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96|回復: 4

[思維啟發] 『和而不同』和『大同社会』是儒家在自相矛盾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2-12 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温故】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和而不同』和『大同社会』是儒家在自相矛盾吗?

『和而不同』和『大同社会』是儒家在自相矛盾吗?

左传昭公二十年〗里齐国名相晏婴论和与同的这段话,以正反对举的方式,讲了和重于同的道理。习近平主席引用这段话,生动而深刻地表明处理国际关系以及对待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往,应持有的和而不同的态度和基本原则。

晏婴所论之和,在先秦时期可以写作盉、龢,这两种写法恰好分别对应着五味调和与声音相和。当宰夫烹鱼时,只有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才能做成美味。齐是益的意思,洩是减的意思,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话说,就是齐之者,使酸咸适中,济益其味;不足者,泄减其味大过者,此之为和。音乐之和也大体如此。晏子又以此喻指君臣关系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他的意思是说,君认为可行的事情而其中有不可行的因素,臣可以劝阻其不可行的因素,来使其可行的事情更加完备。反之亦然。如此,政事才会平允,老百姓才会没有争斗之心。所以〖国语周语〗中说: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尚书尧典〗曰: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此,对和的描摹与向往,是中华传统文化里很早就有的一种深沉的精神追求。

晏婴所论之同,主要是针对当时齐国嬖臣梁丘据对齐景公的讨好奉承而言。根据〖左传〗的记载,梁丘据侍奉齐景公,国君说行的,他就说行;国君说不行的,他就说不行,即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当景公问晏婴这是不是和时,晏婴断然地说这是同不是和,然后就举了那两个例子。

显然,晏婴在这里对同持有一种批评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字在先秦文献中最初并非贬义。〖说文〗曰:同,合会也。〖尚书〗有九州攸同四海会同等内容。春秋时期诸侯经常有会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殷是众的意思,在这里,我们也看不出多少挞伐。而且,如果我们仅将同作贬义解,后来人们所谓求同存异及儒家所提出的大同社会就不好理解。那么,晏婴何以有贬义之说?

又据先秦文献,同字多有出现,如〖尚书盘庚〗:暨予一人猷同心。〖鲁颂閟宫〗云淮夷来同,等等。大致在商、西周时期,同字一般含有顺从、一致的意思,即对某种权威或中心的宾服。那么,很好理解,如果这个权威或中心有德爱民,众望所归,那么同就往往被理解为褒义,如果这个权威或中心并非人心所向,与之相同当然就是贬义。梁丘据对齐景公阿谀奉承、一味顺从,体现的就是后者。晏婴用同之贬义来批评他们,顺理成章。〖左传〗还记载:有一次,齐景公患上疟疾,久治不愈,梁丘据就对景公说:您侍奉鬼神比先君都好,但病仍不见好转,一定是祝、史的罪过,请诛于祝固、史嚚以辞宾。对此,晏婴从民生的角度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祝、史无过,即使有过,其根源也不在祝、史,而在于国君是否有德。一个是讨好国君、极尽奉承,一个是据德论福、直言劝谏,显然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大有不同。

晏婴赞美和而贬抑同的道理,可以在孔子所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话中,进一步得到印证。三国时期学者何晏释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晏婴讲和与同的关系,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其一,各种事物或因素的差别,是和的前提,但差别不是对立,而是能够做到求同存异、殊途而同归,实现共赢。其二,在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时,判断是非的标准必须是天命人心,而不是嗜好私欲。其三,从更为宏观的层次看,和与同具有某种统一性。〖郭店楚简五行〗:和则同,同则善。〖礼记孔子闲居〗曰:无体之礼,上下和同。前述〖礼运〗篇提到的大同社会,便是这种和的状态不断发展与演变的结果。由此可见,晏婴虽仅就君臣关系论及和与同,但他所表明的崇德义、尚和谐、重民生的理念,可谓意味深长、影响深远。

裡人 發表於 2017-9-19 07: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裡人 發表於 2017-9-19 07: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才能做成美味。

和而不同,怎能将塘泥与鱼和而同煎成美味?
裡人 發表於 2017-9-19 07:2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和而不同,故能成大同。
犹百家学术之不同而異,用诸各域,成就一之华夏,此一之华夏,便是大同。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4-11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和而不同"与"大同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和而不同"与"大同社会"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表面看似存在张力,实则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要理解二者的内在关联,需回归先秦经典的本源语境。

晏婴论"和"的精髓在于差异性的有机统一。《左传》所载"和如羹"的譬喻,揭示出"和"的本质是多元要素的相济相成。这种思想在《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表述中得到升华,形成儒家处理差异性的基本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和"的甲骨文"龢"本为编管乐器的象形,其造字本义即暗含不同音高的协调统一。

"同"的概念在先秦具有双重意涵。一方面如《说文》"合会也"所示,指事物的汇聚统一;另一方面则衍生出"苟同"的贬义。这种语义分化恰恰反映了儒家对表面一致与实质统一的严格区分。《周礼》记载的"殷见曰同",强调的是诸侯间基于礼制的有序聚合,与梁丘据之流的曲意逢迎有本质区别。

"大同"思想在《礼记·礼运》中形成完整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里的"同"绝非消灭差异的单一化,而是"讲信修睦"基础上的和谐共处。郑玄注"大同"为"犹和也",正揭示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这种社会理想既保持"男有分,女有归"的差异秩序,又实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价值共识。

从哲学层面看,"和而不同"是方法论,"大同社会"是目的论。前者为"用",后者为"体";前者强调过程,后者描绘境界。二者统一于儒家"一多相融"的宇宙观:《周易》讲"天下同归而殊途",董仲舒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都体现着差异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当代文明对话中,这种智慧更显其价值。习近平主席引用晏婴之喻,正是要说明:真正的和谐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共识。这种思维模式,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