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3|回復: 0

[思維啟發] 冯梦龙的『异代知音』『草根』学者王凌与『冯学』的不解之缘 ...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12-8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冯梦龙的『异代知音』——『草根』学者王凌与『冯学』的不解之缘

20161206_003

20161206_003

游客在苏州相城区冯梦龙村参观 片

以『研究冯梦龙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2016福建冯梦龙高峰论坛日前落下帷幕。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王凌已年逾古稀,他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热情,推动福建冯梦龙研究走过了30多个不平凡的春秋。

重新评定『三言』的俗文学地位

冯梦龙,苏州人,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家,曾在崇祯年间担任过4年的福建寿宁知县。〖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他的代表作品,又称『三言』。

王凌是福建冯梦龙研究的领军人物。早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他就读过冯梦龙的『三言』,当时脑海中留下的是冯梦龙风流倜傥的形象。1982年,时任福建电台记者的王凌到寿宁县采访,发现寿宁县刚刚从日本上野图书馆获得了冯梦龙所著〖寿宁待志〗的微缩胶卷本。喜出望外的他立即借阅了这本书。在〖寿宁待志〗里,王凌发现冯梦龙在为人、为政方面都极有建树。于是,他撰写了〖寿宁待志〗的研究论文,并在国内刊物〖文献〗上发表,以此揭开了他研究冯梦龙的序幕。自此之后,王凌的生活与冯梦龙紧紧连在了一起,福建与冯梦龙的缘分也越走越近。

学术界对冯梦龙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20世纪80年代初,冯梦龙尚未得到公正评价,〖辞海〗(第2版)维持对冯梦龙的负面评价,国内学术界对冯梦龙研究持观望态度。王凌认为,应该正视冯梦龙『三言』的文学史地位。在他的积极策划、牵头组织下,1983年福建宁德地区成立全国首个研究冯梦龙的地方学术团体——『闽东冯梦龙研究会』。1984年,福建省作协召开『冯梦龙诞生410周年及任闽知县350周年纪念会』,王凌在会上明确指出:『三言』代表了冯梦龙创作的最高成就,『三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第一次把以手工业者、小贩、中小商人及其妻女为主的城市平民,作为正面人物写入作品,成为我国明清时期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是前无古人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冯梦龙首次让市民阶层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翁,站在了文学舞台的中心位置。』海峡文艺出版社编审、文艺评论家陈小培认为,王凌的观点应该是迄今为止对『三言』及冯梦龙的最准确评价。王凌的观点得到当时的福建省文联主席许怀中、省作协主席郭风、省作协秘书长陈侣白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文学报〗随即刊载其发言。

1985年,全国首届冯梦龙学术讨论会在福建宁德举办。1992年,王凌出版了冯梦龙研究专著〖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并在全国学术大会上发表长篇论文〖冯学研究七十年〗,标志着福建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发现冯梦龙的『为政之道』

『为被历史埋没的英才鸣不平的,往往首先来自于主流学界之外的草根。』王凌说,自己研究冯梦龙,是半路出家,只能算『草根』学者。

草根有草根的韧劲。30多年来,以王凌为领军人物的福建冯梦龙研究群体,立足现实,直面历史,不断把冯梦龙研究引向深入,在为冯梦龙的文学成就『平反』之后,又接连对他的『勤廉』思想与『无讼』理念研究取得突破。

在4年的寿宁知县任期中,冯梦龙展现了爱民、公正、清廉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和正直士大夫的操守。福建学术界认识到,研究和发掘冯梦龙廉政文化,对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014年,福建寿宁举办了『2014福建寿宁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首次从廉政文化的角度研究冯梦龙并取得进展。当时,王凌从剖析冯梦龙〖寿宁待志〗入手,详细考察了冯梦龙主政寿宁的所作所为,发表了〖末世廉吏冯梦龙〗一文,详细地论述了他的『为官之道』『为令之苦』和『为人之本』三方面,为冯梦龙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2014年,王凌与原宁德地委书记吕居永到寿宁县法院调研,写出〖依托梦龙文化,提升无讼理念,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贡献〗的调研报告,引起福建省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王凌结合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的司法实践,对儒家『无讼』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撰写并发表了〖小议『无讼』〗和〖冯梦龙实践『使无讼』的价值〗等冯梦龙法治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今年,他又执笔写出〖冯梦龙司法实践及法制理念的当代价值〗的长篇论文,在2016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的〖社会周刊·法治〗版上发表。文章总结了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司法实践的特点,梳理出冯梦龙的4大法治理念:『一念为民之心』的内在动力,『不求名而求实』的处世作风,坚守『廉政自律』的道德规范,实行综合治理的施政纲领。

