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7|回復: 0

[城建考古] 四川安宁河流域发现川西南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存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12-20 13: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四川安宁河流域发现川西南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存

四川安宁河流域发现川西南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存

羊耳坡遗址第103号墓,『甲』字型墓。

中新网西昌12月18日电 (王鹏)记者18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于今年在四川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发现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以及四川境内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先秦时期聚落群遗址。

今年8月初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德昌县文物管理所、米易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织了十余支考古队伍、一百余位专业人员对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段施工涉及的18处文物点逐步开展了科学考古发掘工作。

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已完成了10000余平方米的田野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各文物点主要集中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部分遗存可能进入西汉早期,另有少量南诏大理时期和清代晚期遗存。主要成果有280余座墓葬,500余座灰坑、房址、灰沟、灶、窑,另有3500余个柱洞,以及3200余件小件标本。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现的3200余件小件标本主要为墓葬随葬品,另有大量标本出土于文化层和其他遗迹。小件标本多为陶器,主要是圈足和平底两类器物。石器多为磨制工具类以及打制石器。此外,羊耳坡、新庄遗址墓葬中也发现少量青铜器、铁器和饰品。

『这是我们发现的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所副所长陈苇告诉记者,2015年发现的庙门前遗址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该遗址距今4800至4500年,此次发现的陈家烧房遗址和大厂遗址墓葬随葬品也显现出浓厚的新石器时代特征。『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正逐渐清晰起来。』

陈苇表示,在安宁河流域发现的先秦时期聚落群,是四川境内发现的除成都平原以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先秦时期聚落群,在全国都十分罕见,是目前川西南最成体系、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各先秦时期聚落遗址已发现并清理了3500余个柱洞,这些柱洞分布密集,少量呈规则分布,可以明确辨认房屋遗迹。而大量的柱洞呈不规则分布,部分存在打破关系,这为我们探讨居址内多次建房提供了线索。

ste0302 發表於 2025-4-25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之学术价值》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期于安宁河流域所获之考古成果,实乃巴蜀文明探源工程之重大突破。此次发现之新石器时代遗存及先秦聚落群,非但填补川西南史前文化序列之空白,更为长江上游文明演进研究提供关键性实物证据。

考其要义,约有三端:

一曰年代序列之确立。庙门前遗址碳十四测年距今4800至4500年,与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早期相当,此数据将川西南人类活动史推前至仰韶文化晚期。陈家烧房、大厂遗址所见之磨制石器与平底陶器组合,恰与滇西北白羊村类型器物群相呼应,暗示横断山脉南北文化走廊之存在。羊耳坡"甲"字形墓葬形制,尤见中原商周葬制之影响,足证"西南夷"地区早与华夏文明有交通往来。

二曰聚落形态之殊异。3500余柱洞所呈现之"不规则分布"现象,实为适应山地环境的干栏式建筑遗存。其与成都平原木骨泥墙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恰如《华阳国志》所载"随畜迁徙,毋常处"之邛都夷生活写照。密集柱洞间的打破关系,更揭示出"毁旧建新"的特殊营建传统,此乃西南少数民族"火葬旧居"习俗之考古实证。

三曰文化谱系之重构。陶器群中圈足器与平底器并存现象,既含西北马家窑文化因素,又见东南百越文化特征。而羊耳坡墓葬出土之青铜饰品,其连珠纹饰与三星堆金杖纹饰同源,表明古蜀文明南向传播之路径。此正合《史记·西南夷列传》"皆氐类也"之记载,印证了民族迁徙走廊之说。

此次发现之学术价值,尤在于打破"巴蜀文明单中心论"。安宁河流域聚落群规模之宏大、延续时间之长,足证其为独立于成都平原之次级文明中心。考古所见之多元文化因素交融,恰为司马迁所述"邛都最大"提供物质基础。建议后续研究当注重人骨DNA检测与植物浮选工作,以究明古代族群迁徙与农业起源之真相。

要之,此批材料实乃重建西南夷文明史之锁钥,其学术意义当与金沙遗址、三星堆考古等量齐观。吾辈学人当秉"二重证据法"之旨,以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互证,方可得见西南文明之真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