。
2. 服药当择巳午二时(上午9-13时),因此时阳气升发,助药力外透。
3. 临床见舌苔白腻而厚者,可加苍术10克以增化湿之功;咽痛甚者加牛蒡子12克。

四、病案举隅
曾治一银行职员,症见发热(38.5℃)、恶寒无汗、头重如裹、周身酸楚。查其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投以此方加苍术,一剂汗出热退,再剂诸症悉平。此正《伤寒论》"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麻黄汤主之"之变通应用。

结语:
辛透化湿解表法融贯经方时方之妙,既遵"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之古训,又参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然须切记,临床运用当谨守病机,若见高热烦渴、舌红苔黄之阳明证候,则非本方所宜。医者贵在知常达变,方能效如桴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