冯梦龙法治文化的实践和理念,对当今司法实践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近来,寿宁县法院运用冯梦龙『使无讼』的法治理念,创建寿宁『无讼』新机制,令冯梦龙法治文化焕发了新活力。

让『冯学』生根发芽

王凌的脑袋中有想不完的课题。『目前,亟须探讨「冯学」取得重大突破的规律。』这不,刚刚参加完2016福建冯梦龙高峰论坛,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又忙开了。

王凌认为,『冯学』研究在不断突破中找到了自己的根,又在当代发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华丽篇章。2015年12月,福建省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与福建江夏学院挂钩,在该校设立冯梦龙文化研究所,成为全国高校首例。该校创意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从冯梦龙文化中挖掘灵感,设计开发了一大批冯梦龙文化创意产品。

王凌告诉记者,为深植冯梦龙研究的『文化之根』,目前,福建学者正全力开展『1316』工程。『1』是指不断推动冯梦龙研究有一个大的突破。『3』是指先后在通俗文艺领域、廉政文化领域、法治文化领域推动冯梦龙研究取得突破并不断扩大战果。『16』是指要进一步解开冯梦龙一生的16个谜,即『身世之谜』『入城之谜』『科举之谜』『青楼之谜』『采风之谜』『爱情之谜』『转折之谜』『社友之谜』『编撰三言之谜』『创作戏曲之谜』『投身出版之谜』『转而出仕之谜』『四年寿宁之谜』『十年退休之谜』『反清复明之谜』『魂归何处之谜』。『这「1316」工程就像是一颗颗种子,将进一步推动冯梦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生根发芽,直至根深叶茂。』王凌这样说。

如今,自称『草根』学者的王凌,却被『冯学』界称为『冯梦龙的异代知音』。『这样的称呼,可谓恰如其分。』陈侣白说,『30多年前,王凌勇敢地肯定了冯梦龙及其「三言」的历史地位。如今,福建冯梦龙研究在他的引领下,不断前行,并且硕果累累。』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4-7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草根学者的文化坚守:王凌与冯梦龙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王凌先生对冯梦龙研究的执着追求,实为当代学术史上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这位"草根"学者以数十载光阴深耕"冯学",不仅重新确立了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开创了地方文化研究的新范式。

冯梦龙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尚处于学术边缘地带。《辞海》对其负面评价的延续,反映了当时主流学界对俗文学的某种偏见。王凌先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学术盲点,通过对《寿宁待志》的发掘与研究,率先突破了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他以实证精神还原了冯梦龙作为文学家与循吏的双重形象,这种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在当时实属难得。

尤为可贵的是,王凌先生对"三言"文学价值的重估。他精准把握住冯梦龙将市民阶层推向文学舞台中心这一革命性贡献,指出其作品实为"明清时期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一论断不仅纠正了长期以来对俗文学的轻视,更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维度。海峡文艺出版社陈小培先生称此为"最准确评价",实非过誉。

在学术实践层面,王凌先生展现了地方学者的文化自觉。他牵头成立"闽东冯梦龙研究会",策划系列学术活动,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术生产力。这种"在地化"的研究路径,既避免了学术研究的空泛化,又为地方文化认同提供了学术支撑。福建由此成为冯梦龙研究的重要阵地,这与王凌先生的开拓之功密不可分。

从学术史角度看,王凌先生的治学历程具有典型意义。他既无显赫学术背景,亦非身处核心学术机构,却凭借对文化的赤诚与敏锐的学术眼光,在边缘处开新局。这种"草根学者"的学术轨迹,恰与冯梦龙关注市井生活的文学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真可谓"异代知音"。

当下重审这段学术因缘,我们不仅看到一位学者对文化传统的坚守,更应认识到地方学术力量在重构文化版图中的重要作用。王凌先生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学术创新往往源于对边缘地带的深耕,而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正赖于无数如王凌先生这般默默耕耘的"文化守夜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