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05|回復: 0

[人物故事] 宋代史书讲究『名人效应』 文史大家们推荐过哪些好书?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2-7 09: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编撰的,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先例。毛泽东曾说:〖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我喜欢看这本书。看一遍不行,要看五遍。

宋代史书讲究『名人效应』 文史大家们推荐过哪些好书?

宋代史书讲究『名人效应』 文史大家们推荐过哪些好书?

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史书流传范围广泛,这与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其间,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他们在时人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不仅他们所撰史著广受读者喜爱和追捧,而且由他们所推举的史著也往往受到时人广泛关注,由此便形成了史书流传时的名人效应。

对于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如〖史记〗〖汉书〗等,名家不仅将其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

这方面例子非常多。在对历代名著喜好方面,如钱若水有清识,风流儒雅,好学,善谈论,尤爱〖西汉书〗,常日读一卷。可见钱氏已将阅读〖汉书〗等著作视作每日必修科目。又如黄庭坚声称:每相聚辄读数页〖前汉书〗,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则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由此可知,黄氏已将〖汉书〗视作净化心灵的神丹妙药了。再如汪藻博极群书,老不释卷,尤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在此汪氏将读史作为了终生爱好。

不仅如此,一些名家还乐意向他人推荐历史名著。如据王正德引〖逸事〗言:陈后山初携文卷见南丰先生,先生览之,问曰:曾读〖史记〗否?后山对曰:自幼年即读之矣。南丰曰:不然,要当且置它书,熟读〖史记〗三两年尔。后山如南丰之言读之,后再以文卷见南丰,南丰曰:如是足也。又如黄庭坚在〖与朱圣弼书〗中言道:公从事于仕,上下之交,皆得其欢心。又勤于公家,可以无憾,惟少读书耳。能逐日辍一两时读〖汉书〗一卷,积一岁之力,所得多矣。这是黄氏针对朱圣弼的阅读困境而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再如朱熹弟子饶宰问看〖资治通鉴〗如何,朱熹言:〖通鉴〗难看,不如看〖史记〗、〖汉书〗。〖史记〗、〖汉书〗事多贯穿,纪里也有,传里也有,表里也有,志里也有。〖通鉴〗是逐年事,逐年过了,更无讨头处。这是朱氏从阅读不同体裁史书的难易程度考虑,给予弟子的答复。

对于时人所撰史著,尤其是叙事颇具特色的史著,名家往往以极大热情予以赞扬推荐

对于刘恕及其〖十国纪年〗,司马光在〖十国纪年序〗中饱含深情地言道:道原好著书,志欲笼络宇宙而无所遗,不幸早夭,其成者,〖十国纪年〗四十二卷,包羲至周厉王〖疑年谱〗、共和至熙宁〖年略谱〗各一卷,〖资治通鉴外纪〗十卷,余皆未成,其成者亦未以传人期于瞑目然后传。病亟,犹汲汲借人书,以参校己之书,是正其失。气垂尽,乃口授其子羲仲为书,属光使撰埋铭及〖十国纪年序〗,且曰:始欲诸国各作〖百官〗及〖藩镇表〗,未能就,幸于序中言之。光不为人撰铭文已累年,所拒且数十家,非不知道原讬我之厚,而不获承命,悲愧尤深,故序平生所知道原之美,附于其书,以传来世。他又在该书末言:世称路氏〖九国志〗在五代史之中最佳,此书又过之。此后,薛季宣在〖叙十国纪年〗中亦论道:是书盖一世奇作,其叙事微而赡,简而详,疏而有旨,质而不芜,广博辞文,贤于国志、旧史远甚。在此司马氏和薛氏均表明了该书在同类史著中的突出地位。

又如叶适在评价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时指出:自史法坏,谱牒绝,百家异传,与〖〗、〖〗、〖春秋〗并行。而汉至五季,事多在记,后史官常狼狈收拾,仅能成篇,呜呼!其何以信天下也!〖通鉴〗虽幸复古,然由千有余岁之后追战国、秦、汉之前则远矣,疑词误说流于人心久矣,方将钩索质验,贯殊析同,力诚劳而势难一矣。及公据变复之会,乘岁月之存,断自本朝,凡实录、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毫发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夫孔子所以正时月日必取于〖春秋〗者,近而其书具也,今惟〖续通鉴〗为然尔。故余谓:〖春秋〗之后,才有此书。信之所聚也。可见叶氏从编修当代史著角度出发,已将李焘著述抬高到与〖春秋〗相提并论的高度。

