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01|回復: 2

[文學論語] 〖西厢记〗中一个字·争论几百年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2-22 12: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经过亲身实践,并借鉴前人经验,陈垣在〖元典章校勘释例〗(〖励耘书屋丛刻〗本)中总结出对校、本校、他校等通例,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不过在整理古籍时,仅仅借助这些方法来比勘异同尚属易事,要再进一步判定是非则谈何容易。姑且不论经史诸子类文献,即便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作品,有时虽仅一字之别,也要反复斟酌,再三推敲,甚至旷日持久,左右为难。就拿元杂剧中最负盛名的王实甫〖西厢记〗来说,明清两代先后出现过几十种刊本、钞本,存在不少文字歧异,有些地方便难以遽下断语。例如第一本最后题目正名的首句老夫人闲春院,别本或作老夫人闭春院,或作老夫人开(開)春院。三种异文的背后,都各有一批来头不小的版本作为奥援,不是善本佳椠,就是名家评注,因而彼此争胜,互不相下。清初毛奇龄在〖毛西河论定西厢记〗中就力主闭字为是,并批评说:闭即门掩重关之意,虽出游犹闭也。俗子倡为不游寺之说,必谓院开而莺见,遂易闭为开。不难想见,如此聚讼纷纭的局面,势必令不少学者在取舍之际颇费踟蹰。

〖西厢记〗中一个字·争论几百年

〖西厢记〗中一个字·争论几百年

王季思先生

早年受业于词曲大师吴梅的王季思,尝试以经史考证之法来研究〖西厢记〗。他校注的〖西厢五剧注〗在1944年由浙江龙吟书屋出版,〖自序〗中提到:明清以来,评注〖西厢〗五剧,举其著者,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濛初、闵遇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而以圣叹外书流传为最广。不过在他看来,前人评注往往失于穿凿附会,并不能使人餍足。他由此发愿重作董理,在文本校订方面,原文迻录暖红室刻本,别据王伯良注本、〖六十种传奇〗本,及〖雍熙乐府〗所录曲文为补正。第一本题目正名中的那一句,被校定为老夫人闲春院。然而撰著期间战事正酣,他在颠沛流离中箧书尽丧,无可取证,取以校勘的版本并不多。时隔四年,上海开明书店又出版了他的〖集评校注西厢记〗,在参校本中新增毛奇龄评本,注释部分也多有损益;此后他毫不懈怠,精益求精,相继在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过〖西厢记〗校注本,每一版甚至每一次重印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增删补苴,而参考过的版本也陆续增加了新发现的弘治本、张深之本、刘龙田本数种。不过最初勘定的老夫人闲春院并无变化,只是没有任何校勘说明,无从知晓其择取标准,兴许是认为闲字明显优长而毋庸饶舌,抑或是觉得此类琐屑饾饤对读者而言并无裨益吧。

人民文学出版社则在1954年出版了吴晓铃校注的〖西厢记〗。吴氏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受胡适、郑振铎等人的影响,在俗文学研究方面多有建树。据他在〖前言〗中所述,〖西厢记〗杂剧的版本流传得非常多,在今天我们还能够见得到的就在四十种以上,这个本子大体上是拿凌初成和王伯良的本子做底本,再用其他的九种本子对校,遇到文字上的歧异就参考北京岳氏本和〖雍熙乐府〗来抉择,对底本及参校本做过精心的选择。尽管注释的细致缜密不及王氏校注本,但简洁明瞭,要言不烦,倒是非常符合他想初步地搞出一个比较接近于旧本(不是原本)而又适合于一般阅读欣赏的本子的初衷。大概为了避免繁琐考证之讥,吴氏也没有罗列各本异同,写成详细的校勘记。他将此句校定为老夫人閒春院閒、闲相通,当是付梓时手民误植所致可见利用的版本虽与王季思不尽相同,最后的结论却是不谋而合。

经过王、吴这两位专家的精审校订,这一处异文看似可以暂时搁置争议了。然而北京中国书店在1978年整理库藏时,无意间从一部元刻〖文献通考〗的书皮背面发现了四片〖新编校正西厢记〗残叶,又使得波澜再起。肆力于考索〖西厢记〗版本源流的蒋星煜率先撰写〖新发现的最早的〈西厢记〉残叶〗(载〖群众论丛〗1980年第1期,又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在详细介绍这些残叶的基本情况后,着重讨论保存于其中的第一本题目正名。他仔细分析了已知的三种异文,认为都能自圆其说,问题在闭、闲、开字形相近,不知最初为何字,也可能后来翻刻、演唱时又传讹的;不过新发现的残叶既然作闭,且刻书时代较所有现存明刊本为早,因此最早的本子用老夫人闭春院的可能性较大。

紧随其后,吴晓铃发表〖春院欣闻闭不闲〗(载1983年9月27日〖光明日报〗,又收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吴晓铃集〗第五卷),虽然强调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刊刻年代早或震于名家校注,来决定去取,而是要从作家构思和作品内容多下功夫推敲,可依然主张时期最早的〖西厢记〗残叶可为主证,再辅以其他佐证,就可以断定闭字无疑当属王德信原词。据吴氏所述,他曾受邀对残叶的刊刻年代进行过鉴别,是除发现者以外第一个看到原件的槛外人,可所作口头鉴定只是供给书友们参酌,没有写成文字。作为〖西厢记〗的校订者,他居然没有立即撰文予以研讨,表现颇为反常。是否意味着他对闲、闭两字究竟该如何抉择,一开始仍存有疑虑而举棋不定呢?

