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5|回復: 0

[未定] 本末颠倒 大学英语是必修语文是选修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2-20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大学英语”是必修课,而“大学语文”只是选修课?“大学英语”比“大学语文”更重要的理由是什么?学了“大学英语”就能国际化吗?学了“大学英语”,对个人就业有重要帮助吗?“大学英语”是公民个人生活的基本应用吗?


中国大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英语真的比汉语更重要吗?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是全民学英语。英语当然很重要,这不用论证,岂止是英语很重要,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同样都很重要,这同样不用论证。英语虽然重要,但需要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并一直学习到研究生阶段吗?所有的人都需要学外语吗?中国人又有多少能够用外语交流、能够阅读外文书籍、能够用外语写作?我们不禁要问,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值得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时期,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精华有很多,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学习,比如历史、地理、哲学、文化、法律、社会、伦理等,它们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与素质,对人终身受用。错过了大学及以前的学习时期,学习起来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功半”都达不到。但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对学习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的“重视度”远远不如外语。


现在的状况是,中国人的学历越来越高,大学本科已经成了基本学历,每年都有大量的硕士、博士“产出”,但文化素质却似乎越来越低,很多人大学都毕业了,却分不清祖国的东南西北,不知道浙江在哪里,不知道湖北、湖南的那个“湖”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山东、山西的那个“山”是什么山。不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不知道中国主要朝代的历史顺序,不知道“魏晋”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西汉和东汉怎么区分,不知道北宋和南宋怎么区分。简单的思想都表达不清,说话完全不讲逻辑,不知道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等。


我要说的是,英语学得再好也变不成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但如果中文学得不好,却会越来越不像一个中国人。所以我一直认为,外语应该专业化,如果准备以后从事外语专业,或者从事对外语要求很高的专业,那么他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就加强外语学习,我们可以规定某些专业人士必须学习外语,必须考外语,而没有必要规定所有的专业都必须学习外语。


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人前往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等国家学习和交流。我认为,目前中国人学习法语、德语、日语等的模式和方法应该是学习外语的正确途径,可以概括为:确实需要就学习,也会学得很快很好;不需要就不学习,硬性学习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很痛苦。


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人的语文水平是否随着学历提高而有所提高呢?我始终认为,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以及工科,语文都是基础,不管是什么专业,都需要用中文表达、中文书写。很多问题并不是专业的问题,而是语文的问题。随便抽一份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的本科(或硕博)毕业论文,都可以发现很多语文上的问题。很多文科教师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花在语文指导上的时间和精力比花在专业指导上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多。


所以我认为,在大学不仅需要学习语文,而且需要加强学习语文,语文学习得好,专业学习将会事半功倍。研究生教育也是这样,硕士研究生考试,外语应该降为选考,是否考以及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根据具体专业的需要来决定,而语文应该提升为必考,成为素质考试。


当今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外语考试,外语扮演着“拦路虎”的角色,很多人都被外语这只“拦路虎”拦在了研究生大门之外,这很不正常。


语文之所以不被大学重视,我认为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的误解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所理解的“语文”还是小学的语文、中学的语文,这种层面的语文不过是“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当然是用不着费那么大的劲儿去学习的。


目前,很多大学语文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还停留在“小学语文”、“中学语文”的“语文”概念上,这实际上是大学语文不受重视、大学生不欢迎大学语文的重要原因。所以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重视大学语文,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改变观念,改革、探索大学语文。


“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这是三种不同层次的语文:小学语文主要是字词句层面上的基础学习,语言能力上的培养是学会规范说话,并能够规范书写;中学语文主要是篇章理解的问题,语言学习上重叙述、描写等日常的表达,重点是阅读和理解,当然还包括基础写作;而大学语文则主要是精神、文化、情感、思想及其相应表达的学习,重点不再是识字,不再是如何理解文章,不再是记叙、抒情层面上的表达和书写,而是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汉语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在汉语表达的层面上理解思想、文化,反过来在思想和精神的层面上加深对汉语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表达复杂思想文化和精神的水平。


从语言上来讲,汉语的微妙性、汉语的情感性、汉语的思想性、汉语的文化性、汉语的复杂性等,才是大学语文的核心和根本。所以,大学语文是语言学习,更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学习,是历史学习、哲学学习、文学学习,也是道德、社会、艺术、逻辑等知识的学习;大学语文是语言层面上的大综合,是一个中国人应该用一生来学习的课程。可以说,“小学语文”的“文”是文字,“中学语文”的“文”是文章,“大学语文”的“文”是文化。


来源:鼎新智库     原题:炮轰教育部:凭啥中国大学里英语是必修课 语文只是选修?  有删减
无端 發表於 2025-4-3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角论语言教育之本末】

阁下所提之问,实关涉文化主体性与教育根本宗旨。今试以"明体达用"之理析之。

一、语言教育当以固本为先
《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语言乃文化之载体,母语能力实为思维之根基。今大学语文沦为选修,犹使树木离其根本而求枝叶茂盛。观历代科举取士,首重经义文章,非为排斥外来智慧,实因"文以载道"乃文明传承之要义。今学子不知"魏晋"之变、不辨"两宋"之分,恰如钱穆先生所言:"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此非反对外语学习,乃强调文化主体性不可失。

二、外语教育贵在因材施用
孔子设教,首重"因材施教"。今以外语为全民必修,有违"各得其宜"之教。外语之用,当如《周礼》所载"象胥"(译官)之职,专业者精研即可。明末徐光启译《几何原本》,清季严复译《天演论》,皆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今强令考古学者与计算机学者同修英语学分,犹使匠人习农事,非不美也,非其急务也。

三、国际化非唯语言一途
唐长安有波斯邸,宋泉州设蕃坊,皆未改华夏文明之本。真正的国际化,当如张骞通西域"凿空"而不失汉节,鉴真东渡传法而坚守唐风。语言仅为工具,文化自信方为根本。日本明治时期翻译西方典籍三万余册,然其教育始终以国语为国本,此可资镜鉴。

四、教育失衡之弊已现
《论语》载子夏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今外语教育过度扩张,已致"小学而大遗"。观乎大学生不识五岳、不辨九州,恰如顾炎武批评的"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王力先生曾言:"西语固当通,国文尤当精。"而今本末倒置久矣。

建议之道:
1. 大学语文当列为通识核心课程,以经史子集筑基
2. 外语必修范围宜限国际交流密切之专业
3. 建立"专业外语"认证体系,替代泛化考核
4. 增设"中国文化要义"必修模块,补人文素养之缺

昔朱熹教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今之教育当回归此道。外语如餐刀,母语似饭碗,焉能令人人持刀而弃碗乎?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本可兼顾,关键在执两用中,使各安其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