对于编修体裁体例具有创新的史著,名家更是以极大热情予以推举

这方面,如对于袁枢的颇具创新性的〖通鉴纪事本末〗,杨万里在该书〖〗中指出:予每读〖通鉴〗之书,见其事之肇于斯,则惜其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峩,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有国者不可无此书。前有奸而不察,后有邪而不悟;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进有行而无征,退有蓄而无宗。此书也,其入〖通鉴〗之户欤!在此杨氏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对〖通鉴纪事本末〗的现实政治功用做了极为形象的概括。吕祖谦在该书〖〗中言道:予慨然曰:〖通鉴〗之行百年矣,综理经纬,学者鲜或知之。习其读而不识其纲,则所同病也。今袁子掇其体大者,区别终始,使司马公之微旨自是可考。躬其难而遗学者以易,意亦笃矣学者毋徒乐其易,而深思其所以难,则几矣。朱熹在该书〖〗中亦言:今建安袁君机仲乃以暇日,作为此书,以便学者。其部居门目,始终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於以错综温公之书,其亦〖国语〗之流矣。可见吕氏和朱氏不仅表明该书具有便于学习的优点,而且还对其编纂学价值做了深刻揭示。

又如朱熹编撰的〖资治通鉴纲目〗,不仅原书受到时人追捧,而且由此所创立的纲目体影响甚大。南宋后期,理学家真得秀在〖劝学文〗中明确指出:自今以始,学校庠塾之士,宜先刻意於二先生之书(按指张栻、朱熹),俟其浃洽贯通,然后博求周、程以来诸所论著,次第熟复,而温公之〖通鉴〗与文公之〖纲目〗,又当参考而并观焉。职教导者,以时叩击,验其进否。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纲目〗与〖资治通鉴〗在此时已成了学校重要参考教材。又理学家魏了翁在评价尹起莘的〖通鉴纲目发明〗时言:是书若行,〖纲目〗之忠臣也。以此来突显该书的编撰价值。再是对于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真德秀在该书〖〗中指出:某读其书,弥月始尽卷,则喟然曰:美哉书乎!圣祖神孙之功德,元臣故老之事业,赫赫乎!煌煌乎!备于此矣。在此真氏以自身阅读感受,对首次利用纲目体编成的本朝史给予了高度评价。

虽然印刷业在宋代发展迅猛,但一些史著能否得以顺利刊刻流传,却成了时人颇为关注的问题

此间,若有名家推举称赞,一些史著,尤其是流传较为稀少的史著,它们的命运便会有所转变。如对于孙甫〖唐史论断〗的流传命运,清人朱彝尊指出:庐陵欧阳氏、涑水司马氏、眉山苏氏、南丰曾氏交叹美之。绍兴中,曾镂板南剑州。端平间,复镌于东阳郡。今则流传寡矣。可见该书在北宋时,就历经司马光等名家盛赞,南宋时才被地方刊刻印行。对于南宋初的刊刻状况,张敦颐在该书末〖题跋〗中论述道:其〖史记〗(指〖唐史记〗)全书自公殁,取留禁中,世所可得而见者,〖论断〗而已。予家藏是本久矣,朅来掌教延平,会朝廷宽镂书之禁,应本朝名士文集有益于学者,皆许流传。乃出此书,与学录郑待聘参考旧史,重加审订,锓木于泮宫,以与学者共焉是书成于嘉祐之初,迄今百有余岁而后显,岂其传若有所待耶?由此说明该书之所以到南宋初被地方刊刻,还与朝廷放宽镂书禁令密切相关。又如对于宋敏求的〖河南志〗,司马光在该书〖〗中论述道:次道既没,太尉潞公留守西京,其子庆曾等奉〖河南志〗以请于公曰:先人昔尝佐此府,叙其事尤详,惜其传于世者甚鲜,愿因公刻印以广之,岂徒先人蒙不朽之赐于泉壤,抑亦使四方之人未尝至洛者,得之如游处已熟;后世闻今日洛都之盛者,得之如身逢目睹也,幸公留意。公从之,且命光为之序。光于次道,友人也,乌敢以固陋而辞?可见该书经文彦博和司马光推举帮助,才得以广为传布。

总而言之,从以上诸种情况来看,名家不仅有自己喜好甚至偏爱的史著,而且还常常受人邀请,以极高热情推举赞扬相关史著,以便加速或者扩大这些史著的流传范围。同时,在推举称赞方式上,他们不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而且多从阅读者的角度论述问题。具体而言,名家们有时采用直接评论,有时则以序或者跋等形式,甚至有些名人以个人亲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心得,由此彰显相关史著的优点,以期达到对相关史著流传、刊刻的助推作用。

正是因为史书流传时有了名人效应,才使得宋代史学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由此而言,名人对史书流传时的助推传播作用不容忽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