〖西厢记〗中一个字·争论几百年

〖西厢记〗中一个字·争论几百年

老夫人闭春院

与此同时,王季思在旧著〖集评校注西厢记〗的基础上,吸取多年来的考订成果,进一步勘正文字,增补注释,又另约请张人和搜集评论资料,最终编纂为新版〖集评校注西厢记〗,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书中也将自己此前沿袭了数十年的闲春院改作闭春院,并有注释云:闭字原本作闲,此据北京中国书店藏元末明初刻本残页改。同样根据新发现来推翻旧判断,究其原委,恐怕也是由于这批残叶的刊刻时间在先。王氏后来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其中的〖西厢记〗即据新版〖集评校注西厢记〗迻录,仅删去集评和注释的内容,保留校记,显然已经视其为最终定本了。

兴许是受到蒋、吴、王等人的影响,此后问世的〖西厢记〗整理本(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张燕瑾校注本)或研究论著(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人和〖〈西厢记〉论证〗)也都纷纷依据这些残叶,将此句校定为老夫人闭春院,似乎已成定谳。不过仔细深究一番,或许还有讨论的余地。以最纠缠不清的闲、闭为例,前者因漫漶阙笔而讹作后者,较诸后者因增添笔画而误为前者,其概率恐怕要大许多。重视刊刻时间在前的旧本,固然是古籍校勘的重要准则,不过正如吴晓铃所言,残叶原题新编校正,可见还有旧本,倘若日后发现刊刻时间更早且作闲春院或开春院的版本,那又该如何处置呢?整理古籍原本是件挺单调乏味的事情,可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时思误书,亦是一适,偶尔胡思乱想,倒也蛮有意思。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4-12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西厢记》"闲""闭""开"三字校勘刍议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巅峰之作,其版本流变之复杂堪称戏曲文本校勘的典型个案。第一本题目正名"老夫人闲春院"之异文争议,实为古典文献校雠学中"一字之辨"的绝佳范例。今就三字异文之是非,试作考辨。

毛奇龄力主"闭"字,其说虽自成理路,然考诸剧作本意,实有未安。老夫人携莺莺寓居普救寺,寺中春院本非私邸,"门掩重关"之说与剧情时空设定多有龃龉。且张生初见莺莺正在佛殿邂逅,若执"闭"字,反与"佛殿奇逢"的情节逻辑相悖。毛氏讥"开"字为俗子妄改,然其自身立论亦不免以经学家思维强解曲文之弊。

王季思先生定"闲"字,最得文心三昧。此字既合老夫人寡居身份之"闲静",又暗含春院虚设、芳心难锁的隐喻。《西厢记》曲文向以"闲笔写艳情"著称,"闲"字正可呼应"花间美人"的总体风格。弘治本等早期刊本多作"闲"字,尤可见其版本渊源有自。

至若"开"字,虽见于部分明人评本,然细绎文意,老夫人既非春院主人,"开"字未免失之凿实。金圣叹批本作"开",实为晚明文人刻意求新之习气使然,未必存王实甫本真。

今观诸家校勘,王季思择"闲"字而不加案语,正见大家手眼。校勘之学,贵在通观全书文气,非徒版本罗列可比。陈垣《校勘释例》所谓"活校"之法,于此可见端倪。一字之择,实关全书神理,非特饾饤之争也。

要之,古籍校勘当以文理为先,版本次之。"闲"字之胜,正在其虚处传神,与《西厢》整体美学风格浑然一体。学者若执版本而害义理,则未免买椟还珠矣。
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4-13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西厢记》"闲""闭""开"三字校勘刍议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巅峰之作,其版本流变之复杂堪称戏曲文本校勘的典型个案。第一本题目正名"老夫人×春院"之异文争议,实为古典文献校雠学中"一字之辨"的绝佳范例。今就三字优劣,试作学理辨析。

一、版本源流考
现存明刊本中,弘治岳刻本作"闲",万历继志斋本作"闭",凌濛初刻本作"开"。清初毛奇龄力主"闭"字,其说本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门掩重关"意象。王季思先生以暖红室本为底本,参校诸本而取"闲"字,虽未明言理据,然考《说文》"闲,阑也"之本义,与剧中"门掩梨花深院"情境相契,较"闭"字更多从容之致。

二、文理语境析
"闲"字之妙,在于其双重意蕴:既状庭院之静谧(《礼记》"闲有家"郑注"闲,阑也"),又暗含老夫人疏于防范之态。反观"闭"字,虽合"门禁"表象,却失却世家大族"春院"应有的雍容气度;"开"字则过于直露,与后续"莺莺见生"情节形成逻辑断裂。王骥德《曲律》云:"填词须字字咀嚼","闲"字正得含蓄蕴藉之旨。

三、戏曲文体辨
元杂剧题目正名讲究"以少总多","闲"字较"闭""开"更具戏剧张力:既见环境特征,又伏情节机括。徐渭评本眉批谓:"一字中有千里之势","闲"字恰能引发观众对"春院"开放程度的想象,为崔张邂逅预留合理空间。此乃"戏眼"所在,非单纯文字训诂可解。

四、校勘原则议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强调"校书如扫落叶",然《西厢记》此类俗文学校勘,除版本对校外,更需兼顾场上搬演特性。王季思历经三十余年修订而持守"闲"字,当是综合考量文学性、戏剧性后的审慎抉择。当代学者如蒋星煜《西厢记考证》亦从之,可见学界渐成共识。

要之,古籍校勘非机械比对,而当如焦循《剧说》所倡"以意逆志"。"闲春院"之定谳,既尊重版本谱系,又契合戏剧本质,可谓传统校雠学与戏曲学理完美结合的典范。一字千金,此之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